3.结构调整
多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不断显现。2014年,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坚定不移调结构,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全年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8.9亿元,增长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43.3亿元,增长3.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28.0亿元,增长7.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13年的5.9∶52.2∶41.9调整变化为6.2∶49.7∶44.1,其中第一、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高0.3、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创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
2014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不仅体现在简单的数字比例的变化中,也体现在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和具体的实践中。
继续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夯实农业基础。一是出台实施新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09年以来,在继续执行中央及山西已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每年都要出台实施多项强农惠农新政策,到2013年已连续出台实施60项强农惠农新政策,省级补贴资金规模总量超过60亿元。2014年3月28日,省政府印发《关于2014年新实施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的通知》,决定在继续执行中央及山西已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2014年新实施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新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包括对粮食种植、畜牧业、特色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补贴,涉及资金10.1亿元。加上前5年出台的6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省政府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累计已达70项。2014年,省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补贴资金达到70亿元,有效调动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新增粮食产能、中低产田改造、重大水利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其中,2014年全省新增农田实灌面积115.95万亩,总量达到2124.9万亩;中低产田改造50.9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落实面积149.83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7%,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推进于2009年启动的晋中、大同、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2001年以来启动实施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建设。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和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2010年以来,全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是2013年全省启动的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实施以粮食、杂粮、畜牧、设施农业、水果、中药材、酿造业为主的产业振兴翻番工程。到2014年,全省已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8000多个,其中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的村超过5000个,占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的村超过100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已建设60个,涉及国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惠及全省近一半人口。继续推进农产品加工“513”工程。该工程于2009年启动实施,旨在围绕粮食、禽畜、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八大产业链,打造30个省级、50个市级、100个县级农产品龙头企业。201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252亿元,增长18%。四是继续推进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该工程于2013年启动实施,2014年进一步深入推进。全年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33个,完成投资200亿元。
积极调控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优化内部结构。2014年,针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外部需求不足、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出台支持煤炭产业发展、保障工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积极调控和保障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其中,特别重大政策举措是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了清理规范涉煤收费项目等改革,同时改革结束了30多年来的煤炭焦炭公路销售旧体制。在调控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还加快推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加快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晋北(太原以北地区,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和岚县)、晋中(跨太原、吕梁、晋中、临汾、长治、运城6个市的31个县、市)、晋东(位于阳泉、长治、晋城和晋中等4市境内)三大煤炭基地和三大千万千瓦级外送电基地,是国家布局的综合能源基地。2014年,全面加快推进了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三大千万千瓦级外送电基地建设。在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方面,继续推进于2012年启动的现代化煤炭矿井建设,到2014年全省建成现代化矿井89座,其中产能在1000万吨及以上3座,500万到1000万吨之间16座,300万到500万吨之间13座,150万到300万吨之间37座,90万到150万吨之间20座。这些矿井占全省生产矿井总数的23.1%,占全省生产矿井核定产能的41%,占全省总产能的22%,形成了支撑全省煤炭发展的新型矿井框架体系。核准新建矿井和接续矿井建设4个(离柳矿区沙曲一矿、沙曲二矿和光明煤矿,河保偏矿区保德煤矿二期),可净增产能1040万吨/年。在三大千万千瓦级外送电基地建设方面,24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取得“路条”,发电装机容量达2104万千瓦;蒙西—晋北—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陕北榆横—晋中—潍坊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山西—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山西盂县电厂—河北南网输变电工程4条外送电通道建设获得“路条”,其中蒙西—晋北—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已获核准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在继续推进实施省政府于2013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煤层气20条”),加快煤层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2014年2月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快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快光伏能源产业做出规划部署。2014年,全省全年地面煤层气抽采量、利用量分别达到35亿立方米、29.8亿立方米,分别增长25%、35.5%;煤矿瓦斯抽采量、利用量分别达到55亿立方米、20亿立方米,分别增长5.8%、11.1%。新增煤层气、天然气燃气管网里程1011千米,总里程达到8030公里;燃气使用人口新增306万人,累计达到1500万人。全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66.35万千瓦,增长52.6%,达到482.3万千瓦;新增光伏装机达到容量40万千瓦,增长11.4倍,达到43.5万千瓦;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12万千瓦。到年末,煤层气、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容量占省调装机容量5081.8万千瓦的10.7%,实现了历史新高;加上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等,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1013.3万千瓦,占省调装机容量5081.8万千瓦的近20%,占电网总装机容量6364.0万千瓦的15.9%。三是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集中推进了现代煤化工、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新能源汽车、铝工业等八大领域重大项目的布局。其中,全面启动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前期工作,编制完成《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家审批;规划布局推进了运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太原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太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太原煤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布局推进了中部(吕梁市孝义、交口,晋中市灵石,太原市阳曲和整个阳泉市)、西部(吕梁兴县、柳林和忻州原平、保德)、南部(运城市盐湖、河津、平陆、永济)三大铝工业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运城、吕梁两个百万吨铝循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同时,继续推进了在建多个煤化工项目。如,潞安180万吨煤制油及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和焦煤集团60万吨烯烃项目、阳煤集团煤制天然气项目、晋煤集团煤制油项目、晋能集团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等。四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加快推进对焦化、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传统产业的技改升级项目,全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1.5%。继续推进对焦化行业的兼并重组,2013年焦化企业由重组前2011年的223户减少到80户,2014年又减少到73户,户均产能由兼并前的7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以上。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全年淘汰钢铁425万吨、水泥110.5万吨、焦炭1058万吨、电力57.4万千瓦、电石23.6万吨、铁合金8.13万吨。与此同时,省政府于1月17日出台实施《加快推进工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及2014年推进工业节能产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和工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等三个行动计划,支持和鼓励推进了工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升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物流服务业发展。继2013年全省煤炭交易全部实现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网上平台交易后,2014年该中心煤炭交易体系进一步健全,于6月在焦枝、侯月等省际铁路交会处建成全国首家豫北煤炭现货交易交收仓库。该交收仓库以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为载体,可为区域煤炭生产、经营、消费企业提供煤炭仓储、物流配送、金融配套支持等服务。至年末,煤炭交易中心注册交易商达到9787户,全年通过交易中心网上平台现货交易煤炭量13.13亿吨,交易金额达6524.55亿元。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也成为全国煤炭市场的“风向标”。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于2013年12月底建成运行后,2014年全年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4.8万吨,进出口值达1437万元人民币,成为山西服务对外物流的新高地。二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贡天下特产网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土特产商城,龙颠商城跻身全国最大的观赏鱼交易平台,山西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山西省中小企业产业信息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中交兴路(山西)全国货运平台、山西国盛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山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建成运行,太原市建成的城市共同配送“一网两平台”(物流太原网、公共信息平台、交易管理平台)实现六城区和近郊配送全覆盖。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发展,唐久与京东合作的便利店O2O模式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美特好与1号店的战略合作加快传统企业触网转型。电子商务集聚基地建设成效凸显,太原高新区电商产业园入园企业达到47个,国家级侯马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网络零售额突破亿元。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商贸服务业发展。兴建了晋中、太原和吕梁22个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产地集配中心,促进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打造了60条农产品流通链条。提升全省农家店信息化水平,建设和改造了22个农村物流配送中心,为5000个农家店配备POS机,实现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和农家店联网。全面推进“15分钟便民商圈”建设,将便民商圈建设纳入生活服务网络体系,升级改造了36个“15分钟便民商圈”。201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9.9亿元、增长11.3%,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0.8亿元、增长11.2%,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9.1亿元、增长11.7%。四是大力发展金融业服务业。2014年,全省实现各类融资总额4241.08亿元,增加61.07亿元,其中新增贷款1487.95亿元,债券融资1329.08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942.9亿元,比年初增加675.5亿元,比年初增长2.6%;各项贷款余额16559.4亿元,比年初增加1488.0亿元,增长9.9%。五是加快推进旅游服务发展。进一步落实省政府于2013年5月出台的推动“美丽山西休闲游”的重大措施,全省84家A级景区继续实行头道门票打折优惠。深入开展“晋善晋美·美丽山西休闲游”推介活动,在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南宁、长沙6地进行了推介,倡议成立了中国黄河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举办了中国山西首届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进一步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晋中市乔家大院文化园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同市华严寺、阳泉市桃林沟、晋城市阳城天官王府、朔州市崇福寺、忻州市定襄凤凰山、朔州市怀仁金沙滩、临汾市汾河公园和东岳庙及侯马彭真故居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全省A级以上景区达到12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达到5个,4A级景区达到73个。全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2.99亿人次,增长21.73%;实现旅游总收入2846.51亿元,增长23.47%。六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出台实施多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中,省政府于8月印发了《山西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山西省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决定设立了各10亿元的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山西省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筹划推进了山西文化保税区(山西省对外文化贸易区)建设。该文化保税区位于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内,规划总占地面积127亩,总投资额约6亿元,由文化产品加工制造、文化商品保税仓储、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及研发、国际文化商品展示交流四大板块组成,涵盖艺术品加工、文化产品仓储、产品分销、艺术品展示、创意研发、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国际新媒体开发、国际文化电子商务等项目。山西文化保税区是继上海外高桥文化保税专区、北京天竺文化保税专区后的全国第三个文化保税专区。七是加快推进信息消费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保险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2014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西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6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和《山西省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11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