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更立太子风波
劝谏大臣被杀,栗姬遭到囚禁。
栗姬怎么也想不明白,她从天堂,掉入地狱。她怎么会输,为什么会输,她输给了谁。她想不明白,自己输在了哪里。
栗姬没有完全认输,她还有底牌。那就是她的儿子刘荣。只要刘荣为皇帝,她依然可以笑到最后。
殊不知,刘启是不会给她翻身的机会,又一套重拳出击。不久后,刘启下达了一道诏书:废黜刘荣。
刘荣很无辜,他没做什么坏事却被废掉储君之位。但,他是成年人,却懂是因母之祸。同时,他也成为封建王朝,第一位被废掉皇储的人。
刘荣被废,有意见,只能保留。有委屈,只能忍着。谁叫她的母亲,触怒皇帝。只能说,碰上了这样的母亲,算他运气不好。
刘启也没想到,他废除太子,遭到了朝臣强烈反对。其中,有三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开封侯陶青、条侯周亚夫和魏其侯窦婴。
陶青,是开封侯陶舍之子。申屠嘉被晁错气死后,陶青被破格提拔,升迁为汉相。陶青成为汉相后,做了两件事:谏帝诛晁错、佐帝平七国叛乱。
陶青这个人低调谨慎,在公众场合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次,皇帝废皇储,关系大汉江山社稷,他身为汉相,就要站出来替太子说话。
周亚夫,绛侯周勃次子,平定七国之乱,让他位居武将之首。此时,周亚夫是太尉,掌握天下兵马。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儿。因七国之乱,成为最得势的外戚,也是有能力的外戚。此时,窦婴是太子太傅。皇帝要废自己悉心教导的太子,身为老师,也要站出来说话。
汉相开封侯陶青反对、太尉条侯周亚夫反对、太子太傅魏其侯窦婴也反对,这三人绝对是重量级别的人物。他们反对,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反对行列。刘启看着这个现象,明白了一点,太子的党羽快要丰满,再不打压,天下就是他儿子的天下。
于是,刘启做了这样几件事:罢免陶青、赶走窦婴、留任观察周亚夫。
窦婴为了自己学生刘荣皇储,配得上他老师的身份,仁至义尽。他不仅多次在朝堂与刘启力争,还与刘荣同进同退。刘启执意要废太子,他直接撂挑子,跑到蓝田南山隐居。
窦婴很生气,有这样的内心独白:我劝没用,好,我走人还不行。
刘启却是这样想的:你要走,大门在这边,走好,不送。
陶青被罢免,功臣之后不敢说话。窦婴走了,朝臣说话需谨慎。周亚夫说了,但,他还有用,被留任观察。刘启用铁血般的手段,让朝臣看到了他废黜太子的决心和意志。
刘荣被废,被封为临江王。原临江王是刘荣同母三弟刘阏于,也是汉景帝第三子。汉景帝二年(公元前前155年)4月,刘阏于被封为临江王。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刘阏于在位三年去世,被追封为临江哀王,享年十八岁。刘阏于去世,无子,其封国被废。现在刘启将废太子刘荣,打发到临江国,做个诸侯王。
刘荣被废,是不幸。同时,他也是幸运的,至少他还活着,远离了朝堂争斗。但,他没有高兴多久。几年后,因宗庙一事被杀,这是后面的故事。
栗姬最后一丝希望破灭,深居幽宫,落得郁郁而终。她本有一手好牌,可以走向人生巅峰,结果,因不懂权力游戏的规则,打得稀烂。不仅自己郁闷死了,还连累儿子被废,家族被诛。
刘荣被废,陶青被罢免,窦婴离开朝堂,周亚夫不得宠,太子一党被连根拔起。这次后宫争斗,王娡和刘嫖赢了。
同时,她们迎来了第二个对手:窦太后。
刘启废太子,罢免汉相,赶走窦婴,掀起了一阵暴风雨。令人奇怪的是窦太后没有站出来干预。对于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太子被废,也是窦太后想要的结果。刘启废了太子,就没有储君。她就可以趁势替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夺皇储之位。
于是,刘启和窦太后的较量,又开始了。
窦太后一直有个心愿:江山社稷要传给自己的儿子。
大儿子可以当皇帝,小儿子也能当皇帝。只要大儿子将帝位传给小儿子,就完成了合法的继承程序。
汉景帝继位之初,窦太后趁着酒宴,逼大儿子做出决定。刘启心里不想,但,嘴上还是要顺着窦太后的意思。幸亏有窦婴站出来说话,才让窦太后的想法落空。刘启立刘荣为太子,木已成舟,她不好说什么。现在,刘荣被废,让窦太后抓住了机会。
上一次,夺皇储,窦太后没能成功。
这一次,她一定要办成这件事。
皇储,只能是她的小儿子梁王刘武。
七国叛乱,刘武选择支持朝廷。他凭借梁国之力成功拖住吴楚叛军。平叛结束后,统计战功,梁国所斩杀俘获的吴、楚军队的数目和朝廷大略一样多。看到统计的战果,刘启很高兴,窦太后更高兴。
一个字:赏。
梁国是大国,据有天下肥沃的土地。其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共有四十余城,多数是大县。刘武接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俨然成为了同姓诸侯之首。刘武有皇帝关照,有窦太后恩宠,自身拥有战功。
要地位,有,同姓诸侯王之长。
要钱财,有,多得几代人用不完。
有地位、有权力、还有钱,就要行乐。
根据史料记载,刘武建造东苑,方圆三百多里,扩展睢阳城至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修筑架空通道,从宫殿连接到平台长达三十多里。不仅如此,他还有同等皇帝的待遇。他的排场很大,有天子赏赐的旌旗,外出随从千乘万骑。到处驰马狩猎,排场之壮盛拟似天子。
出入宫殿,清道禁绝行人,言警称跸。他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刘武大量建造宫殿,出行提高排场,他还做了一件事:揽四方豪杰。
据记载,自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士,莫不尽归梁国。其中,有三个代表人物,来自齐国,如公孙诡、羊胜、邹阳等人。还有两个有代表的辞赋家:枚乘、庄忌。
公孙诡听闻刘武招贤纳士,他前去投奔。他有个特点:多有奇特怪诞之计。
初次拜见梁王,刘武赐他千金。公孙诡还特别有才华,梁王菟园落成,他写了一篇短赋,叫《文鹿赋》,以颂扬梁孝王刘武的功德。刘武很高兴,封他为中尉,梁国称他公孙将军。
羊胜投奔刘武,被奉为坐上客,他参加刘武在兔园酒宴。喝酒期间,刘武让他写点东西。羊胜在宴会中即兴写了一首《屏风赋》。
邹阳的事迹要多点,他出生于公元前206年-卒于公元前129年,齐国临淄人,他在后世有两个荣誉:西汉散文家和文学家。
邹阳,是一位爱学习的人,及至成年,他以文辩著名于世。邹阳听闻吴王刘濞招贤纳士,他也慕名而来。当刘濞高举造反旗帜,邹阳上书《谏吴王书》以委婉的方式,告诉他不要谋反。邹阳劝不动刘濞谋反之心,不想被牵连,与庄忌等人,离开吴国。
七国之乱被平定,邹阳又听说梁王刘武招四方豪杰,他也前去应聘工作。刘武爱惜其才,也把他奉为上客。有了天下豪杰的加入,梁国人才济济。武以韩安国、张羽,文以庄忌、枚胜,谋士以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梁国还铸造了许多兵器,如弓箭、戈矛之类有数十万件。府库的金钱近万亿,珠玉、宝器等比京师还多。
用一个词来形容梁王:富可敌国。
刘武听闻长安宫廷之争,他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第一次因为窦婴,他错失了皇储之位。这一次,他一定要抓住机会。
汉景帝七年十月,刘武前往长安晋见皇帝。刘启见弟弟来了,给出高规格的待遇。不仅让使者拿着符节去关外等候,还允许他乘坐皇帝的驷马车。
刘武到了长安,享受帝王般的待遇。入宫则陪侍皇帝同乘步辇,出宫则同车游猎,到上林苑去射鸟兽。就连梁国的侍中、郎官、谒者只须在名簿上登记上姓名,就可以出入天子殿门,和朝廷的官员没有区别。
刘武来了,不想走了,刘启允许留在长安。汉景帝七年十一月,废掉太子刘荣,刘武也看到了机会。刘武住在宫中,嘴上什么也没说,却什么也说了。尤其是窦太后看着身边的小儿子,更想让他拥有继承皇储的资格。
窦太后爱看书,爱读历史人物的故事。她要大儿子刘启封小儿子梁王刘武为皇储,就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她总结第一次为小儿子争皇储失败的经验教训。
她可以强迫让刘启封小儿子为皇储,却堵不住天下人之口。就连窦婴身为外戚,也出言反对。就会有更多人的人加入反对的行列。所以,窦太后要做一件事:寻找法理依据,让小儿子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储。
不久后,窦太后找到了殷商兄终弟及的继承制。于是,窦太后精心布置了一场酒宴。宴会上,有两个关键的人物:窦太后和皇帝刘启。
酒也喝了,饭也吃了。窦太后见差不多了,突然说了一句话: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
刘启听出了窦太后想要表示什么,但,他没有表态。酒宴散后,刘启找来袁盎等大臣,把窦太后的话原封不动的说了出来。
袁盎在汉文帝时,就已经名满天下,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就因为他敢说且不阿权贵,被迫离开长安。及至七国叛乱,他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以太常的身份有说吴王刘濞。袁盎没能完成这个工作,却向皇帝表明了忠心。
七国叛乱被平定后,袁盎被封为楚相。但,袁盎以病为由,拒绝前往,留在了长安。这期间,袁盎做了一件事:结交剧孟。
袁盎很有名气,刘启没事也来找他问话。当袁盎等人听刘启发表言论之后,给出一个答案:太后想要立梁王为皇储。
袁盎不知道皇帝是真不懂,还是故意装不懂,用自己的博学解释窦太后话中的意思: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
又解释了殷商和姬周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继承制度: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
刘启问:我该怎么应对。
袁盎揣摩出皇帝不想顺着太后的意思立梁王为皇储,而是想立自己的儿子。在场的大臣给出统一且标准的答案:汉以周制,当立子,不立弟。
刘启得到了朝臣的这个答案,甚感满意,却没有表现出来。袁盎为了应证自己说得有依据,还举了东周时不立子立弟的一个大事件:宋宣公五世之乱。
刘启不想立弟,也想立子。毕竟,自己的江山不交给子嗣,百年之后谁来祭拜。前者,汉惠帝的悲剧,历历在目,绝不能在他的身上发生。但,刘启心里这样想,却不能对窦太后说。
袁盎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主动请缨,劝谏太后。刘启点头答应,也觉得只有袁盎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换句话说,刘启喊袁盎来的目的就是想要他去做通窦太后的思想工作。袁盎是明白人,也想干这份工作。
既然要干,就要认真干,还要干好。干好了,皇帝就会很高兴,他的前途有望,就能再次回到朝堂,且以高官的形式。但,这份工作危险性很高,难度很大。干不好,不仅会得罪皇帝,还会得罪窦太后,他的仕途堪忧。
袁盎是汉文帝时的名臣,喜欢有挑战有难度的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的个人能力。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是袁盎去做通窦太后的思想工作。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皇帝刘启想要他去。二是袁盎自己想要去。
其实,我个人认为,窦太后知道袁盎,还对他有好感。当初,汉文帝宠爱慎夫人,让她的地位与窦太后平起平坐。唯独袁盎,当着朝臣和汉文帝的面,主动让慎夫人坐位靠后。是袁盎,维持了窦太后为主的形象,也维护了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窦太后知晓袁盎,对他有一定好感。袁盎有能力,又得皇帝信任,还与窦太后关系不错。立争皇储这件国家大事,舍他其谁。
袁盎等人入宫见到窦太后,并行君臣的礼节,说些客套话。窦太后不糊涂,知道袁盎来为何而来,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你想说什么尽管说。
袁盎直接挑明话题,问:太后想立梁王为皇储,梁王去世后,又立谁为帝。
窦太后直接给了一个答案:立帝子。
袁盎有备而来,见窦太后走进他设计好的话题陷阱,开始了他的精彩表演。袁盎站在窦太后角度,讲述了宋宣公立弟不立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说了,宋宣公立弟不立子的初衷,如同窦太后想要立小儿子。初衷是好的,但,带来可怕的后果。宋宣公的儿子和他弟弟的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相互厮杀,这场因为立储之乱波及了五世。
袁盎虽然没直接反对窦太后立梁王为皇储,但,他告诉了立梁王为皇储会有什么后果。如果窦太后不想自己的子孙为了皇位相互残杀,就只能打消立梁王的打算。
袁盎是懂说话艺术的人,也知道把握分寸。他该说的话,已经说了。做决定的事情,就只能交给窦太后。
窦太后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她跟在吕太后、薄太后身边学到了很多东西。她爱子,才想把他扶立为皇储。但,她没有想到这样做会有什么恶果。这一刻,窦太后彻底放弃了立梁王为皇储的想法。
袁盎等人的态度,表示了朝臣不支持,没有群众基础。她更不想看到子嗣,为了冰冷的皇位,手足相残。
现在的两个儿子,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孩子。一个是大汉的皇帝,有十几个子女。另一个是同姓诸侯王之首,有十个子女。她的子孙枝繁叶茂,怎能皇位而凋零。如果她再坚持自己立梁王刘武为皇储的想法,刘启和刘武就会为了皇位反目成仇。毕竟,刘武有实力去夺皇位。一个要夺,另一个要守。这样的结果,不是窦太后想要的。
也罢!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和睦相处,她不争了。就让小儿子,做一个富可敌国的藩王。
刘启和窦太后的较量,他笑到了最后。
现在,刘启又有一个新问题:诸多皇子,立谁为太子。
刘荣被废,栗姬被囚,栗姬的儿子没有资格。唐夫人儿子不受宠,被发配到长沙国,也失去了资格。剩下的就只有两个有资格:程姬和王氏兄妹。
谁能想到,刘启打破常规,没有按照儿子顺序选择继承人。汉景帝七年六月,立皇十子刘彘为太子。那么,汉景帝为什么会打破常规呢?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观点:王娡不仅得宠,还有一个造神舆论(太阳入怀)。刘启的梦(红猪降生)。馆陶公主刘嫖的助攻。皇十子刘彘的个人表现。
就这样,皇十子刘彘成为了刘启未来的接班人。这个现在不被看好的人,他就是未来的汉武帝。
为了让刘彘的地位合法且巩固,刘启做了两件事。一是封王娡为皇后,母仪天下。二是将刘彘改名为刘彻。
他希望这个儿子通彻光明,寄予厚望。随着王娡被封为皇后,刘彘被立为太子。这场因为皇储引发的争斗,王娡笑到了最后。
她不仅成为后宫的主宰。她的儿子,成为大汉未来的接班人。王娡,你是后宫争斗的获胜者。
你,可以高兴。但,不能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