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7章 梁王刘武的皇帝梦破碎

刘启交出了公、羊二人,还不够,他要做一件事:修缮与皇兄刘启之间的关系。

刺袁案,这件事影响极大,破坏了刘启和刘武两兄弟之间的感情。想要修复,是一件很难得事。

派谁去,也是一大难题。

就在这时,韩安国自告奋勇前往长安,替刘武当说客。

韩安国从睢阳前往长安,他第一个去见的人,就是窦太后。然,窦太后得知情况,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小儿子刘武刺杀朝臣的行为,不仅最大恶极,还站在了大儿子刘启的对立面。他选择帮小儿子说话,就等于与大儿子、与朝臣、与天下人作对。

窦太后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中立。既不帮小儿子说话,为难大儿子。也不帮大儿子说话,法办小儿子。

窦太后知道大儿子对小儿子的行为充满愤怒,不对刺袁案发表意见,只有一个表现:日夜哭诉。

梁国使者韩安国来了,窦太后在这个敏感时期,依旧保持高度清醒。她见,意味着什么。她不见,也象征着什么。窦太后想要帮小儿子说话,但,她不能说出来,而是要借别人之口。否则,不仅会加剧大儿子和小儿子之间的矛盾,还会让大儿子和她的感情产生间隙。毕竟,秦始皇囚母这件事,窦太后还是听人讲过。

窦太后拒绝见梁使,并让人训斥梁使等人没有好好辅佐梁王。

窦太后拒绝相见,让韩安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及梁王的处境堪忧。韩安国见不到窦太后,就选择去见另外一个人,她就是窦太后的长女,皇帝刘启的姐姐馆陶公主。

来看一下,韩安国的语言艺术魅力。

韩安国见到馆陶公主,第一反应,是脸上配上丰富的面部表情。随后,他干了一件事:哭诉。

韩安国先发表一个态度:梁王作为儿子,有孝心。作为臣下,十分忠心。窦太后为什么看不见梁王的忠孝呢!

接着,韩安国替梁王鸣冤,述说他的战功:七国之乱时,梁王为了陛下和太后的安危,舍生忘死、寸步不让地为大汉死守前线呢?为了守住睢阳,他不惜下跪送走我等下臣,自己却率军拼死作战,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长安的亲人们。吴楚叛军不能西进,七国叛乱被平定,梁王居功甚伟。为什么窦太后和陛下,都忘记了吗?

然后,韩安国针对梁王最大的问题(僭越)开始混淆视听。他先说了梁王出生在帝王家,父亲和兄长都是帝王,他从小见贯了帝王出行的大场面,因此在梁地效仿。

又说了梁王出行的排场、车子、旌旗都是皇帝赏赐。梁王做这些事,不是彰显自己的权力,而是是想向天下人宣扬一种现象:母慈子贤、兄友弟恭。

他又替梁王在刺袁案摆脱嫌疑,是受到臣下蒙蔽,对此事毫不知情。

还说了刺袁案后,梁王的反应:梁王听到陛下的责备,内心非常恐惧,也知道自己错了,日夜反省自己的过错。

最后,来个话题总结:梁王对太后孝顺无比,对陛下忠诚。

馆陶公主听后,被韩安国说动。她也不想自己的两个弟弟感情破裂。于是,馆陶公主进宫见到了窦太后和刘启,将韩安国说的话,加以整理,以自己的口说了出来。

刘启也不想对这个唯一的弟弟动手,而是敲打。如今,刘武知道自己的言行有亏,达到了敲打的目的,怒气消了一半。

随后,又有一个人来劝谏,他就是王娡的弟弟王信。

王信能够出场,劝说皇帝,这要提及一个人,他就是邹阳。

话说,刘武怎么也没想到,刺杀袁盎,会带来如此大的政治风波,差点让他和皇兄决裂。刘武先派了韩安国去长安,为自己脱罪。同时,他还想到了一个人,他叫邹阳。

邹阳反对刺杀袁盎等人,被刘武下令,关进狱牢。邹阳是聪明人,他用自己的才华,写了一封自救信,被称为上书洗冤。这封书信被记录下来,它叫《于狱中上书自明》。

邹阳在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因为提了反对意见,不被采纳,却被下狱。此时,邹阳的情况不容乐观,又事态紧急。如果他不懂得自我救赎,那么,等待他的结局,只有死。

如何写,怎样写,用什么方式去写,这要体现出邹阳雄厚的才学,对事情的预判,以及应对的超凡能力。

如何说,怎样说,语言的魅力也十分重要。

现在,邹阳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且考虑的时间不多:梁王听信谗言将他下狱,若直说自己无罪,则等于直斥梁王昏聩,爱听信谗言。

这样做,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将事情进一步恶化。

如果不将梁王偏信谗言的问题说出来,就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以及自己的忠心。所以,这体现了多读书、多思考、加大知识量储备,以及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邹阳从忠、信、仁、义等入手,旁征博引,用很多历史人物做为依据。他表面上,没有说梁王昏聩,听信谗言。实际上,他借别人之口,说了谗祸的危害。进而,表明自己忠心,以及现在的处境很冤枉。

刘武看后,接受邹阳说的观点,并将他从狱中放了出来。这封自辩书,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邹阳的文笔,学习他的语言艺术。

此时,刘武处境很艰难。他刺杀袁盎等人,事情败露,招致天下人千夫所指,皇兄刘启也对他的行为充满愤怒,连窦太后都不敢站出来替他说话。刘武胆颤心惊,深恐朝廷继续追究。一旦,刺杀袁盎等人这件事,公布天下。那么,等待梁王的只有一个结果:以死谢天下。

此时,刘武觉得身边无人可用,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邹阳身上,送他千金做为活动经费。邹阳没有因为梁王将他下狱的事,记恨在心,也没有趁着梁王有难,自谋生路。

邹阳受命后,他先找了一个姓王的老人。这位老人,是齐国人,年龄很大,有八十岁,曾在梁王麾下效力。他有个特长:善于出奇计。

邹阳知道这件事很棘手,自己没有办法,心想这位老人见识广,应该有办法化解。

王姓老人,听了邹阳的话,下了一个结论:这件事很难办。

他告诉邹阳为什么难办:人主有怒,定要施以诛杀。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尚且不能阻止,何况臣下呢?

还举了一个秦时的例子:秦始皇怒迁太后,群臣进谏而,被杀有二十七人。得亏茅焦上殿廓清大义,始皇不能驳其所言,才勉强听从了他的话。但,像茅焦这样得免一死,也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此事,之所以难就难在这里。今天,你想怎么办呢?

邹阳知道很难办,但,他不能辜负梁王,他不相信这件事没有办法解决,故而说了这样的话:邹、鲁之地有精通经学之人,齐楚等国多雄辩机智之才,韩赵魏等国时有奇节之士,我将一一去访问。

老人对邹阳的为人和话语充满赞赏:你去吧!回来后,请到我这里来一下,然后再西去。

邹阳东去见了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化解皇帝的愤怒,他又来见王姓老人,表明自己的决心:我决定去长安了,老人家有什么话要对我交代。

王姓老人见他忠君、守信,不是沽名钓誉之徒,对他很满意,说了这样的话:我前些天想献一愚计,又怕因而堵住了众人的口,就自认为鄙薄而没敢说。你果真要去,一定要去见王长君,士人中没有超过这个人的了。

邹阳记住了这个名字,动身前往长安,去见王长君。

王长君,又叫王信。他是皇后王娡的哥哥,身份属于外戚。邹阳以王信行事不谨作为把柄,告诉他刺袁案,导致皇帝和梁王不和。一旦梁王出事,窦太后会将怒火发泄到身边的权贵,其中王信就是对象之一。

然后,邹阳劝王信在窦太后面前说梁王好话,又去做皇帝的思想工作。这样,他不仅能够保住荣华富贵,还能得到皇帝和窦太后宠爱,甚至能够封侯。

为了能够让王信说服皇帝,邹阳还告诉他两个故事。

正面故事:传颂千古的舜和象。

反面故事: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王信被邹阳做通思想工作,决定去做皇帝的思想工作。他把邹阳的话,加以整理,告诉皇帝。同时,也间接告诉皇帝想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刘启不想做被后世辱骂的庆父,而是想做传颂后世的舜。现在,刘启心中的怒气,又消了一点。

第三个人的出现,让刘启彻底没有了怒气。这个人,就是前往调查刺袁案的负责人田叔。

田叔调查完案件后,弄清楚案情,回到长安复命。又出现了一个反转现象:田叔烧毁了自己调查的结果。

刘启见他没有带材料来汇报工作,问:梁王有参与刺杀袁盎的事情没。

田叔据实回答:有。

刘启喊他,把证据拿出来。

田叔说了两个字:毁了。

刘启压住脾气,让他说出调查结果的具体情况。

田叔直接这样回答:喊皇帝不要过问。

这下,刘启彻底生气了。两朝名臣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当街刺杀。专门派田叔去调查结果,证据毁了,还不能过问。刘启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一旦,这个解释不能让皇帝满意,田叔的下场就会很悲剧。

田叔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如果我说了罪证,梁王就是死罪。陛下不杀梁王,那么就是枉法。如果梁王伏法而死,太后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这会成为陛下的忧虑。

田叔说了详情,梁王是死罪。这样,刘启就会做世界上最难的一道选择题:法与情。

梁王犯罪,刘启是杀,还是不杀。

不杀,枉顾律法,对不起袁盎等被刺杀的大臣。

杀,窦太后哪里如何交代,还会背负残杀兄弟的恶名。

田叔烧毁证据,选择不说,朝臣大不了说他办事能力不够。说了,反而令皇帝为难。田叔替皇帝考虑,愿意替皇帝背负一切。他宁可当一个被朝臣、被天下人痛骂的人,也不能让皇帝左右为难。

刘启听后,终于明白了田叔的良苦用心。随后,刘启也给了田叔一个待遇:封他为鲁相,辅佐皇四子鲁王刘余。

刺袁案调查结果:

梁王的身边谋士:公孙诡、羊胜被杀。

梁王刘武本人不知情,犯了监管属下不严,不加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刘启满意、窦太后也满意。刘启和刘武两兄弟僵化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怎知,刘武做了一件事,又拉远了与皇兄之间的关系。

韩安国做通了馆陶公主的思想工作,邹阳做通了王信的思想工作,田叔烧毁了罪证,窦太后又日夜哭泣,要想刘启彻底放下仇恨,刘武还要亲自去长安谢罪。刘启的怒气逐渐消释,也宽宥了弟弟的罪行,梁王便上书请求朝见。

刘启答应了刘武的请求。

刘武不想错过这个与皇兄改善关系的机会,动身前往长安。抵达函谷关的时候,一个突发情况发生了。

到达函谷关后,茅兰劝梁王乘坐布车,只带两个骑兵入京,躲藏在长公主的园囿之中。

刘武也害怕进入长安会发生意外,且不说刘启会不会对他出手。袁盎、被杀朝臣等人的家属,会不会找他报仇,也未可知。

刘武听了茅兰的建议,轻装简从,抵达长安,去了姐姐馆陶公主的家。

刘启特意派使者,前去迎接梁王。随从车马都在关外,不知梁王所在。窦太后听说后,第一反应,大儿子太狠心了,竟然杀了她的小儿子,哭泣道:陛下杀了我的儿子!

刘启听后为此忧恐,他没有杀弟弟,被贯上杀弟的恶名。这下,刘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说来长安请罪的人,是刘武。结果,刘武不见其人。窦太后那句话,也点燃了刘启心中的愤怒。刘武,是她儿子。他,只是皇帝。

刘启百口莫辩,只能说自己没有杀刘武。然,窦太后却不相信,执意认为是刘启不顾兄弟之情,杀了刘武。

这时,刘武出现了,背着刑具俯伏在宫廷门下,认罪自请处罚。

窦太后非常高兴,相对哭泣。刘启杀弟的嫌疑,被洗清。他派人把梁王的随从官员悉召入关。刘武,这一举动,又导致刘启不高兴。

表面上,这两兄弟关系如故。但,刘启自此与梁王关系疏远,不再和他同乘车辇。

刺袁案的结局,刘启满意,窦太后也满意,刘武也满意。然,刘武是大输家。他因为刺袁案,名声一落千丈。

他的皇帝美梦,不仅得不到长安的朝臣,就连窦太后也不支持。刘启也主动和他保持距离。刺袁案,刘武输了,输得很彻底。

他的皇帝美梦,也彻底破灭。

他只能当个诸侯王,以后连长住京师的机会也没有。几年后,刘武来长安朝见,上书想要住在长安。

刘启回了两个字:拒绝。

梁王回到封国后,心神恍忽不乐。到北方的良山打猎,有人献上一头牛,牛足长在背上,刘启对它感到厌恶。

六月中旬,刘启得了热病,过了六天就病死了。

他带着破碎的皇帝美梦,离开了历史的大舞台。

消息传入京城,窦太后悲伤不已,号啕大哭。又说了一句:帝果杀吾子!

刘启没有杀弟,在窦太后心里,永远都会怪在他头上。不论刘启怎么解释,窦太后都不听。刘启为了缓和与窦太后关系,与长公主刘嫖商议后。他将梁王的封地,分给了他的五个儿子。他的五个女儿也被赐了汤沐邑。

汉景帝时,同姓诸侯王之首的梁王刘武,告别了历史舞台。刘启趁势,将梁国一分为五,消除了梁国对长安的威胁。然,刘启的下一个要对付的人即将登场,他是周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