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辅佐之争
当司马懿撤军的当天,便在斥候的第二封秘旨的宣召下,快速回洛阳。
为此,司马懿不惜独自一人先行赶路,把大军交由胡遵、司马师掌管,自己乘快马携带数十骑,仅用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就回到洛阳。
这一路愣是昼夜兼行的走,把司马懿在马车中颠得是上吐下泻,可这也没来得及管了,他深知自己要是慢了一步,就再也见不到皇帝陛下了。
他一路进了皇宫,脸色阴沉,跟他碰面的群臣都毕恭毕敬地称呼一声“太尉”,司马懿心中五味杂陈,脸上仍是一副相安无事的样子。
内宫中。
脸颊深陷的曹睿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两眼无神地望着床顶,咳嗽一声:“燕王……燕王何在?”
他口中的燕王,可不是辽东那位称孤道寡的燕王,而是曹操之子,与曹冲同母的大将军曹宇。
曹睿秉承先帝的用人制度,曹丕出于忌惮,历来打压直系皇族如曹植、曹彰等人,而是启用支系的曹真、曹休等人,一方面任用士族如司马懿,不惜以创建九品中正制来吸引天下士族的支持称帝。
曹丕的这一项举措,固然压制了宗室,可也导致了曹氏、夏侯氏出现人才断层,自曹真、曹休死后,第二代人基本扶不上来。这就导致蜀吴攻魏时,曹睿只能任用司马懿、满宠这样的外姓大臣,特别是抗击蜀国,驱逐吴国,以及远征辽东的战役,最激烈的阶段,魏国一半的兵权都交给了司马懿手中,动不动就是统领数万、十万的大军,这在曹操、曹丕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这与曹操任用寒门,打压士族的策略完全相反。
可现在又不同往日了,曹睿深知自己油尽灯枯,已成了风中残烛,随时都有可能驾鹤西去。
把兵权交托在外姓大臣手中,他自然不放心。
一是少帝年幼,容易被架空权力,如果把兵权大部分都收回来放在宗亲手上,即便朝堂有变,群臣争权,皇位依旧是在曹氏身上。
二是例如曹宇、秦朗、曹爽等人,并无甚人望,谅其也不敢妄图帝位,把持几年朝政,少帝长大后就能拿回权力。
听到曹睿的低声呼喊,声音减弱,中书令老臣孙资、刘放二人急忙跪至近前,孙资低声询问道:“陛下,你是要召燕王曹宇么?”
“是,叫……叫他过来。”
曹睿神志不清,有些迷糊地说:“曹宇可愿接受大将军之职了?”
孙资脸色苦恼,心想陛下浑浑噩噩之中准备托后事,以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曹爽、顿骑校尉曹肇等宗室大臣辅政。
旁人倒也罢了,夏侯献、曹肇可是恨极了孙资刘放二人,曾指着殿前的鸡栖树,指桑骂槐地说:“这树也活得太久了,看他能活到几时。”
孙资心中兢惧不已,知道夏侯献、曹肇恨他一个外姓大臣掌管机要三十余年,若让曹宇派系成为辅政大臣,自己必然处处受到排挤,命运可想而知。当这节骨眼下,孙资胆子也大了起来,暗想:“陛下此时已经是风中残烛,老夫若再不做谋划,退亦是死,进亦是死。此时不搏,合该身死。”
眼看曹睿正在发问,孙资俯至床边,低声道:“陛下,曹宇自知能力不济,不敢受辅政大臣一职。”
此话也不算是欺君之罪,就在三日前,曹睿下诏封曹宇为大将军辅政。曹宇为人谨慎至诚,谦让自己能力不济,不敢受此爵禄。这时从孙资口中说出,意思就变了,前者是谦让,后者是贬低。
迷糊中,曹睿的思维已经有些跟不上了,迷茫道:“曹宇不能为大将军,又有谁……谁能担此重任?曹爽……曹爽可以么?”
孙资登时脸上喜色,忙道:“陛下,曹爽将门虎子,年少有为,又忠于陛下,更重要的是支系皇族,堪当重任。”
在孙资看来,只要不让夏侯献、曹肇等人得势,谁来当辅政大臣都可以,毕竟关系到自己的政治生涯。至于曹爽是否有能力治理魏国,可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曹睿双眼无神,喃喃道:“改换……改换曹爽为大将军,又有谁可为辅呢?”
孙资登时脸现喜色,忙道:“臣推荐司马懿为辅,由此二人坐镇朝中,魏国无忧也。”
他举荐司马懿,又是另一着,太尉同属外姓大臣,又是士族之首,人所共望,即便今后宗亲横行朝堂,一干外姓大臣也有个照应的明灯。
说罢,孙资暗中向刘放使了个眼色,刘放当即会意,悄摸地奔出殿外,把门外侯着的一名男子胳膊抓住,不由分说的往里走。
那男子大约三十来岁,模样细皮嫩肉的,颏下一撮短须,被刘放拽着胳膊往里走,不由得惊了:“刘中书,这——这是做什么?”
刘放低声道:“昭伯切勿多言,陛下正言托孤一事,由你为托孤大臣。”
这男子正是曹爽,各路直系宗亲或者支系都授诏而来,曹宇、秦朗、曹肇等人都在偏殿侯着,等待陛下的差遣。
曹爽自也在殿外侯着,却不料突然被刘放拽着,说陛下要让他当托孤大臣,不由得脸上变色。
进了殿内,曹爽这等见过大场面的人也不禁两腿发颤,口不能言,额上豆大的汗珠不住地滑落,紧张得不敢抬起头来,只盯着自己的脚尖。
孙资说了声:“陛下,曹爽已经来了。”
曹睿转过来,瞧着眼前唯唯诺诺的支系宗亲,皱眉道:“曹爽,你可能承此重任?”
曹爽紧张了半天,被皇帝这样一问,竟忘了回答,张大了嘴巴,却说不出一个字。
一旁的刘放登时有些恨铁不成钢,伸脚踩了他一下,在曹爽耳边低声道:“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爽这才如梦初醒,心想再不表现一下,偌大的机会可就飘走了。当即“啪”的一声跪下,斩钉截铁的说:“陛下,臣以死奉社稷,万死不辞。”
曹睿长叹一声,只得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