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回国
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展开它波澜壮阔的剧情。
直到得知消息的一刻,很多人依旧难以置信,延续千年、不可一世的至高皇权,竟然轰塌于秋日武昌新军工兵营里仓促引发的枪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随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拥护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南洋人人欢欣鼓舞。在天源批局里,志源、老张和天佑也在庆祝。
“成功了,终于成功了。几十年艰苦奋斗,两代人殚精竭虑,终于实现了建立民国的愿景。”老张感慨良多。
“这是所有革命志士心血的结晶。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财。在‘恢复中华’的旗帜之下,形成全球华人‘革命救亡’的强大磁场。最终使革命成功。“志源说。
“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以赤子之心和博大胸怀,成就伟大的事业。”
“推翻满清,驱除贪官污吏,老百姓终于可以期盼过上好日子了。”天佑也特别激动。
“老张,革命成功了。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志源问。
“这些天在南洋的见闻,也使我在思考这些长远的问题。不少革命者,空有一腔革命豪情,却缺乏革命的方法和管理社会的经验。他们只想着推翻满清,凡是满清的政策就横加指责。却没思考社会管理是一件很复杂甚至无奈的事情。现在民国虽已建立,但各种社会管理制度的革新还在进行中。我想尽快赶回国内去,到民国广州军政府任职,协助孙大总统管理新国家,拨乱反正。”
“是啊!公理未明,旧俗俱在,经济与社会的重建,人心与观念的变革,也是个长久而艰难的过程。”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我相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哈哈!认识十几年了,你还是老样子,革命豪情,气贯长虹!我马上交代去安排,让你乘坐最近一班船回国。”志源说。
“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天佑兄弟甚至为我而负伤,我特别感谢你们。你们在南洋积极奔走,为革命事业筹集经费和药品武器等物质。我也要代表同盟会、代表民国政府感谢你们。”老张深情地说。
“老张你太客气了。有句话说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协助革命取得成功,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自由地回国探亲做生意,亲人可以过上和平富裕的生活。”天佑说。
“志源和天佑,你们接下来又有什么打算呢?”
“我?”志源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十多年间,我多次奔波于南洋和潮汕,甚至有国难归,有家难回,只是一心期盼革命早日成功。至于革命成功之后的事情,我倒是没有考虑过。”
老张微微一笑,“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满清政府面对洋人,处处挨打,根源在于其经济落后。如今民国初建,百废待兴。恢复民生,发展经济应是首要重任。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关于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的宏伟设想,描绘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矗立、车船穿梭的大生产景象。实现这一愿景,需大量的资金支持,赖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我希望你们两位,继续留在南洋,经营侨批业务,同时帮助新生的共和政权办理外交,发动海外侨胞和各国友好人士,回国投资创业,共同富裕!”
“好!就按老张你的建议做。”志源激动地说,“当年我在新加坡晚晴园,曾数次有幸遇到孙先生,聆听教诲。我所孜孜以求:国家倡行民主法治,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愿意在南洋继续努力!”
“哈哈!”老张开心大笑,“海外潮人热心祖国和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这一年多来我深有感触。以后的建国大业,还要依仗两位老板大力协助啊!”
“督军大人过奖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效力,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义务。”天佑也调皮地说。
“老张你安心先回广州。我们负责在南洋筹集一笔款项,投资家乡的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志源一口应承。
“行!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先回国,静候佳音。”
志源、老张和天佑三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