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应对
志源心烦意乱地走出办公室,在侨批局内外踱步。
突然间,他看到侨批局门外的墙角边,坐着一个老人,身边还放着一筐番薯。
志源内心好奇,走上前去看究竟。
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几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还有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展示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
“老人家,你在这里卖番薯吗?”志源走上前问。
老人看了看天佑,无奈地摇头叹气。
原来,老人二十年前被骗卖猪仔到了南洋,一直在某处橡胶园里干活。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让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看起来像六十多岁的人。直到两年前,政府宣布在所有的殖民地废除劳工制度,他才恢复了自由身。
恢复自由之后,由于没钱买不起船票,他只能暂时在寄身南洋。南洋被殖民统治的上百年间,殖民者只注重开发矿山和橡胶园,掠夺工业原材料,还有大片的广袤土地被热带雨林所覆盖,未经开发。原是农民出身的他,凭借往昔的经验,找了一片水丰土肥的地方,种上水稻、番薯和一些热带作物。这两年南洋算是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谁知很多获得自由身的猪仔们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也只能开荒种植农作物。导致农作物产量过剩,价格很低,甚至卖不出去,只能烂掉。
看着粮食腐烂,他非常心疼。一方面,粮食在南洋卖不出去,换不了钱,就没法寄侨批。另一方面,家乡的亲人收不到侨批,也就没钱买粮食过日子。思来想去,他希望将自己的番薯等粮食寄回潮汕给亲人,便来到天源批局。谁知批局只揽收侨批,不派送物资。他走投无路,只能坐在门口叹气。
听了老人的述说,志源百感交集。歉收伤农,丰收也伤农,这是中国内地是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歉收的年份,农民食不果腹,只得忍饥挨饿。丰收的年份,供大于求,导致价格暴跌,商品滞销,农民收入减少。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农民没少受苦。没想到,在万里之遥的南洋地区也出现这种情况。
导致南洋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一方面是人的原因,由于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被迫下南洋的多是贫苦农民,除了种植作物,他们没有其他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另一方面是交通的原因,只是南洋局部地区供大于求。如果能将滞销的稻谷、番薯等物运回潮汕,就能解决乡亲受灾缺粮之苦,同时也可避免南洋侨胞的损失。
想到这里,志源轻轻拉起老人的手,“老大哥,你这一筐番薯,我全按市价买了。这钱你赶紧拿起寄侨批吧。”
老人大感意外,也大为感动。“小兄弟,谢谢你!你是?”
“我是这天源批局的经理林某。”
“林老板,太感激你了。你真是活菩萨啊!”
“老大哥,你太客气了。为广大侨胞服务,本来就是林某和侨批局分内之事。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或者不对,还请大伙多多帮忙提意见。”
老人兴高采烈地寄批去了。此事却在志源的心头打下深深地烙印。连续几个晚上,他都辗转难眠,在思考今天发生的这几件事,寻求应对的办法。
三天后,志源召集天源批局所有工作人员,私下口头宣布了应对殖民地当局侨批外汇监管的几个新办法:
一、凡是无寄批证的华工,寄侨批时允许他们“以物抵钱”,如侨批上写“外付番薯五十斤”,以规避监管。汕头信局收到批信后,可支付实物,也可按市价折算成现金支付。
二、每封侨批限寄英镑不超过十元,超出部分批局收取现金后,折算成作物,一并标注在封面上,形成“暗批”。如“外付英镑十元,番薯五十斤”,以规避外汇统制官审查。汕头信局收到批信后,同样可支付实物,也可按市价折算成现金支付。
三、侨批局收取的实物,以贸易的形式运往潮汕销售。既解决了两地的买卖困境,也增加了侨批局的收入。
这三项措施的施行,粉碎了殖民者企图掠夺侨胞财富,扼杀侨汇与侨批局的企图,极大地方便了侨胞侨眷,海内外广大乡亲私下纷纷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