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飞鬃奋老蹄
——论书画家尹瘦石
一个艺术家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能够留下几件受人称道的作品,已属不易;如果这些作品以其慑人魂魄的艺术感染力,记录了时代的风云,讴歌了人民的伟力,涵盖了历史的进程,则更为可贵。纵观尹瘦石先生的绘画,将其列为后者,并不过誉。
我与瘦石先生相交多年。近日先生约我至寓所谈道论艺,并以书画集相赠。我翻开这本由武汉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精美的书画册,才较为详细地了解到,面前这位满头银发、安详谦和的长者,在山河破碎、烽烟滚滚的三四十年代,竟是一位那样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的青年。
尹瘦石生于1919年。七七事变后,他流亡武汉。次年进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作《流民图》。从那时起,他的艺术生涯,便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直到1945年,歌颂民族气节,反对侵略,宣传抗日救国,是他全部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主题。在这几年中,他先后创作了《从军》《在防空洞中》等大量的作品,多次于成都、桂林、贵阳、遵义等地展出。特别是1945年10月在重庆与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共同举办的“柳诗尹画联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这次展览,构成了尹先生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他展出的画作,有《石壕吏》,借杜诗抨击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有《屈原》《正气歌》《郑成功立海师规取留都图》《史可法督师扬州图》《瞿张两公殉国史画》《樱都跃马图》《沈钧儒像》《柳亚子像》《漓江祝嘏图》等,歌颂爱国主义,弘扬民族正气,激励着大后方人民的抗日热情。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竟然不畏风险,展出了同月5日为前来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谈的毛泽东所画的写生肖像。据作家霍达撰文说:“这大概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任画家‘摆布’。”毛泽东为书画联展题字。徐悲鸿为画作序,他称赞尹瘦石“以精严生动之笔,摹绘可歌可泣壮烈之史……居今之世,当艰难凄楚死生人兽之际,览其激昂悲壮之形,苟有人心,能无感动耶?”
当时尹瘦石像许多热血沸腾的志士仁人一样,面对严酷的现实,在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以他于次年3月在山城毅然找到周恩来同志,要求去延安。因为当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人已经分到各地工作,有关方面决定让他去解放区张家口。接到通知第二天,尹瘦石仅带了几支画笔便踏上了行程。随后,他在张家口主编《内蒙古自治报》副刊,创办《内蒙古画报》,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他经常深入生活,画了许多牧民和无数匹骏马,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尹瘦石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总是力求表现时代的主旋律。50年代,他创作的《劳模会上》《内蒙人民欢度国庆》《暴风雪》《风雪慰亲人》,受到广泛好评;60年代,以《解甲归来辟大荒》《二七风暴》《肖红像》《清洁工人时传祥》《鲁迅像》《焦裕禄》,闻名大江南北;《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朱德总司令伫马太行山》,是他70年代的代表作。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他以腾飞的天马,讴歌改革开放,呼唤民族的崛起。先后创作了《万马奔腾》《奋起》《一饮长河水,已蓄万里志》《所向无空阔》《铁骨霜蹄看绝尘》《生命的奔流》等一系列作品,展现了时代的风貌。
尹先生的作品,造型严谨,笔意超旷,有着深厚的写实功底。他画的人物,注重大的形体的把握以及精微细节的刻画,充分地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画的马,瘦骨铜声,风入四蹄,万里行空,多无衬景,可谓气魄雄大,意境沉郁。可在“神龙垂云海水立,天马行地沙尘开”的审美境界中览胜。1989年10月创作的《生命的奔流》,利用矩形构图对角线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强大的张力,把奔腾的群马,置于沿着从左下至右上的对角线方向所形成的错落的锐角之中,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姿态各异的骏马反复地出现在视觉上所产生的跳跃的感觉,更加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如果我们把这幅作品放在改革开放这一宏观背景来看,这不能说不是画家意在缘物寄情,颂扬了亿万人民在轰轰烈烈的四化建设中所焕发出来的高昂斗志。
瘦石先生的书法,笔若游龙,首尾贯通,全以神运,清峻洒脱。在纵横展促之间,品高味厚,意深力重,有水逝云卷之感,深受同行赞许。
(原载1990年12月19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