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化和新全球化角度看贸易数字化
在数字化和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外贸已经走到全新的阶段。数字化和新全球化给中国外贸带来挑战和机遇,而贸易数字化是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实现突围的新动能,是外贸企业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的方法。
近些年,不少人唱衰中国外贸,认为外贸在拉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有所减弱。梳理一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走势就会发现,中国外贸虽然有所震荡,但表现出很强的韧性。中国外贸于2009年陷入历史低点,2010年强势反弹,之后进入震荡通道。2017年,出口额和进口额从“双降”转为“双升”;201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外贸延续了“稳中提质”的主基调,实现稳定增长,同时民营企业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国际贸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很多人并不看好中国外贸,结果却出人意料: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这驾马车在其中的牵引力最大。2021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3.7%,比2019年同期增长22.8%。这也是我国外贸连续15个月实现正增长,进一步呈现稳中加固的态势。
我们有时候会片面地看问题,没有看到中国外贸的整体;或者静止地看问题,只看到中国外贸的过去,没有看到当下和未来。实际上,中国外贸行业和外贸企业一直在改变,从传统贸易走到贸易数字化,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你全面、动态地看待中国外贸时,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另一番积极向上的景象。外贸行业中个别企业出于种种原因难以为继,就代表整个行业不好了吗?部分产业链转移到国外,或者个别跨国企业撤离了,就能说中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每个国家都有短板和长板,以前我们扬长避短,现在要扬长补短。以前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现在到了较量综合竞争优势的时候。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同时因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企业受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大。但我们也看到,在数字化时代,我国又涌现出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产品覆盖低端、中端、高端。我国制造业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0%,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00种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拥有一批处于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跨国企业和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我国不仅是制造大国,也是数据大国,我国制造业通过数字化升级沉淀大量数据,形成全球范围内最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些数据和应用场景又反过来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规模优势叠加数字化优势,再加上我国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设备、工程师红利和政府的有效组织,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和新动能加速形成。当然,我国也要尽快补上软实力这个最大的短板,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标准、规则、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等软实力方面进一步加强,以便在数字化和新全球化这两个趋势中找准商机。
关起门来自我发展只会带来衰落和内卷,只有开放大门,融入全球化,让企业和商品“走出去”,也“走进来”,才能遇见更好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碰到更高的标准和更完善的规则。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自身的水平无形中就提高了。竞争对手就跟磨刀石一样,让你越磨越快。短时间内他可能给你带来痛苦,但最终你会变得强大。中国外贸企业就是在一路坎坷中变得愈发顽强的。
从数字化思维看,主动融入全球化,能链接更多国际资源。建立数字化平台本质上就是为了链接资源,光有平台,不链接资源,就是白费功夫。其实,资源并不一定为你所有,只要能为你所用就够了。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外循环,光靠内循环,行不通。
谈贸易数字化离不开数字化和新全球化,因为它们是中国外贸未来升级发展最大的两个变量。解锁数字化和新全球化,贸易数字化这条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