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第一讲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中医肿瘤学。我们将通过大篇幅中医古籍和现代医学的对比,让我们认识到:肿瘤在中医上它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不同的肿瘤在中医上它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有的肿瘤,比如某些白血病,简单得如同感冒。而有的肿瘤,比方说胰腺癌,又特别的凶险,甚至很快丧命。而又有一些肿瘤,比如说某些甲状腺癌、某些乳腺癌,不经过任何中医或者西医的治疗,病人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能够与癌症、肿瘤共存,能存活很多年,你只要不动它,就没事儿。也就是说,部分肿瘤啊,有的肿瘤很容易就治愈,就解决了。有的肿瘤很难解决。而有的肿瘤你不需要解决,它也不会怎么样。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医肿瘤学,大部分指的是恶性肿瘤,也就是西医所认为的癌症。在现代,人们对癌症是谈癌色变,有恐惧心理。因为老百姓一般认为癌症是很难治愈,得了癌症就基本上等同于判了死刑。这是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而中医由于没有癌症这个概念,没有肿瘤这个概念,西医的恶性肿瘤或者癌症,散见于中医的不同疾病当中。中医对不同种类的肿瘤或癌症,有其中医的医理和病因病机。所以说,有一些中医治愈过一些癌症,不足为奇。而不懂中医的人,要么认为是吹牛,要么认为是自愈,要么认为是奇迹。总之一句话,不相信!不相信中医能治好癌症。其实他们这些观点都是对中医的无知。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不知道的他就瞎说话。另外还有一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都不懂中医,你有什么资格评价中医?
所以,大部分人,甚至包括绝大多数西医以及部分中医,只要听说谁治好了癌症,都认为别人是吹牛,其实这已经显示了自己的无知。不管你职称是到了教授,还是学历到了博士,如果你对中医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调查,你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评判中医是否能治好癌症。
我们也客观地说,不是所有的癌症,中医都能够治愈,但是有一部分癌症,中医是可以解决的。而在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当中,我们甚至可以一步一步攻克更多的癌症难题。今天我讲中医肿瘤学,就是希望借助这些讲课,讲讲我平时看肿瘤的一些心得,以及研究古往今来各个看肿瘤、癌症的专家他们的心得体会,结合我自己的临床体会,给大家具体地分析每一种癌症,它的这个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手段和预后。
既然我们来研究中医肿瘤学,那么我们第一节课,先看一下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在中医上,没有一个名字能够替代所有的肿瘤或者癌症的病名,因而我们暂且继续按照肿瘤的这个说法讲解。
人类与肿瘤性疾病斗争由来已久,特别是在中医学领域,我们的祖辈经过大约3000年与肿瘤性疾病的斗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其独特的诊疗方法与疗效,是历代医家们不懈探索的结果。而综合分析呢,我们把中医对肿瘤的认识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孕育阶段):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也就是从周朝,一直到隋唐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孕育阶段。
第二个阶段(理论形成阶段):我们把它规定一个时期的话,大致在宋元时期,即宋朝和元朝。
第三个阶段(肿瘤学科成熟的阶段):大致在明清时期。
当然,我们分3个阶段,并不是说,孕育阶段,我们的祖辈就没有治好过癌症,不是的啊,也不是说,我们到了宋元时期就一定要比这个隋唐以前时期,治疗手段更先进或者怎么样,也不是,我们只是说,在宋元时期有医家把肿瘤类疾病归类形成肿瘤学这一学科。
◎一、孕育阶段
好,我们先看一下,从周朝一直到隋唐这个孕育阶段,关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瘤”这个字,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为什么呢?因为在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记载了这个“瘤”字。那么这个“瘤”字呢,是由一个病字头加一个留下的“留”所组成,表明了当时对这个病呢,已经有留聚不去的认识。而3500多年前的甲骨文所记载的这个“瘤”字啊,是迄今为止,中医史上记载肿瘤最早的文献,因为有这个字,但是这个“瘤”字呢,也不完全等同于今天西医所说的肿瘤,我们这是单纯从汉字的角度去分析,因为西医学所认为的肿瘤,不等同于我们甲骨文上所说的这个“瘤”字。
2000多年前,《周礼·天官》这本书里记载了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专科医生——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肿疡包含这个肿瘤,并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中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而外治则用祝药杀之齐。(注:祝是指用药外敷,杀是指用腐蚀性的药腐蚀。)祝、杀都为现代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
那么,这一时期的古人对包括肿瘤在内的这个肿疡有初步的认识,并在治疗当中最早使用了有毒的药物,这对后世治疗肿瘤性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可谓中医治疗肿瘤之起源。时至今日,仍有日本、朝鲜等国将肿瘤称之为肿疡。那么它其实就是来源于2000多年前,我们国家最早提出肿瘤方面的记载,我们称之为肿疡。由于日本和朝鲜在当代都属于我们文化影响范围圈里面的,所以他们继承了我们的文化,也继承了这些名称。
好,那么我们2000多年前,在治疗某些肿瘤时就已经运用到了五毒,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其实际上,这段话不仅仅告诉我们,在治疗中,用有毒药物,而且包含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你看啊,以五毒攻之是指某一些肿瘤性疾病,正气尚存的时候,我们以毒攻毒,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是在正气尚且不充足之时,我们用补养的方法,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五药疗之,那么这个“疗”,以五药疗之和五毒攻之就有差异了。
五药疗之是指通过不同的药来对不同的证进行治疗,这个“疗”是治疗的话,那么你可以是攻,也可以是补,但是呢,它攻没有五毒攻得厉害,那么养呢,又没有五气养之那么大补,所以这个五药疗之其实际上是辨证论治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攻补兼施。以五味调之,也即是此意。因为五脏对五味,在不同的脏腑,由不同脏腑所引起的不同的肿瘤,我们用五味调之。所以,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其实就是整个治疗肿瘤的辨证论治大法。
好,我们再看一下古代的一本神书《山海经》。《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很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也有的人说是外星人留下来的东西,甚至有的人说是史前文明,因为里面记载了很多动植物,有一些动植物,是我们现在没有的,看不到的,或许是灭绝的东西,或许是想象的东西,因为它有点神话了。《山海经》虽然是一本奇书,但它论述了地理、人文民俗,虽然不是一部专门论述药物的专著,但是它收集的植物、动物以及矿物有120多种,从这些药物治疗范围来看,可以治恶疮、瘿瘤、痈疽、噎膈(相当于现在医学的食管癌),那么从这些来看呢,与肿瘤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讲一下的是《黄帝内经》。先秦时期的一本奇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面就有对瘤的分类记载,提出了一些肿瘤的病名。
比方说,它提到了昔瘤、筋瘤、石瘕、积聚、噎膈,等等,而且对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其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非常的相似。
比方说,《黄帝内经》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我们看一下这段话的描述,这其实就是现代医学里面的妇科肿瘤。
而关于瘤的病因病机,书中有很多概括,我们摘取一些。比方说“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正气虚,邪气盛之”,等等。《黄帝内经》为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形成,奠定了一些基础,也就是说基本的基础,《黄帝内经》已经奠定了。
比方说,我们看一下外邪侵袭的这个病因,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也就是说,感受外邪也会引起肿瘤。那么这个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一些癌症在中医里面和感冒差不多,就是伤风,你看是风寒还是风热而已。最简单的,比方说白血病(血癌),它有许多症状和感冒症状何其相似。和感冒症状何其相似的白血病,用治疗感冒、伤风感冒的方法就能解决,就这么简单。所以有好多小朋友,感冒了,到了医院去之后,查血,血液一化验,不好,这指标显示你有白血病,赶快骨髓移植啊什么的。一个本来在中医上是伤风的疾病,被庸医们搞去骨髓移植,最后甚至有一部分人被误治而死。而中医呢,可能三两服中药就搞定。
好,它里面也说了这个饮食失调的病因。饮食失调的病因,我们举个例子,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有这么一段记载:“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那么这里的痈疡,就是痈肿、溃疡之意,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有体表溃疡的肿瘤。我们打一个比方,有一些南方人,特别是湖南人,他们喜欢吃槟榔,吃了槟榔之后呢,有一部分人就得了口腔癌,口腔里就形成很大的溃疡,口腔里溃烂,经西医检查为口腔癌,而中医认为呢,属于饮食失调。大部分的口腔癌出现的溃疡啊,流一些脓性物啊,而且很多的脉象都是滑涩或者有力甚至洪大,那么我们的治疗法则,用的是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讲到这里的时候,回想起有一些所谓的极端的火神派的医家,当然不是所有的火神派都是极端的,他们就认为所有的癌症都是寒所引起的,其实不然,有些口腔癌就是热引起的,饮食失调。
有一些医家片面地认为,只要有寒之后,就容易得肿瘤、癌症。寒凝导致的这个肿瘤和癌症,当然寒凝可不可以?可以!寒凝导致的,我们的代表方是阳和汤嘛。我们无非是分阴疽还是阳疽。那么,阴疽确确实实由寒所引起的。有一些肿瘤、癌症属于阴疽范畴的,比方说,有一些甲状腺癌或者是有些淋巴癌,有一部分属于寒性的。还有一些骨癌,有一部分也属于寒性的,所以寒凝可引起这些肿瘤、癌症。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寒性的或者属于阳虚性的呢?不一定!比如说口腔癌好多都属于阳性的、热性的。
好,我们再看一下《黄帝内经》里面所提到的情志失常的这么一个病因。在《灵枢·百病始生篇》有记载:“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这段话呢,是说由于情志失常所引起的部分肿瘤。这个在临床当中就太多了。比如说乳腺癌,好多都是由于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情志失常所引起的。
在同时期形成的另外一本中医巨著,被我们称作四大经典之一的《难经》,里面关于这一个“瘤”,也有论述。比方说在《难经·五十五难》中就论述了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了五脏皆有积,五脏积的病名、证候、病理等。而积聚,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医上仍然长期用积聚,去论述某些肿瘤、癌症。
好,我们看一下《难经·五十五难》中的关于积聚的原文:“气之所积者曰积,气之所聚者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那么《难经》呢,称心之积曰伏梁,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肺之积曰息贲,肾之积曰奔豚。
《难经》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对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还对良性、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作了论述:“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什么意思?这就是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分。也就是说,五脏所生之积,很多都属于恶性肿瘤,就是癌症,容易死,基本上没办法治。而六腑所生,谓之聚,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虽然治疗上有所困难,但是还是可以治疗。
当然,我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这样的,可以区分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及预后。但是呢,临床当中也并非《难经》这里所说的这么绝对,或者《难经》本意表达的也不是这个意思,它表达的是:恶性肿瘤“死,不治”,良性肿瘤“虽困可治”。实际上,很多恶性的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当然我们这里来类比《难经》的这一段话,并不一定是说积者全部是恶性肿瘤,也不是说聚者全部是良性肿瘤,它这里的积者应该是恶性肿瘤当中非常难治的那么一种。
我们所说的这一切都是类比,因为肿瘤这个东西在中医上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只是通过在古代的医籍当中找到一些根据,找到一些治疗手段以及理论。至于《难经》所说,是不是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之分,那也不那么绝对,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词嘛,所以说他所说的“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这个,你不能够完全认为它就是恶性肿瘤,它应该是某一些恶性肿瘤的无法治疗或者当时无法治疗或者很难治疗,大部分都死亡的这一类疾病,并不代表所有的恶性肿瘤。
那么,《难经》《黄帝内经》除了对肿瘤的成因和预后有一定的认识以外,所描述的某些疾病的症状与现代肿瘤学所描述的症状,也是出奇的一致,对常见肿瘤有了初步的诊断概念。
比方说,“三阳结谓之膈”,“膈塞闭绝,上下不通”。这些描述呢,与食道贲门的这个肿瘤造成的梗阻,表达的是一致的。又比方说,“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其病难治”,这些描述,与胃癌又相当的一致。
请注意,我们刚才的一段话里面最后几个字是什么,是“其病难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其病难治”,这里说的是胃癌,那么是不是不能治呢?不是,是其病难治。关于胃癌呢,我是有治愈的成功案例,我将方药也公布了,病人锦旗也送了。那么难治是难治,有没有治愈的可能?一样有治愈的可能。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伤寒杂病论》,东汉的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所作的区别,进一步发展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论述。张仲景认为,“积者,脏病也,中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也就是说,他在《难经》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上面那一段原话。积者属脏,不能移动的这一种,为积;而聚呢,属腑病,可以移动。所以说,腑病能治,脏病难治。我们不能说不能治啊,难治。再总结一点就是,由脏所引起的肿瘤、癌症难治,由腑所引起的肿瘤、癌症,可以治或者说容易治一些。
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篇》中,有这么一段原话:“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这么一段话呢,是有关妇人下腹疼痛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临床上由恶性肿瘤在盆腔内产生了广泛的转移而引起的腰部和下肢酸痛的临床,是何其相似。特别是这个“久则羸瘦”,非常符合由恶性的肿瘤晚期所引起的这个情况,何其相似。说白了,他虽然没有讲是恶性肿瘤,因为那时候没有癌症这个说法,但他描述的其实就是癌症。
00只要是学过中医或者是中医的爱好者,甚至是某些西医,都应该至少听过张仲景的两个治疗肿瘤的经典代表方:一个是大黄虫丸,一个是鳖甲煎丸。而这两个方药呢,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指导医家治疗某些肿瘤、癌症的代表方剂,包括我本人也长期用到大黄虫丸和鳖甲煎丸。那么我们就找到原文看一看,张仲景创这两个方之时,是何种想法或者是什么医理。
《金匮要略》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这是他的原文,那是个什么意思呢?五劳虚极羸瘦。五劳,是哪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也。那么,五伤与五脏有关,故有五脏劳伤之说。五伤,即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劳伤,导致人体虚损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故曰虚极。羸瘦指的就是形体消瘦、虚弱,为劳伤而营养气血不足所致。腹满是一种自觉的症状,病人自觉的症状,当劳伤日久不愈,经络、营卫、气血的运行都受到影响,以致血行闭阻产生瘀血内停,我们称之为干血。血瘀则气滞,故病人自觉腹满,而实际上不怎么胀满,是病人自己感觉的。正所谓“腹不满其人言我满”,是血瘀气滞之证。也就是说,腹本来不满,他自己感觉到腹满,是脾胃运化失司,故不能食。瘀血内停,妨碍新血生成,肌肤失养,故粗糙如鳞甲状,两目黯黑。这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证。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治宜用缓中补虚之方法,大黄虫丸主之。所谓缓中补虚,是缓消瘀血,使新血渐生的缓攻之法,此所谓祛瘀生新之法。大黄虫丸下干血,干血祛则邪除正旺矣,是为缓中补虚。
那么,这里说的虚劳病啊,是虚劳病中的辨证治疗,是因一般虚劳病是以虚弱为主要表现,而这里呢,却是虚中有实,虚弱与瘀血并存。所以不能用一般补虚益血固脱之法,而必须用缓中补虚之法。凡久虚之人,由于气虚血弱,阴阳俱虚,势必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致气血运行缓慢乃至留瘀。在补虚的同时,勿忘通行气血,就是不要忘了通行气血。所以,治虚不在补,而在祛瘀生新。旧血不去,新血难生。干血痨,我们人尽皆知其虚,而不知补虚正亦助邪。必祛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说白了,干血不去,补虚无用。所以要用祛瘀生新法,大黄虫丸。那么大黄虫丸用大黄、虫、桃仁、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化瘀,消积以祛其干血;用芍药、地黄养血补虚;杏仁理气,黄芩清热,甘草、白蜜益气和中。用酒饮服药,用酒助药以活血通经。诸药合用,消中有补,寓补于消,可收破血不伤正之功。药虽峻猛,以丸药缓图之,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血渐复,即缓中补虚也。
好,我们将原条文以及方解都解释了,我们看一下,现在大黄虫丸是怎么样广泛运用于很多肿瘤癌症当中。
大黄虫丸为缓中补虚之剂,它适合广泛运用于肝癌、肝硬化以及妇科癌症、肿瘤所引起的虚实夹杂证,特别是出现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有这些临床表现,证属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干血痨之证,我们都可以用大黄虫丸,不管它属于什么样的癌症。而不须区分癌症属于肝病、乙肝或者是慢性的由于瘀血引起的心脏病等。只要病人出现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全部可以用大黄虫丸治疗。
好,我们再看一下鳖甲煎丸,《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有这么一段原话:“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这段话什么意思?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可以知道张仲景对鳖甲煎丸最开始的一些用法。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讲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自然界每十五天变更一个节气,节气变更则人生之气亦随之变更,此时天人之气相合一,最易驱疟邪外达,故在某月初一始发的疟病到农历十五那一天方愈。不然,则要等到下一个节气变更之日,即为月底方愈;如果月底亦未愈,则是疟邪夹血与痰,痞结于胁下,形成癥瘕,即所谓的疟母。为防止正气继续受损,故应抓紧治疗,可考虑用鳖甲煎丸,破瘀消癥,杀虫止疟。
方中鳖甲软坚散结;大黄、桃仁等活血化瘀;葶苈子、石韦、瞿麦等宣利水湿;柴胡、黄芩、半夏、干姜等理气机,调寒热;人参、桂枝、芍药、阿胶等调营卫,助正气。全方共奏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之功。
那么,现代临床如何用鳖甲煎丸呢?鳖甲煎丸治疗肝癌、肝硬化、肝纤维化、肝血管瘤、各种肝炎、子宫肌瘤,等等,证属癥瘕范畴的,都可以用鳖甲煎丸。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也。”这是原话。那么这段原话呢,发展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肿瘤病因的说法,认为肿瘤还可因脏腑的蓄毒所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不仅认为它是一种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而且还认为它是以内因为主的发病机理。发展了《黄帝内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也与今天的肿瘤发病的原因,颇为相似。
因为华佗主要的成就在中医外科方面,他曾经为关羽刮毒疗伤,那是《三国演义》里面所写。华佗相当于一个外科医生,倾向于外科,而张仲景呢,倾向于内科,所以他们的角度不一样。是不是他们谁对谁错呢?不是!他们都对,只是他们所治疗的肿瘤癌症不一样,华佗治疗的这一种呢,以阳性的肿瘤为主。恶疮呀,皮肤上的癌,骨头上的癌,甚至我们说的口腔癌,可能都是华佗的擅长范围之内,大部分以热以阳为主的这么一种,所以,以阳热为主的肿瘤形成的病因,与蓄毒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中医里面有清热解毒,好多所谓的毒都属于阳性,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只是说很多。这个毒都属于阳性的,所谓的阳性是指能够发热,可以用清热解毒。然后呢,毒素多了,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而华佗呢,还可以用外科的手段进行切除,然后再辅以中药。
那么,在这个蓄毒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下,以及我们上节课所讲的“以五毒攻之”,上节课《周礼·天官》有这么一句话:“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以五毒攻之的毒比较适合于华佗所说的这种病因所产生的肿瘤癌症。
那么我们常用的一些能够以毒攻毒的药,比方说蝎子、蜈蚣,还有一些蛇类、壁虎、蟾蜍,甚至有一些癌症还用到砒霜,这都是以毒攻毒的一些中药。
在癌症治疗上呢,还有一个葛洪也很厉害。葛洪,大家应该对葛洪不陌生吧!在古代十大神医当中有张仲景、华佗、葛洪等。葛洪为其中之一。大家可能认为葛洪就是一个炼丹的,其实际上不仅如此,他只是在炼丹上,成就比较高。葛洪用海藻“疗颈下结囊……成瘿者”。到目前为止,海藻仍然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常用药,比如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等。葛洪的炼丹术,比方说红升丹、白降丹这样的药物,对肿瘤的治疗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又比方说,华佗在治疗噎膈反胃中用到丹砂等。这些丹剂药在治疗体表黏膜性肿瘤的外治方法中是一个里程碑的作用。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华佗是外科鼻祖。
中医肿瘤学在秦汉时期已初露端倪,为以后的中医肿瘤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好,我们再看一下隋代。隋代时间不长,只有三十几年,但是出了一个大医家。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不但分门别类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和所属的症状,而且还论述了这些病证形成的原因与病机。他提出了哪些病证呢?比方说癥瘕积聚、噎膈反胃、瘿瘤,等等,他都有分门别类,比方说,他将噎膈按照其病因分成气、瘀、食、劳、思五噎以及忧、恚、气、寒、热五膈。所以他将噎膈分成了噎和膈,五噎和五膈,为后世医家鉴别噎与膈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以脉证法来鉴别肿瘤及其预后。
比方说某些肿瘤,至牢有根,是恶性肿瘤患部牵引所致。“乳石痈”的皮肤是“肿结皮强,如瘤领之强”,这是因为乳腺癌组织侵犯皮下组织和淋巴管后,淋巴管被癌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使乳腺皮肤粗糙而出现橘皮样改变,这是乳腺癌。乳石痈就是乳腺癌。我们通过橘皮样改变、乳头内陷等,来从外观上判别她是乳腺癌还是乳腺结节或者乳腺增生等。那么,这些与西医很类似的描述,基本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乳腺癌。
《诸病源候论》除了比较详细和明确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外,还记载了“缝亦有法”的外科手术方法,这在肿瘤治疗学上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他除了记载了通过内服中药的方法治疗肿瘤,也记载了外科手术的方法。
好,隋朝虽短,但唐朝很长,所以合称隋唐。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医家——孙思邈,孙思邈后来被封神了,成了药王,因为他活的年纪够大,据说是活了一两百岁啊。精通中医内外妇儿、针灸养生,等等,也就是说孙思邈是个全才。他活了一两百岁,不是全才也怪,要是给谁用一两百年时间去研究一样东西,只要他用心地去做了,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比他成就高。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面,首先对瘤进行分类,有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和血瘤七种,并告诫后世医家:“凡肉瘤勿疗,疗则杀人,慎之慎之。”而且他重点说了肉瘤不可使用针灸,他专指的是肉瘤,并不是指其他瘤。他在这个方面呢,可能是因为他治过一些肉瘤,说白了吧,就是一种癌症。在治疗某种癌症的时候运用了针灸或者运用了其他的手段,导致这个肉瘤,可能是相当于今天西医癌症所说的转移了,很快病人就死亡的一些案例。所以呢,他在治疗肉瘤的时候用的是方药,并没有用外科手段或者针灸。就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些癌症,属于孙思邈所说的肉瘤范畴,本来好好的,去医院做了个穿刺,查一下里面有没有癌细胞,穿刺针一穿,完了,很快转移,很快恶化,没过多久,病人就去世了。
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均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并且有许多虫类药。比方说,蝎子、蜈蚣、僵蚕等,为后世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包括我本人。我现在治疗好多肿瘤,都运用到了蝎子、蜈蚣、僵蚕等这些药。
在这些记载当中的,特别是用羊的甲状腺治疗瘿瘤的病例,开创了通过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这个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是一种西医的说法,对后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那么,以后的医家除了用羊的甲状腺治疗瘿瘤以外,还用动物的胎盘治疗乳腺肿瘤。
我们综合孙思邈所记载的,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一些肿瘤或者说癌症是可以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切除了以后,然后再用中药,配合中药治疗,内服治疗。当然也有外敷的。但是有一些肿瘤或者癌症,是不能够运用切除的方法,或者针灸、手术这些方法。而且孙思邈重点地说了:“凡肉瘤勿疗,疗则杀人”。这个“疗”并不是指治疗,当然我们用中药也是一种治疗。他这个“疗”应该是指的针灸或者动刀子这些,如果是针灸或者动刀子的话,“疗则杀人,慎之慎之”。中药是可以用的。这个“疗”并不是泛指所有的治疗,因为它记载得很清楚,不可用针灸,肉瘤不可用针灸。在现代医学里面,我们也确确实实见到了某一些癌症,通过穿刺之后迅速恶化转移,最后病人去世。
所以从这个方面看,很多西医的诊断,本来穿刺是用来诊断的一种手段,但是却间接地导致了病情的恶化,病人死亡。另外,还有一些检查,比方说做胃镜,很多病人有胃方面的疾病,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者溃疡、胃窦炎,等等。那么西医就让你做胃镜,本来病人的胃就不太好,做胃镜之后胃更差。而且西医是很难根治胃病的,就一个浅表性胃炎,它都很难根治。所以说,我从来不建议别人做胃镜,因为你做了胃镜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开中药又不靠胃镜检查结果来开中药,我靠的是望闻问切,中医的手段。而你通过西医的检查之后,加重了你的病情,甚至是不可逆的,拿个东西在你胃里捅啊捅的。
在《四部医典》中也有用灸刺、“粉药”来治疗瘿瘤的记载,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由于受当时所处的环境影响,诊断手段的限制,医家对体表的肿瘤或体表症状出现较早的肿瘤的描述比较多一些,记载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多一些。按照现在的诊断标准呢,很多肿瘤因为已在病人体表出现症状、体征,大多数已经不是早期的肿瘤。说白了吧,癌症病人通过西医的诊断,一经发现,大多数都是属于中晚期,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很多癌症,他没有临床表现,或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比如说一个胃癌的病人,他只是胃有点不舒服,而且还不是天天不舒服,只是偶尔的不舒服,跟一般的胃病的临床表现没什么区别,等到有一天他痛得很厉害,甚至吐了血,去做检查,才发现是胃癌晚期。还有一些病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只是单位让他去做个体检,排查一下,结果发现他有癌症。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所以说西医对于癌症的发现,一旦发现都比较晚。但是中医呢,由于中医的优点是治未病,是治未来的疾病,所以说,当你出现一些端倪的时候,通过中药的调理,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是可以预防癌症的产生的。
好,关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一阶段——孕育阶段,我们就讲完了。我们从殷周时期一直讲到了隋唐。下节课呢,我们讲它的第二个阶段,理论形成阶段,也就是宋元时期。好,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二、理论形成阶段
这节课我们接着讲“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宋元时期“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形成阶段。
我们常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生产力的提高,必定可以影响到所在时代的文明的繁荣和繁华,而中医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适合这个规律。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空前繁荣,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金元四大家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肿瘤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这个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通过武力建立了大宋。所以,他的国策一向都是重文轻武,担心武力强大的将军出现夺取赵氏政权的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他一直采用的国策是——重文轻武。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宋朝的文化是空前的繁荣,而中医文化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就是一个证明。
宋代重新校正了一本书——《圣济总录》,这本书里面阐述的有这么一段原话:“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部,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这段话提出了肿瘤发生的内因,是由于气血流行失常,气血壅滞所致。这个余赘的“余”是多余的“余”,“赘”是赘生物的“赘”。“余赘”就是多出来的东西,就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肿瘤癌症的增生,就是多余的,这些东西是人体不需要的,多长出来的一些赘生物,形成了余赘所致。
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是在1170年成书的,在《卫济宝书》里面第一次使用了“嵒”字,请注意,这个“嵒”呢就是癌症的“癌”去掉病字头。三个口下面一个山,这个字读言(yán),它是一个通假字,应该是通岩石的“岩”,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石”,岩石的“岩”,它也读言(yán)。并对“嵒”的病证进行了描述。其所描述的症状与现代的恶性肿瘤有很大的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现在推断,很有可能是痈疽的一种,也有可能是体表或者比较表浅部位的恶性肿瘤。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这本书中对嵒疾的某些特征有如下的描述:“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方孔透里……”。宋代李迅也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集验背疽方》,这本书中提出:“内发者,不热、不肿、不痛,为脏腑深部病患,则较难治。”也就是说《集验背疽方》这里所描述的也属一种癌症,就是今天看来是癌症的一种,是属于内发的一种。“内发者,不热、不肿、不痛,为脏腑深部病患,则较为难治”,其实这个指的就是脏腑深部的一些肿瘤癌症。
陈自明在《外科精要》这本书中提出体表的疮疡,包括了部分的恶性病变,并不是单纯的局部病变,而是关系到人体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所以在治疗疮疡时,不能单纯注意局部的攻毒,而要从脏腑气血全局的变化来考虑,注重整体治疗。也就是说,陈自明写的《外科精要》里面提出体表的疮疡(因为他写的是外科,所以他提出的是体表的疮疡),包括了一些恶性的病变,提出了要从脏腑气血全局的变化来考虑,注重整体治疗。
宋朝的医学名家是很多的,当然,最著名的肯定是金元四大家。刚才我们所说的东轩居士、李迅、陈自明,可能大家都不太熟,那么,接下来我们讲的这个人大家可能比较熟了——陈无择,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除了将病因进行归纳外,还对某些瘤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与药物,与《外科精义》合起来共记载了十余种肿瘤的名称。比方说,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气瘤、赤瘤、虫瘤、疮瘤、石疽、丹瘤,等等。
宋元时期的这些医家在论述乳癌(乳腺癌或者乳房内的癌症)时均用“岩”字,比方说,窦汉卿写了一本书《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的描述,它的原文是:“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意思就是说,这个乳腺癌摸到里面像石头一样硬,所以它叫岩——乳岩,早点治疗呢是可以治好的。如果晚一点治,出现了溃烂,也就是说乳腺癌到溃烂的地步,是容易导致病人死亡的。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肿瘤的中医治疗有很大的影响。比方说,寒凉派的刘河间主张火热致病用寒凉药物治疗热证。临床上,有一些肿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火热的症状,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有效。当然了,通过现代药理的研究,证实了抗肿瘤的药物当中清热解毒的药居多。比如说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蒲公英这些都可以抗肿瘤。但是我们并不能说碰到了肿瘤都能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这些药,我们仍然要辨证论治,对证治疗,只是说在有一些肿瘤癌症有火热的情况之下我们用这些清热解毒抗肿瘤的药来治疗,是有作用的,并不是对所有的肿瘤。比如说寒性的肿瘤,你用这些药就不行,就用反了。而现代药理学对它们的研究呢,只是证实了它们能够抗肿瘤,并不是说它们能抗所有的肿瘤,寒性的肿瘤它们用起来就不合适。它们主要治疗热性的。而张从正则认为:“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也就是说,肿瘤成因也涉及情志方面。我们引申一下,这说到情志方面的话。这个理论到了清代,尤在泾,清代的名医尤在泾则进一步发展,他明确地指出了精神因素与肿瘤发病的关系,这个观点,受到后世医家的普遍重视,当然,也包括我本人。
在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中,金元时期还有一个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这个人就是李东垣,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他提出了“养正积自消”的观点,意思就是说,只要培补正气,那么这些肿瘤呢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提出肿瘤的治疗以扶正为主,正气复,邪自消。正气得到恢复之后病邪自然而然就消退了。另外,李东垣的补脾胃和扶正固本的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也就是说病人快不行了,通过(运用)他的这种补脾胃和扶正固本的方法可以延长病人的寿命。李东垣所提出的这种思想,也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我本人。我本人治疗肿瘤癌症的一些观点就是,如果正气足,我们就用攻邪,如果正气不足,我们就先补虚。补虚观点大部分就是用李东垣的思想,正气足的话我们当然可以用攻邪派的思想,如果是虚实夹杂,我们就可以综合他们的思想,补和攻同时进行。由于恶性肿瘤的恶性消耗,在中晚期都会出现消耗性的各种症状,那么,用李东垣的补土派思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带瘤生存、治病救人的目的。也就是说,李东垣的这种思想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好,我们看一下,金元四大家中最有成就的朱丹溪。古代十大神医就有朱丹溪,他是金元四大家成就最高的。而且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金元四大家里面其他的人都已成名成家时,他还没有开始学医,在时代上他晚于其他人,在年纪上比其他几个都要小,甚至是他们的孙子辈,金元四大家里有一些人还是他的爷爷辈,相当于师爷辈,但是他成就最高。朱丹溪学医很晚,并不是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学医,是到了四五十岁才学医,但医学成就却为金元四大家里公认的最高。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主养阴的学术思想,在肿瘤的治疗中是很有帮助的。比方说,很多肿瘤患者出现了伤阴的情况,比如说,肠道津亏也是一种伤阴的情况,比方说,虚烦不寐也是一种伤阴的情况。那么用他的养阴的这个思路,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临床观察,有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后来都出现了气阴两虚的情况,当然也有阴阳两虚,我们在这里先说一下关于气阴两虚的情况。比如说,容易盗汗、自汗、脉象细数、数而无力,都可以用到养阴的方法。另外,我们虽然把朱丹溪归为养阴这个派,滋阴派,实际上,朱丹溪不仅仅是一个滋阴派大家,他还是一个痰病学家。朱丹溪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强调在肿瘤的病机中痰的因素。他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痰注也”。所以你看他应该是一个痰病大家。他力主祛痰以治块,以二陈汤为治痰的基本方,创造了许多攻痰的方剂,有清热化痰的,有软坚化痰的,有燥湿化痰的,有活血化痰的,有健脾化痰的,等等。他有这么一段原文:“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他的这段,根据痰的不同性质和部位加入不同的药物论述,对后世医家在肿瘤的治疗方法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包括我本人。我一向主张很多癌症肿瘤都是痰瘀胶着,就是痰和瘀血胶着在一起,大部分癌症肿瘤化痰软坚和活血化瘀的药都要配合使用,就是看他痰多还是瘀多,痰多者,化痰软坚的药要多一些;瘀多者,活血化瘀的药要多一些。比方说,我们在二陈汤的基础之上经常用化痰软坚的抗肿瘤的药。如果大家对我的病案熟悉或者是看我治疗的肿瘤癌症的方子比较多的话,应该发现了一个特点,我比较喜欢用半夏、胆南星、白芥子、大贝、牡蛎(当然是生牡蛎)、鳖甲这些,也就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变化,来化痰软坚。所以,这个其实是得到朱丹溪在肿瘤上关于痰的论述的指导思想。朱丹溪认为,积聚痞块为痰与食积、死血结合而成。那么,他用到哪些药呢?他用了下面这些药,有的用醋制,比如说用醋制过的海浮石,大家都知道海浮石能治疗结石,醋制过的海浮石更能化痰软坚,化痰软坚散瘀的药还有三棱、蓬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他把这些药全部用醋制了之后合在一起,做成丸子,而且,用这个瓦楞子消瘀血、消痰,他认为瓦楞子消血块的这个作用比消痰的作用还要强,而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瓦楞子都是煅瓦楞子了。用它来治疗胃酸,来制酸止痛,治疗反酸较多。其实,瓦楞子在治疗肿瘤方面特别是痰瘀胶着的肿瘤方面有很大作用。比方说,之前我治疗过的一个胃癌,我就用到了瓦楞子,它既能够治疗反酸又能够消瘀血,消痰瘤,这个瓦楞子可以和牡蛎在一起配,瓦楞子配生牡蛎还能配海浮石。朱丹溪治疗肿瘤之法,他有这么一段原话:“治块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凡妇人有块,多是血块。”朱丹溪还以病变的部位在上和在下明确地将噎与嗝区分开来。从他所描述的症状来看,噎与食道癌造成的进食难下的症状很相似,嗝与贲门癌引起的症状比较一致。他有这么一段原话:“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进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嗝,亦名翻胃。”这是他的原文,并认为噎与嗝名虽不同,病本一也。所以治疗上同样用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大法。在这个朱丹溪的原文里面,他的治则是润养津血降火解结,是怎么润养津血降火解结呢?牛羊乳、韭菜汁、竹沥、童便、蜂蜜、姜汁、甘蔗汁,用这些来润血降火解结。气虚以四君子为君,血虚加四物为君或加桃仁、红花、驴溺(这个驴溺是指驴的尿),刚才我们说了童便,这里还有驴溺。朱丹溪认为乳腺癌的成因是七情所伤,并独创了青皮甘草汤来治疗乳腺癌。我们讲了这么多,我还读了原文给你们听。说明了一个问题:朱丹溪在诊断治疗肿瘤癌症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比金元四大家的其他三位更加深远,这也可能是为什么金元四大家里面他的成就最高的原因,所以在古代十大神医里面他有一席之地。而我今天所讲的原文也好,所说的这些治疗手段也好,还远远不足以描述朱丹溪对肿瘤癌症的贡献。那个青皮甘草汤,我们找到朱丹溪的原文,他的原文是这么记载的:“东阳一妇人,年六十,多妒,性急。忽左乳结一小核,大如棋子,不痛,自觉神思不佳,食不知味。经半月,以人参汤调青皮、甘草末,入生姜汁,细细呷,一日夜五六次,至五七日消矣。此及乳岩之始,不早治,隐至五年十年已后发,不痛不痒,必于乳下溃一窍,如岩穴出脓。又或五七年十年,虽可食可饮,洞见五内,乃死。此妇治之早,消患于未形,余者皆死,凡十余人。又治一初嫁之妇,只给以羊乳、青皮、甘草煎服,月余愈。”什么意思?这段原文意思就是说:在东阳这个地方有一个老妇人,60岁,由于她这个性格不是蛮好,性情急躁还容易嫉妒及记恨其他人,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她的左边的乳房长了一个小核,像棋子那么大小,不痛,但是自己感觉茶饭不思,持续了半个月,于是找我来看,我给她开了青皮甘草汤治疗,叫她把青皮和甘草磨成粉,并加上生姜汁,用人参汤调服,慢慢地喝进去,一天呢喝五六次,五六天之后呢,这个棋子大的小核就消失了。说白了,这就是早期的乳腺癌,也就是说,这个早期的乳腺癌就是乳岩,“此即乳岩之始”,乳腺癌刚刚开始生发不久,如果不早点治疗呢,“隐至五年十年以后发”。如果说等它过个五到十年,“不痛不痒,必于乳下溃一窍”,那它就溃烂了,溃烂之后呢,“如岩穴出脓”,像岩穴一样会流脓,也就是乳腺癌晚期了,“又或五年、十年”,有的人五年,有的人十年,“虽可食可饮”,即使你能吃能喝,“洞见五内”意思就是说你从这个洞里面可以看到五脏了,“乃死”就是死定了。也就是说由于朱丹溪的这几十个字的记载呀,后世医家治疗乳腺癌,很多都运用到了青皮和甘草,朱丹溪为什么用青皮?他的理由是三个字,原文是这么说的,他每次用到青皮的时候会标明三个字“疏厥阴”,疏就是疏肝解郁的疏,厥阴代表就是肝。疏厥阴其实就是疏肝经。之所以把青皮的功效写成“疏厥阴”,是因为在金元时期他们喜欢用这样的描述,疏肝解郁的疏;厥阴,厥阴肝经的厥阴,其实就是疏肝用青皮,而且,如果对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或者是对他的其他的著作比较熟悉的人就应该知道,无论是乳腺癌,还是乳痈,还是乳痛,青皮和甘草从来就没有少过,绝对有这两味药。
那么,关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二阶段,我们用一节课把它讲完,理论形成阶段,宋元时期,特别是朱丹溪的贡献非常大。那我们下节课呢,将会讲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三个阶段,学科成熟阶段,也就是在明清时期。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三、学科成熟阶段
中医对肿瘤认识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学科成熟阶段,大致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医家,这些医家在《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继承与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种肿瘤的成因、病理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加深,对临床症状观察更为仔细,辨证更为准确,治疗更为具体,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体质、年龄的关系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中医肿瘤学发展至此已经逐步成熟。
接下来,我们就罗列一些明清时期非常有名的、有代表性的医家,看看他们对肿瘤的认识、治疗以及各种方法以及辨证思路。
我们先看一下明代的张景岳。他写了本书叫《景岳全书》,他所提出来的肿瘤(当然他叫积聚)治法。张景岳指出:“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说白了,攻、补、消、散是张景岳对积聚治疗的四法。“在之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意思就是说,什么时候该攻,什么时候该补,要辨一个缓急轻重。这个时候,于千变万化的证型变化当中,要准确地把握到这个时候是该攻还是该补,还是攻补兼施,还是以攻为主,以补为辅,还是以补为主,以攻为辅等等。而这种思想呢,几乎影响到张景岳以后的所有医家,包括我本人。也就是说,我在治疗肿瘤、癌症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没有逃出张景岳所提出的四法以及“攻补之宜”。这句话,就是知道怎么攻补,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关于这个攻补消散四法,我们将肿瘤学的历史沿革讲完之后,我们会讲从头到脚的各种肿瘤,全部都会讲。比如说头面部的肿瘤,然后是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子宫癌、卵巢癌、睾丸癌等等,全部讲完。在各论里面讲每一种治疗肿瘤癌症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深入地贯彻攻、补、消、散以及攻补之宜。那么,这几个字将会贯穿我们中医肿瘤学的始终。
张介宾提出:“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这种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符合某些肿瘤治疗的特殊情况。当然,他所说的“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并非完全如此,他只是说的某一种类型,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红花膏、三圣膏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也就是说,某一些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的这种积(积聚的积),张介宾采用的方法是用外敷膏药再加长桑君针法,用这种方法来治疗。不是说内服中药没用,他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也不能误导说中药内服没有用,不是这样的。他只是说用他采用的这种方法,效果不错。治疗的效果不错呢,就把这样的一种体会,写进了他的《景岳全书》里。
至于阿魏膏、琥珀膏、水红花膏、三圣膏,这些膏类药,我们将会在各论里面,跟大家讲解。因为我们讲中医肿瘤学,关于所有类型的肿瘤和癌症,关于各种治法,我们都会讲到,具体到某一种病,用什么样的药,内治怎么治,内服中药怎么开方,怎么辨证,外治又怎么治,外敷的该怎么治,针灸处方怎么弄,我们都会详细讲解。只要是中医的方法论,对于治疗肿瘤、癌症的,我们在接下来的各论里面都会讲到。但是这里我要提一下的是,因为他已经提到了长桑君针法,我跟大家讲一下关于长桑君的历史渊源。
长桑君何许人也?相传长桑君是战国时期的神医,与扁鹊交往甚密,简单一点说,长桑君甚至是扁鹊的师父,因为他们交往甚密,乃以禁方传扁鹊。说白了,就是一些秘不外传的方,传给了扁鹊。于是,扁鹊视病尽见五藏症结,是以精通医术闻名于世。当然,这有点神化了,这段话呢,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的原话,带有一点点神话色彩。那长桑君这个人究竟存不存在也不得而知。但是《史记》呢,它是一本历史传记,我们研究历史的,比较尊重《史记》。虽然它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呢,有一些神话传说,它仍然保留了,所以说长桑君,他相当于是扁鹊的师父,但是呢,只是听到耳闻、传说,所以就把这个人神化了。
《史记》关于这一段的原文是这么写的: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这段原文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扁鹊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舍长,这个舍长就相当于一个酒店的经理。扁鹊从小就在一家客栈里面,当经理这样的职务,一干就干了十几年,在这期间呢,有位叫长桑君的老人经常下榻该酒店,别人都不拿这个老人当回事,只有扁鹊发现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客人,十几年如一日,恭恭敬敬地接待他。这个诚心呢,就打动了长桑君,长桑君就给了他一帖药,收集早上落在地上的露水,和着药粉吃下去就会洞察一切。30天之后呢,就会成为一代神医。自从那以后呢,扁鹊离开了酒店,悬壶济世,奔波在齐和赵这两个国家,为百姓诊病。
我们讲完长桑君,我们再讲一下,什么是长桑君针法。长桑君针法主要来源于一本书,叫《天星秘诀》,当然也不完全是一本书,因为它是记载在《针灸大全》这本书里面,《针灸大全》里面有一个歌诀叫天星秘诀,这个天星秘诀呢,称之为长桑君的一些针法,他主要以七韵七言的韵语,列举各种病症的配穴,主要是前后配穴。既然它首载于《针灸大全》,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这个天星秘诀,跟长桑君一点关系没有,长桑君在战国时期,说白了,托名长桑君,托名而已,说它是他的针法,其实际上呢,就是作者本人所创,是《针灸大全》里面记载的一个歌诀而已。
而《针灸大全》是一本明朝的针灸专著,是由明朝的徐凤所写。这本书实际上是徐凤将前人有关针灸的论述进行了汇编。那么,汇编其实是有他自己的思想,也总结了很多其他针灸大家的一些想法和经验,有一部分呢,就把它写成了歌诀,就这么简单。而对子午流注和八法流注呢,这本书里面也比较重视。
《针灸大全》主要是介绍针灸资料,以及编著(前人)的一些总结,总结列入其他人的一些思路,针灸思路和理念,也包括了自己临床几十年的经验。
《针灸大全·卷一》包括了针灸的经穴,针灸的宜忌以及治疗歌诀22首;卷二是《标幽赋》的全文及注释;卷三记载了周身折量法,取周身寸法以及全身各部十二经穴位置的七言诗;卷四为窦文真公八法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取穴时日歌及八法主治的各种病证及所用配穴;卷五记载徐氏本人之金针赋及子午流注针法(卷五记载的是徐凤本人的东西);卷六为点穴、艾炷以及壮数、避忌、灸疮保养、要穴取法及经穴别名等。
关于长桑君针法的《天星秘诀》,大家下去可以看一看,就是一个歌诀,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接下来我们要讲赵献可。赵献可在《医贯》中认为:“噎膈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他认识到肿瘤性质的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反胃原因是命门火衰,釜底无薪。故极力主张益火之源,同时温中散寒,用八味地黄丸和理中丸等等。赵献可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命门学说兴起。赵献可和张介宾等人,将命门学说发展到了极致。而赵献可在他的书中,极力强调他所认为的命门学说,阴阳水火之宅。所以,关于他治疗肿瘤、噎膈也好,这个反胃,某些胃癌,或者其他一些疾病,都已经联系到了命门。命门火衰,说白了就是认为肾虚。肿瘤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是因为老年人肾虚,命门火衰,釜底无薪,所以就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他喜欢采用八味地黄丸(就是桂附八味地黄丸),还有理中丸这些温性的。当然他这个理念呢,在某些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我们仍然在临床中要辨证论治。如果病人确属于命门火衰,确属于肾阳亏损,用他的思路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不属于这个证型,那是不行的。
医家李念莪以邪正立论,认为治疗积聚癥瘕当攻补兼施,讲究初期主要用攻法,中期且攻且补,末期补之,初、中、末分别是初—攻,中—且攻且补,末—补之。用这些方法,就是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当然在临床当中这确实属于真知灼见,也证明了李念莪这个医家看过很多肿瘤、癌症。李,李时珍的李;念,怀念的念;莪,三棱,莪术的莪。当然他的认识呢,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也就是说,当出现了积聚癥瘕,早期发现的,应该攻,到了中期,且攻且补,这个且攻且补不是一边攻一边补,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该攻的时候攻,该补的时候补,该攻补兼施的时候攻补兼施。“末”就是肿瘤癌症病人的晚期阶段,这个时候就没有任何攻的必要了,就“末,补之”。这种思路呢,也是指导我们治疗肿瘤、癌症的大致思路,和刚才我们讲的张介宾认为“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李念莪讲到了初期讲究什么,中期讲究什么,末期讲究什么,在时间上,分得更具体一些。但是往往呢,肿瘤癌症病人,有时候初期、中期、晚期,你分得不是那么明确的,所以仍然是张介宾所说的,“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这么好的临床思路,如果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部分的西医肿瘤专家能够吸收的话,可能会大大延长医院的肿瘤病人的寿命,甚至提高他们的治愈率。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西医根本就不讲什么攻补,癌症病人已经奄奄一息,气血两虚,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尽虚,仍然要采用动手术、放化疗、靶向药拼命地攻。所以,西医的思路更像是一种攻法,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肿瘤大了用刀子割,癌症怕你扩散,我再放化疗。结果把人搞得体无完肤,摇摇欲坠,最后难免一死。
我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我说癌症晚期病人,几乎都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有些人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你还给他去动手术,做放化疗,你这不是送他一程吗?我们把这些动手术和放化疗的手段运用到一个正常人身上,比方说哪个医生吧,你给摇摇欲坠奄奄一息、体无完肤的癌症病人动手术、放化疗,你自己用用吧,你不给病人用,你自己用一下,三两个月内说不定就把你自己弄死了。如果说你自己还没有癌症的情况下,按照这种方法去搞都受不了,更何况一个癌症晚期病人?你这样去搞,那不是送他一程!有很多人得了癌症之后,到医院里面把钱花得差不多,房子也卖掉了,还搞什么水滴筹轻松筹,又筹几十百把万去做手术,放化疗,然后用进口的药,给他去补,进口的都是一些胎盘素之类的杂七杂八所谓的营养,补充能量的。你说这些钱全部浪费掉了,如果说你真正地理解到我们明朝的这些大家所提出来的“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如果说真正地掌握了这个,也不至于花那么多人力物力,最后人财两空。
好,说到明朝,不得不提一下李时珍,我的湖北老乡,湖北蕲春人。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这个是天下人共知的,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故事,学习他这种精神,所以只要是华人,就应该知道李时珍。有很多人不知道张仲景,不知道张景岳,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李时珍。但是大家知道李时珍的时候,都只知道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药物和方剂,《本草纲目》是明朝以前集中药之大成者。
虽然我们一般认为张仲景为医圣,但是郭沫若曾经说李时珍是医圣,他在他的文章中提过,所以,有的人也把李时珍当医圣。因为李时珍是明朝的,张仲景是汉朝的,而且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实在中医几千年以来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说张仲景为医圣更好一些。但是可以说李时珍是药圣,因为他的《本草纲目》是集他以前的中药之大成嘛。说他是药圣是没问题的,孙思邈是药王,但不是药圣啊,所以称李时珍为药圣,这个名字是当之无愧。
据我所知,好多开中医诊所或者中医院的,在墙上或者在中堂供奉的医家,最多的就是华佗、扁鹊、张仲景和李时珍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呢,会长期被供起来,就相当于中医的一种形象代言人,古往今来的一些形象代言人,而华佗、扁鹊、张仲景和李时珍,只有李时珍属于明朝,华佗、扁鹊、张仲景,他们都是汉朝和汉以前的。
我在这里想顺便提提关于李时珍的其他几个贡献。四小经典之一《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所写,因为李时珍号濒湖居士,而我本人学习脉学的入门书,正是这一本《濒湖脉学》,我在讲课中讲过多次,想学脉学的话,《濒湖脉学》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它为什么是四小经典?因为它就是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写出来,内容并不多,朗朗上口。
另外,李时珍虽然被称为药圣,在中药学上达到了一个巅峰,但是,他对针灸经络仍然是非常精通,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全才。他有另外一本书叫《奇经八脉考》,我在讲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讲过,这本书内容也不多,但却极大地补充了《黄帝内经》和《难经》关于奇经八脉缺失的内容。在《黄帝内经》和《难经》里面,关于奇经八脉记载的,有的只有名称,有的连循行部位都没有,有的信息不明朗,说得不明确。在《奇经八脉考》这本书里,非常详尽地描述了奇经八脉的所有走向。
我们再看一下清朝。清朝时期是中医肿瘤学体系最完善的时期,有大量肿瘤案例的记载,在噎膈、反胃、肺痿、乳岩、肾岩翻花等病的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预后等方方面面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比方说,俞震在《古今医案》中指出:“风、劳、臌、膈四大恶病,而噎膈尤恶,十有九死。”徐大椿也认为:“膈病乃胃口枯槁之症,百无一治。”徐大椿认为得了噎膈之后就死定了,百无一治。高士宗也有“患此病者,百无一生”的记载。可见肿瘤性质的疾病难治,预后差。由此说明俞震、徐大椿、高士宗等人对于噎膈这种恶性肿瘤没有治好过。这里说到的“噎膈”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食道癌。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谈到噎膈因血枯气衰所致,以调化机关、和润血脉为主。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未成时用消瘀祛痰降气之药,不可多用人参。对“反胃”主张胃为阳府,以通为主,应苦降辛温,佐以养胃等,而对“积聚”主张气虚则补中以行气,气滞则开郁以宣通,血衰则养营以通络,血瘀则入络以攻痹。听出来没有?为什么古今十大名医有叶天士,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俞震、徐大椿、高士宗?因为叶天士治愈过噎膈,相当于是今天所说的食道癌。而刚才说的其他几个人基本上有的说是“百无一治”,有的说“百无一生”,也就是没治好过,而叶天士就治好过。所以说叶天士也是一个中医肿瘤癌症方面的专家,在这个方面他也很有成就。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瘀血所致诸病提出了独到见解,创制了数首活血逐瘀方,比如说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并指出“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为后世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如说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部瘀血引起的一些癌肿。当然如果痰瘀胶着,我们用血府逐瘀汤合涤痰汤等等进行加减化裁。对于瘀血引起的腹部的某些肠癌、子宫癌、下焦的癌症,我们用少腹逐瘀汤。比如说我们用少腹逐瘀汤合苍附导痰丸,来治疗某一些子宫里的癌症属于痰瘀胶着的。用少腹逐瘀汤合橘核丸来治疗睾丸癌等等。至于具体的情况,我们在各论中再讲,这里只是简单地提一提。
清代的外治大师吴师机,采用外治法治疗各种肿瘤性疾病,凡膏丹丸散俱全,开启了近代临床外治肿瘤思路之先例。所列众方,所设诸法,颇有特色,值得今人继承与发扬。外治法治疗肿瘤的,基本上都要参考吴师机的方法。明清以来,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对癌症的认识也日趋深入,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均有更多的论述,分类更细,名称更为复杂,出现了同一种肿瘤有多种名称,而同一名称又包括了多种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与非肿瘤性质的情况。古代医家通过对肿瘤的长期观察,总结出良性肿瘤对人的身体不产生较大影响。但是某些良性肿瘤也可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对于这些肿瘤,采取的方法是“理于壮年,可无后忧”。也就是说,有一些肿瘤是良性的,在壮年的时候就把它解决,防止以后癌变。比方说有一些人得了乳腺的包块、子宫的包块,西医说不要管它,等它长大了再说,每隔一段时间过来检查复查。这就是西医的办法。殊不知,等到有一天发现是恶性肿瘤的时候,医生又来一句:“你怎么不早一点来呀,你怎么不早一点治啊?你看现在都成这样了,怎么治啊?”大部分西医基本上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西医对于良性肿瘤,有一些采取了手术的治疗,有一些无法手术的就让你观察。慢慢地有一部分人就变成了癌症。因为大部分病人都相信大医院。大医院做了B超说你肝上长了个东西,肺上有个什么结节、阴影部分,肾上有个囊肿等等。然后就说你不用管它,对你没什么影响,每隔一段时间过来复查就行了。等到有一天再去复查。哎呀,你的癌变了不是个好东西。你怎么不早点来呀?早点你又没说治呀,你也没有办法治呀。而中医呢,中医提出的观点是,理于壮年,可无后顾之忧。中医就能够将包块、结节这些东西,通过软坚散结或者活血化瘀,把它干掉,防止以后癌变。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推断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判断预后,中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许多方法在临床实践当中,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中医肿瘤的病名,涵盖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这是由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不可能如现代医学对肿瘤进行详细的分类。但早在数千年前晚,到20世纪以前,中医学中就有如此丰富而详细的记载,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到目前为止,西医对治疗肿瘤的某些短板,仍然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