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世界知识之旅
俱孟军
翻开《走向大洋——乘中国军舰出访手记》,跟着作者,劈波斩浪,航行世界,是一次难得的知识旅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波罗的海;马六甲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尼罗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这些,从课本上,电影中,小说里,熟悉的地球水域,许多人,一生不曾去过;或者,去过,只是坐船看海,印象一片汪洋。
查春明,新华社驻海军摄影记者。从1997年2月开始,十多次乘坐中国军舰,跨越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横渡大西洋,总航程超过18万海里。他的足迹,遍及世界东西南北,踏访几十个国家,总里程可绕地球8圈。摄影,是他的本职;文字,是他的擅长。但是,阅读《走向大洋——乘中国军舰出访手记》,无论精美照片,还是生动文字,洋溢出来的,都是知识情怀。
作为记者,写出要素齐备的新闻,这是基本功。让新闻产生知识,使读者更多受益,则是记者高手。《走向大洋——乘中国军舰出访手记》,这本记者手记,就是充满知识的世界百科。知识性,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查春明是军事记者,但是,书中展现的不仅是军事活动、舰船武器,更是四海八方、万物丛生。地理、历史、文化乃至饮食、神话等,书中自然交融。阅读《走向大洋——乘中国军舰出访手记》,伴随作者出行,既开阔视野,更收获知识。
书的开篇,他写地中海。这个“地球的肚脐眼”,位于三大洲之间,陆地中间之海,故称“地中海”。这样的介绍,生动形象,就像中学课文,让人好懂易记。地中海的历史,从18世纪、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至今日,西方大国的争夺、美国第六舰队的存在等,波澜起伏,历历在目。读者跟着作者在时空中大跨度穿越,历史知识,国际关系,尽收脑海。
记述加勒比海,这个“位于南美大陆、安的列斯群岛、中美洲地峡之间的陆间海”,知识跃然纸上。“世界上最大的内海”“沿岸国家最多的大海”“位于大西洋西部边缘”,被誉为“美洲地中海”。17世纪的时候,这里就是来自欧洲大陆的商旅舰队到达美洲的必经之路。加勒比海,以印第安人部落族命名,意为“勇敢者”或是“堂堂正正的人”。这些知识,地理或历史老师,可以信手拿来,当作学生考题。
知识,是书的核心;联想,是他的写作特点。经历地中海,作者想起《地中海乐园》,这部具有二战背景的战争喜剧片,获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让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读者,会产生找来看一看的冲动。作者的联想能力,也是写作的成功所在。他站在法国的“天涯海角”,想起中国山东的“天尽头”,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进而生出感悟,占地球7/10的海洋如同纽带,把全世界人民紧密相连,“天涯”并不遥远。踏访地球之角,绵延的安第斯山脉和浩瀚的太平洋中间,有一个国土狭长的国家,位于南美大陆最南端的智利。写到这里,作者想到了传说:“当初圣母玛丽亚用泥巴捏出了美洲大陆之后,用手中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一抹泥巴,信手抹在了南美大陆的边缘,这最后的一抹就形成了美丽富饶的智利。”阅读这样的一本书,读者也可以“脑洞大开”。
这样一本写大洋的书,离不开资料和数字。但是读起来没有枯燥乏味。苏伊士运河,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作者把新旧资料,翔实数据,巧妙地穿插于文字中。不仅有过河的船舶数量,还有过河的费用,甚至写到我国的中远集团,每年就有700多艘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并向埃及政府交付一笔非常可观的过河费。这种写作手法,书中多处可见。比如,夏威夷,不仅有风光,还有岛上居民的养生,平均寿命85岁。夏威夷的房价,跳进书中,贴近生活。夏威夷的房子全美国最贵,但和北京比起来,一般性住房要便宜许多。北京,在作者的心中,始终是中心坐标。写智利,这个最靠近南极的国家,作者特别提到,离中国最遥远,与北京时差长达12个小时。
荒芜贫困的吉布提在作者的笔下,同样长出知识,产生道理。查春明用发现的眼睛、新闻的逻辑,找特点,写不同。最小抑或最大,都是读者的兴趣点。吉布提,“非洲最小的国家”“扼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要冲”“炽热的海滨之国”。尤其是,吉布提名称的由来,有趣,有味,有深意。几个欧洲人,同一位吉布提老人的对话,因为语言的不通,才有了“吉布提”之音,“沸腾的锅”之意,“炽热的海滨之国”之称。这里,语言翻译,气候特征,欧洲与非洲关系的渊源,融合在一起,让人思考诸多。
书中,大海大洋,应有尽有。我最熟悉的,是波罗的海。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的大海。因为,出生在没有海的中国北方农村,到远离大海的北京读书,后来去苏联留学。阅读查春明写的波罗的海,亲切感油然而生。他的笔下,波罗的海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比我的认知,更加丰富多彩。波罗的海的长度、宽度、深度、面积和水质、气候乃至气象成因、海岸线、沿岸国家、名城名湾等,书中详尽列举。他写到了我的熟悉,我读到了我的未知。他的文字,既把我带回当年,又让我想着重返。读书,让人有所知,更有所想,也是意义所在。
查春明的采访,不分时间,能采尽采,绝不放过。穿越“欧洲隧道”,凌晨5点,人们熟睡之时,“广州”舰的右舷方向,突然出现一片灯火辉煌的城市。舰上一位军官告诉他,这是法国的一座城市,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艘英国海军潜艇在地中海与中国军舰擦肩而过”,看情景,就是瞬间,他也能捕捉在镜头里。没有准备,错过,就是永远。他是名副其实的采访者,哪怕是报道业务之外。赴意大利西西里岛第二大城市卡塔尼亚,采访世界军人运动会,埃特纳火山在城市附近。于是,他利用运动会间隙,登上这座欧洲最高的活火山。站在火山口边,俯瞰近处的城市和远处的地中海,眼前的场景巍巍壮观,记者的境界随之升华。
查春明,舰艇水兵出身,海军生涯40年。大海航行,写舰船,题中应有之义。这本书中,世界军事、舰船知识、术语专业等。比如,他写俄罗斯海军“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舰长舰宽、吃水排水、推进方式、舰上装备、导弹射程等,技术之详尽,堪称舰员手册。不过,如果书中,仅有这些,就会兴味索然。接着,他用更多的文字,写出“瓦良格”的百年沧桑。赫赫战功,千疮百孔,过去现在,让人兴致盎然。来到美国海军的“星座”号航母,他看到的,不仅是巨大的海上“堡垒”,现代化的海上“城市”,还有舰上的“食堂”。这里的伙食,竟然是一日四餐,早餐、午餐、晚餐和夜餐。
这本书,友谊必不可少。无论航船驶向哪里,都能追溯中外交往,播种新的友好。书中,我们看到中国和秘鲁,远隔着重洋,但是,在公元12世纪以前,那里的陶器上,就雕刻着莲台打坐的东方人像。15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丝绸等商品就横渡太平洋销往秘鲁等地。19世纪下半叶,数十万华工移入拉美,主要集中在秘鲁。在德国北部的高速公路上,对方陪同苏珊说:“我有530名中国男朋友。”这些用词,不乏幽默风趣,友好情感。难忘的中德海军士官啤酒招待会,“德国啤酒享誉世界”,中国水兵开怀畅饮。在美国海军的“星座”号航母,作者采访华人水兵,热情书写两军交往。
查春明的写作,充满激情,有天气,接地气,见人气。“地中海,我来了!”“火红的太阳从西奈半岛喷薄而出。”“英吉利海峡,波涛滚滚,蓝天上浮动着朵朵白云。”“一踏上吉布提,真的就像进入了沸腾的锅底。”书中的照片配图,同样,给人视觉冲击。绚丽的地中海晚霞,美丽的印度洋晚霞,被白雪覆盖的埃特纳火山。他笔下的大海世界,“神秘的海域”“水晶般清澈”“十二级特大风浪”,激荡胸怀。
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可以走遍大洋;不是每一个走遍大洋的记者,都能写出盛满知识的大洋之书。查春明,做到了!
新华通讯社原副总编辑、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原社长
2020年6月12日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