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对方有情绪时,可先讲情再说理
让人舒服的对话像河流一样,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让人抗拒的对话,是双方远远地站在两岸,没有了理解和感同身受。
学员对话
小菲:我从小就不喜欢我小舅舅,他总喜欢嘲讽我。今天我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我姐问我要不要让大志(小菲的外甥)再复读一年?我说千万别。这时,我小舅舅插话进来,“你从小就不喜欢学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呢?我现在多努力,多爱学习呀。我不介意他说什么,但我感觉自己瞬间都不能呼吸了。
大伟:你不介意他说什么,为什么瞬间都不能呼吸了?逻辑不通啊。
小菲:从小我的家庭教育是很强势的,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小舅舅只看结果,对或是错,没有中间地带,也没有含糊的态度。
大伟:你回忆下,当你不喜欢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那么重要,会影响你心情,既然你会生气,是不是他还是很重要?所以你才这么在意。
小菲:他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
……
对话结束后,我问小菲,大伟跟你连接的情况如何?小菲说感觉没什么连接。
当两个人展开对话时,连接是第一要务。如果没有连接,对话也很难聊出成果。
我们能感受到小菲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股情绪的。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希望他能够冷静下来并保持理智,这其实是有些强人所难的。
就像大伟问小菲:“你不介意他说什么,为什么瞬间都不能呼吸了?”大伟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是冷静的,所以,他听到了这里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但是,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往往是不理智的,这句话只是她情绪的一个表达,一个排遣。她需要通过这样的表达来让自己稍微平复一下。
此时不是与对方核对逻辑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感知情绪,同理情绪,回应情绪。
我对小菲讲:“当小舅舅聊到学习的过往时,你很生气。你希望他能看到现在积极、上进的你,你现在那么努力,很渴望被看见、被懂得。”
小菲说:“是的。”
当我们先能同频到对方讲话的心情时,再来谈事情,不但事半功倍,而且能深入且赋能。
我参加的心教练学习型组织,会定期搞一些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还会组织参与的人一起复盘,大家一起复盘这次活动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可以更好的地方。
在一次线上复盘会中,有一位叫小静的学员提了两件具体的事情。在这两件具体的事情中,小静和我的师姐有一段对话。了解了她俩的对话内容之后,我很佩服师姐可以听得如此精微。
教练示范
小静:我想提以下两个建议:第一,咱们的活动频率现在是每周一次,是不是太多了,可以改成每月一次吗?第二,目前咱们的组织成员也不少,咱们可以考虑排班吗?
师姐:小静,看上去你是有两个建议,但在这两个建议的背后,你是观察到或感受到一些东西,对不对?
小静:对!第一,我发现在我们最近组织的一次活动中,来的人比之前少了很多。我有些担心,所以建议改为一个月一次。第二,我觉得组织里面成员也不少,但是每次活动,主要的组织者就只有两三个人,我担心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会降低。
师姐:听上去这两件事其实也是一件事,你是不是更关注我们这个组织怎样才能够聚到一起?把这件事做得更好,至于频率、排班这些都是表面的问题,关键是大家在一起做事的状态和心态。
小静:是的!是的!这是我最关心的,听你这么讲,我感觉很被赋能!虽然我一会儿有一件事情要处理,现在需要下线,但我感觉此刻没有遗憾。
我佩服师姐的是,师姐没有跟小静就事论事,去讨论是不是要改成一个月一次,而是感受到她提出这两点建议时的心情。正因如此,师姐才能做到透过事情问心情。当我们能够同理对方的心情、感受,对方就会有被理解、被赋能的心满意足。
那天,在线上听了这段对话,我也有被赋能的感觉,我被赋能是因为感受到了全然聆听的力量。因为所有这些事情都和我们自己有关,很难抽离出来,很容易把自己搅进这些事情中。透过事情去关注人,关照人的心情感受,这是不容易的。
日剧《日日是好日》里面的女主角,她每日精进茶道,有一天终于能够听到热水和冷水倒出来的声音就是不一样,那一天听到了,从此就是听到了。
听事情,讲事情,是我们的惯有模式,从现在起,尝试去听一个人的心情、感受,同理他的心情、感受。别人跟你讲事情,你要懂得他的心情,这简直是人与人沟通对话的黄金法则。用起来,我们与人的关系会越走越近,沟通会越来越顺畅。
思考题
有一天,丈夫问妻子:“你说家里要不要备一些速效救心丸?”
透过事情问心情,你会怎么问?怎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