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一带一路”国际音乐研讨会论文集:音乐专题(上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如何完美演绎国际歌剧作品

浅谈高校歌剧表演教学现状

毕宝仪 [1]

一、国家艺术基金“歌剧导演人才培养”项目带来的思考

2018年,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办的“歌剧导演人才培养”项目经过严格审核,从全国逾百名报名者中录取了30名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其中,高校声乐歌剧专业教师占比三分之二,他们也成为了从该项目一窥我国高校歌剧表演教学现状的可靠样本。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笔者发现,我国高校歌剧表演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歌剧表演教学体系不完整,歌剧排演流于形式。声乐、语言、形体、舞台表演、歌剧片段等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相互割裂,不成系统。

2.师资队伍不完善,缺乏复合型人才,歌剧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重唱轻演”,导致人才培养有失偏颇,缺乏国际竞争力。

3.相关教材极度缺乏。

近十年来,国家文化部的大力扶持,国家大剧院与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全国演出市场的日益蓬勃,已掀起了中国歌剧创作的浪潮。高校作为歌剧人才培养的重镇,面对这充满机遇的历史阶段,不应满足于现状,应该扎根中国大地、提高国际视野,致力于培养懂音乐、通语言、精表演的复合型歌剧表演人才。

带着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对国内外重点艺术院校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探索了完善歌剧表演专业教学的可行性规划。调研主要内容为:高校音乐学院中的表演课、台词课、形体(舞蹈)课、外语课(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歌剧片段相关课程,调研问题包括是否开课、开课频率、课时量、授课师资及其基本内容。

二、欧洲高校歌剧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以德、意为例)

在对德国李斯特音乐学院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德国音乐院校的歌剧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主要分为表演、声乐、语言、形体四大模块,其中每一模块均有更加细化的分支课程,课程设置严谨、科学,全面覆盖了歌剧表演的各个方面,且多数课程课时量大,延续时间长。具体内容见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语言课、台词课、形体课中,除常规教学外,均有配合相应歌剧片段排演的针对性课程(见上表阴影部分),此举实现了基础课程与歌剧排演的联动,避免了各教学板块内容割裂、“各自为政”的局面。

意大利作为歌剧艺术的发源地,歌剧传统深厚,师资与生源质量俱佳,其音乐学院的课程安排亦趋于完善,教学质量高。就师资配置来说,以威尔第皇家音乐学院为例,歌剧表演课由三位老师共同教学,分别为声乐教师、艺术指导、歌剧舞台表演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师配置,使得歌剧表演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达到歌唱与表演的融合。

三、我国高校歌剧表演教学实践现状初探

关于高校歌剧表演教学,笔者对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多所国内知名音乐院校进行了相关调研,发现我国歌剧表演课程设置上模块全面,也覆盖了表演、声乐、语言、形体四大方面。但在对几所高等音乐学府毕业生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几所院校表演课涉及内容为话剧表演及练习范畴。台词课多为播音主持的基本功,或中文歌剧台词训练。在外语的学习中,教学内容为发音及初级语法。也就是说,在这三门课程中并未建立或极少建立与歌剧教学的直接联系。在现有的课程体系设计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声乐教学与表演教学间存在鸿沟,难以支撑歌剧排演实践活动

我国音乐院校的表演课主要内容为“话剧表演”,无音乐方面的融合;台词课也以“绕口令”“播音”“朗诵”训练为主,且仅训练中文一门语言,没有对歌剧剧本的朗读或相应指导。这意味着,表演老师难以直接指导学生正在学习的歌剧片段,台词老师也无法对歌剧台词进行精准的指导。试想,一首重唱歌曲或歌剧片段,学生得以在声乐课上得到歌唱指导,同期在台词课上接受唱词指导、表演课上接受表演指导,那么他接受到的训练将是全面而有效的。遗憾的是,院校缺乏跨学科教学人才,不同科目教师之间也鲜有合作,因此声乐课的歌剧、表演课的话剧、台词课的朗诵造成了分割开的、碎片化的教学。

2.语言教学浅尝辄止,难以配合歌剧排演实践活动

西洋歌剧以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为主,要求演员精通并深刻理解多门语言。然而,我国音乐学院的语言课现以纠正发音、教授语法为主,鲜少有对歌剧台词的精讲和解读。大量学生在排演歌剧的时候,只顾调整发音,对逐字逐句的歌词不求甚解,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剧本的理解和表达。不仅如此,语言短板也限制了我国歌剧人才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和发展。

3.复合型歌剧人才缺乏,歌剧排演教学存在体系性缺陷

由于歌剧是综合性艺术,因此歌剧排演教学应既遵循音乐规律,也遵循表演规律。选择和排练歌剧片段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全盘考虑音乐的难度、剧情和人物情感的复杂程度、语言的难度、形体的要求等方面。然而,由于缺乏复合型的歌剧导演人才,我们难以作出如此全面、科学的教学选择,这无疑会使歌剧排演教学充满了随机性,难以循序渐进。

4.相关教材缺失,各音乐学院教学差别大

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模块全面的歌剧排演教材面世。可以想见,一部整合声乐、表演、语言、形体和舞台呈现(如舞美、灯光、服化道设计等)等方面的歌剧教材是极有必要的。我国设音乐专业的高校众多,由于复合型人才和相关教材的缺乏,各院校都在苦苦求索、自寻出路,教学差别很大。

四、完善我国高校歌剧表演专业教学的可行性规划

(一)建立符合我国歌剧排演的教学体系

1.加强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之于歌剧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笔者认为,参考相对完善的德国教学体系,在语音、语法的常规教学外,还应增加对歌剧片段的台词朗读和解读课程,让学生拿到歌剧片段后,会“念”、会“说”、会“唱”、会“表达”。

2.发挥中国歌剧的特色

西洋歌剧舶来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也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歌剧品类。高校教学必须发挥中国歌剧的特色,为民族文化的大发展输送人才。

笔者认为,在形体课中加入戏曲身段和中国舞教学,是发挥中国歌剧特色的有效途径。除唱法外,中国歌剧在文化根基、人物塑造、故事题材、唱词的创作特点等方面均有别于西洋歌剧。歌剧演员如何从人物、故事、唱段等方面体现华夏文明特色?肢体上的表演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戏曲身段和中国舞教学将为学生的表演注入“中国基因”。

(二)实现多层次、多元化教学

1.按音乐难度分层次教学

选取歌剧片段进行排演教学应当根据难度循序渐进。音乐难度当仁不让,是排演歌剧片段的刻度尺。此外,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的复杂程度,也应当被导师纳入考虑。

举例来说,本科低年级阶段,音乐上应以古典时期的作品为主,表演上应倾向于简单的人物形象和较单一的情感体验。例如莫扎特的意大利语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音乐上有许多重唱段落,具有典型的古典时期风格;剧情为轻松明快的喜剧,人物性格并不复杂,情感体验主要是喜悦与愤怒,较为单一,适合低年级学生排演。

高年级阶段,导师应安排排演音乐难度大、情感体验复杂的作品。例如威尔第的《阿依达》,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品,其情节曲折,主题涉及爱情、背叛、忠诚、国家,角色情感细腻而丰富。

通盘考虑音乐难度和戏剧难度,为教学划分层次,是避免学科断层、达到科学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和相关教材打破学科壁垒,达到艺术的融合。

2.构成音乐、戏剧、歌剧排演的三位一体师资团队

我们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状况,即学生们虽会唱,但不懂每一句歌词的意思;虽会发音,但不理解文学的内涵;虽上了表演课,做了小品,但不知如何把表演人物和演唱结合起来,不能够驾驭舞台。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并且自身素质过硬。

对比中外两套课程体系我们发现,德、意音乐院校通常设两三位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其中一位为声乐教师,一位为艺术指导或语言(台词)教师,一位为舞台表导演教师。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恰恰是上述“打破学科壁垒”的关键所在。

除了多位教师同期指导学生之外,培养和吸纳“懂音乐”“通语言”“懂戏剧”的复合型师资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在教学职责上充当“多面手”。

声乐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唱出动听的声音,也要指导语言发音和文学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传情达意,塑造有情感、有内容的声音,使之真正达到艺术的境界。

语言或台词教师不应仅指导学生读字词句,更应该辅导他(她)运用和欣赏这门语言,并且针对同期排演的歌剧片段进行剧本解读,这就要求语言或台词教师既精通语言,又精通作品。

舞台表导演教师是歌剧排演的核心人物,应当懂语言、懂音乐,了解作品的文化土壤和艺术特点,根据音乐特点调整戏剧节奏、组织舞台行动。

(三)编写多元化、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教材

综观艺术教育学术领域,声乐教学、戏剧表演、舞蹈教学均有丰富的成熟的教材,唯有歌剧表演一科,尚属空白。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声乐歌剧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一部多元化、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教材来整合学科、指导实践。

该教材为歌剧排演的专项教材,应以作品为单位,全链条指导师生选择歌剧片段,进行声乐训练、语言学习、戏剧分析、表演教学直至最终的舞台呈现。

1.多元化

(1)音乐方面。教材应根据音乐风格和演唱难度,由独唱、二重唱、多重唱至歌剧片段循序渐进,划分音乐层次,确定学生练习的曲目和段落。

(2)语言方面。教材应根据相应片段,对台词进行分析解读(尤其是外语台词),包括台词的发音特点、唱腔和文学含义。

(3)戏剧方面。教材应详细解读剧本,分析歌剧的创作背景,梳理情节,剖析人物形象和人物的情感层次,分析人物关系,找到矛盾冲突,挖掘戏剧的主题;根据剧本内容,组织舞台行动,指导演员表演。舞台呈现方面,教材应根据歌剧片段内容,指导学生剧组进行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乐音效、多媒体、舞台机械等各方面的创作。

2.专业性强

教材应借鉴上述各领域的专业教材,结合国内外的歌剧演出实践,对师生作出专业性过硬的指导。

例如,戏剧方面,教材可采用成熟的戏剧表演理论指导师生。曾经,歌剧舞台重“唱”不重“演”,歌剧几乎成为了“闭着眼欣赏”的舞台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与社交方式不断革新,艺术创作理念不断进步,观众对歌剧的欣赏要求也在走高。这就要求歌剧既好听又好看,歌剧演员不仅要是优秀的歌者,也要是合格的演员。目前,在世界上的主流表演体系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世界上最多的影视戏剧作品和艺术院校所采用。歌剧表演教学不应脱离戏剧表演体系而独存,因此,教材应与戏剧表演理论挂钩,博采众长,以“体验派”教学为基础,视作品情况融入其他表演理论,尤其在遇到中国歌剧作品之时,可借鉴我国独树一帜的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方法。

又如舞台呈现方面,由于舞台各部门专业领域差异大,师生对其不熟悉,教材应对此作专业和细致的指导。教材应介绍基本的舞台美术知识和工作流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布景、灯光、服装、道具等。

3.实践性强

教材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作品为单位,向师生展现具体作品的舞台实践内容。

国家艺术基金“歌剧导演人才培养”项目在长达六个月的训练中,从戏剧小品到歌剧片段,积累了大量的舞台实践案例,作品范围覆盖西洋歌剧和中国民族歌剧的各个时期,经典与原创并有。除了有完整的创作方案外,还产出了两场高质量的演出。项目学员们带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创作经验所做的舞台实践,将成为教材中最鲜活的教学案例。

在国家大力扶持歌剧艺术创作、歌剧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填补缺陷,为歌剧艺术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表演人才,创作出有中华文明烙印的优秀歌剧作品。笔者相信,完善高校教学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将是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经之路、光明之路。

注 释

[1].毕宝仪,旅德女中音歌唱家,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任、教授,中国艺术医学协会嗓音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学校美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