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红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2章 当情敌变成闺蜜

《红楼梦》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讲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可以说欢愉程度已经达到了顶峰,尤其刘姥姥这个女篾片儿更是贡献了不少的笑料,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刘姥姥在这园子里逛了几日也必须要家去了,毕竟古代没有电话一老一小出去这么多天家里必定是惦记的,于是故事就进入了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香”。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当情敌变成闺蜜”,第二部分叫“当博学遇上风趣”,先看第一部分“当情敌变成闺蜜”。

说第四十二回之前我们暂且往回倒一倒,还记得众人行酒令的故事吗?当时我们着重分析了贾母和刘姥姥的回答,有一个人的酒令留了一个小悬念,今天来揭晓。鸳鸯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御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说完,饮了一口。

有人说这一段有什么问题呀,黛玉那是对答如流而且答案工整漂亮,没看出哪有问题呀。其实问题就出在黛玉的这两句回答上,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一出口黛玉就把自己暴露了,可能其他人未曾听出,可我们的宝姐姐登时就回头看了她。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中第十出,全句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讲述的是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为:“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谗言脑,见她时须看个十分饱。”《西厢记》讲述的是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西厢记》和《牡丹亭》那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可黛玉生活的年代这些全都是禁书,世家大族的小姐是不能读此类书籍的,有失身份。但前文我们就曾说过“宝黛共读西厢”的故事,曹雪芹如此安排也是为了要冲破这些所谓对于文化的禁锢,思想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像宝玉、黛玉、宝钗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所谓的爱情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因为书中讲述了自由恋爱的故事就被宣告是禁书,这其实并不利于这些青少年的成长,只可惜当时愚昧的社会不懂这些道理。

当黛玉将这两句脱口而出的时候宝钗一下就意识到了,这从侧面也交代了其实宝钗也读过这两本书,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宝姐姐原来也是个不安分的“坏小孩”。那宝钗为什么没有当众将黛玉给指出来呢?如果宝钗真的当着众人面说黛玉看禁书那不一下就把黛玉的名声给毁了吗,况且黛玉是贾府的外孙女她的言行也代表着贾家这个大家族,名誉问题那可是事关重大,在这些重大的事情上宝姐姐从未含糊过。所以等到游园结束了,一切事情尘埃落地后宝姐姐这才约了林妹妹来谈这件事。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在读者心中前四十回钗黛的关系很微妙,除了姐姐妹妹这层关系外,很多人都认为钗黛是情敌,可是就在宝钗听闻宝玉梦中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之后她心里便释然了,她也没有再介入宝黛的爱情之中,而且黛玉自宝玉那句“你放心”之后也已经放下心中的醋意认真看待这段感情,所以说钗黛是情敌只是我们读者想当然的判断,此时的宝钗和黛玉就是姐姐妹妹的关系而已,但从今天此刻开始她们从姊妹就变成了好闺蜜。

宝钗这么一说黛玉心里也很不解,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我们以为宝钗要批评黛玉,但是你会发现宝钗非常亲昵,半开玩笑似的说这件事,拉进她和黛玉的距离。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到说出来我听听。”此时此刻黛玉已然拿捏着自己傲娇的小性儿,还没意识到自己曾说了什么。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听宝钗这么一说黛玉终于是恍然大悟,没想到自己稍不注意就在这阴沟里翻了船。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

本来黛玉还装着一副骄傲的姿态见宝钗揭了老底便开始转为撒娇模式,这也是我们少年时代经常干的事,通常考试成绩出来在没开家长会之前还能骄傲一下,至少还能瞒一瞒,等到开了家长会瞬间就变蔫儿了,赶紧跑到爷爷奶奶身边去撒娇了,所以《红楼梦》所写的这些反应都非常真实贴切。见黛玉开始撒娇宝钗心里就知道自己已经将这颦儿给降服了,接下来宝钗就要开始教导黛玉。

其实在黛玉心中缺少的就是一份管教,她自幼没了爹娘孤身一人来至贾府,碍于身份是女眷也不能去学堂读书,所以缺少老师的管教。贾母就这么一个外孙女宠着还来不及哪里舍得管教,那王夫人和贾政只是舅母舅舅没有管教的义务,所以黛玉就养成了随心所欲,无人管教的习惯,那这个时候宝钗作为姐姐跳出来要管教她黛玉心中没有叛逆更多的是感激,她觉得宝姐姐真的在关心她、爱护她,这是除了宝玉之外第二个真的对她很好的人,瞬间两个人的关系就拉进了,也就成了好闺蜜。

那宝钗是如何劝诫黛玉的呢?第一招叫“自我举例”。宝钗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这番话是不是特别熟悉?现在很多老师们开导学生上来也都是“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们要明白宝钗此时此刻可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她是平等地给黛玉摆事实,讲道理,宝钗十分清楚黛玉身上有自命不凡的气质,如果自己劈头盖脸说她一通不仅不会增进关系反而会让黛玉疏远自己,这可不是宝钗的目的。

通过这第一招“自我举例”宝钗是让黛玉明白自己和她是一样的,也曾偷偷看过这些禁书,这一下就让黛玉心里放下芥蒂和担忧。紧接着宝钗就用了第二招“摆明事理”。宝钗道:“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到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到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到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看看宝钗的这段话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宝钗同黛玉一样也看过那些禁书,但和黛玉不同的是宝钗会克制自己,那些对自己无益的书籍她看过后就烂在了肚子里不会使用更不会提及,在宝钗身上我们能明显看到儒家经世致用的影子,在她心里对于思想文化的禁锢始终秉持着顺从的态度,所以她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儿读书是为了报国,这些所谓的杂书仅仅是过眼烟云而已,如果深陷其中必然会堕落。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也必须认同宝钗,黛玉也一样,当时男耕女织的思想依然是主流,哪怕宝钗、黛玉生在这世家大族凭一己之力也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的根基,这就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纵使他也有叛逆,也有不满,可势单力薄不遵从的话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世人都说宝钗功利心强,从开始的进京选秀女,到后来成为宝二奶奶,似乎她一直在追求着,可是如果我们也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这些难道不是最优的选择吗?像黛玉那样始终清高自傲,生活迟早会给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将我们打醒。

从自身角度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利有节,宝姐姐这一番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黛玉这叫心悦诚服,宝姐姐耐心的劝导那也是给足了黛玉面子,真的就像一位姐姐一样教导自己,黛玉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么多年来终于有人敞开心扉跟她说这些推心置腹的话,或许曾经黛玉心中宝钗始终是和自己争夺宝玉的那根刺,可现在当彼此放下隔阂坦诚相见的时候她们就是最好的朋友,亲如姐妹的好闺蜜。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问一句“钗黛的关系怎么就变得如此融洽了呢,曾经暗地里较劲儿的姐妹就这样冰释前嫌了?”这个问题也很好解答,之所以我们会觉得钗黛暗地里较劲儿那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到黛玉的角色中了,如果真的中立来看宝钗何时同黛玉较劲儿了呢,那只不过是黛玉吃醋臆想出来的而已,宝姐姐格局可大着呢。当然不可否认宝钗心中也谋划着大局呢,你看一个螃蟹宴就让宝钗收获了史湘云这个小迷妹,这一次劝诫她又降服了林黛玉,到此湘云、黛玉可就都是她的人了。那湘云、黛玉重不重要,太重要了,黛玉那是贾府的外孙女,贾母的掌上明珠;湘云那是贾府的亲戚,同时也是贾母的侄孙女,如果跟她们搞好关系自然贾母也就能高看宝钗一眼,毕竟寄人篱下宝姐姐也不容易。不仅如此黛玉也好,湘云也好都是宝玉最亲近的人,宝玉毕竟是贾府未来的接班人即使自己做不成宝二奶奶,跟宝玉身边的人搞好关系也能让自己便宜,这不就是宝钗的高明之处了吗。

还有一个问题“宝钗凭什么就得到了湘云、黛玉两人的认可呢?”我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为贾府的客人,别看黛玉是外孙女可这荣国府却是姓贾不姓林,终究黛玉还是个外人,这样一来她们就更能共情。第二,黛玉和湘云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孤儿”,孤儿最重要的就是缺少“爱”,这种爱是来自别人的关爱,那宝姐姐很好地承担了给予爱的角色,帮助湘云,教导黛玉,所以很自然她们就对宝钗有了信赖。最后,大观园里的女儿哪个不是惺惺相惜,她们有才情懂风雅,都是陪伴彼此成长的重要角色,她们明白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出嫁,在大观园里成长的时光终是她们最难忘的。

宝钗的劝导不能没完没了,那如何来结束这段对话呢,曹雪芹巧妙地安排了转场,李纨的丫鬟素云进来道:“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在那里等着呢。”那众人这么着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第二部分“当博学遇上风趣”。

这里还要放一段画外音,其实《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还有一大段情节在写刘姥姥返程的事情,可既然是品读定要择其重点,这段故事我们暂且搁置等到《这就是红楼2》品读人物的时候咱们再详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