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幻灭:精神分析师对抑郁的全新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全世界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会经历一次抑郁症。同时,全球有4500万人正在饱受双相情感障碍的折磨,超过2000万人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其中超过一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照护。抑郁症的诱因复杂多样,童年的创伤、成长的挫折、生活信心的丧失等都可能导致抑郁。

药物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生物系统,认知行为可以帮助人调整应对抑郁症的思维方式,但是要彻底改变抑郁症人群的人格结构,精神分析最有话语权。过去100多年里,精神分析对抑郁的理解与探索从未停止,对抑郁症人群开展工作的一个关键步骤就在于提供持久、深刻的共情。共情,是人与人之间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被看见、被听见,是疗愈人心的良方。然而,共情的能力却没有一开始就受到精神分析的重视。

立志做一名科学家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毕生致力于研究潜意识、童年、攻击驱力等。当时在精神分析领域盛行着用精准诠释作为治疗手段的传统,精神分析家们将患者应对冲突的回避视为防御,着力于通过解释使患者获得治愈。彼时的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人到中年,是一位备受尊重的弗洛伊德派学者,也是颇有威望的导师。然而,因为一位患者,科胡特从根本上颠覆了精神分析的传统。

有位F小姐来找科胡特进行精神分析,在最初的一年中,F小姐凭借她过人的聪颖在分析中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在接下来的分析中,F小姐会说一段,停下来,让科胡特立刻给出反馈。科胡特通常会将F小姐所说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然后反馈给她。有时,他会加上一句F小姐上次提到的或者她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F小姐会在这时勃然大怒,冲科胡特吼叫:“你毁了我的分析!”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如果按照经典派的观点,F小姐的表现被视为移情,她可能是将对抚养者的感受移置到科胡特身上,因此当治疗进展到关键时刻,F小姐出现了阻抗,拒绝向更深处探究,而是通过对分析师的攻击转移焦点。这么解释,一点问题没有,科胡特所接受的训练和多年经验足够支持他这么做。如果F小姐因此离开治疗,那么只能说明她的防御将她带离了精神分析。

然而,科胡特没有。他仔细聆听F小姐一节又一节的抱怨,真诚地抱持她的愤怒,并且将自己彻底代入F小姐的世界,去体验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在这样被注视和倾听的过程里,F小姐冷静下来,渐渐地,她告诉科胡特,童年时,每一次放学回来,兴致勃勃地向妈妈讲起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她的妈妈总会曲解她的意思,不管她说什么,她的妈妈就像没听见一样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科胡特的注视与聆听、真诚与共情,恰恰弥补了F小姐在童年时极其缺失的东西。于是,科胡特理解到,F小姐为他分配了一个特定的角色,他是幼年F小姐世界观架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意识到,F小姐需要的,就是他不断共情性地回应她展现的各种能力,并对这种能力给予肯定和认可。基于这一点,科胡特创立了镜映移情、自体客体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成为自体心理学的起点。可以说,整个自体心理学都是关于共情的。

我的督导师詹姆斯·费诗(James Fisch)博士是一位年近90岁的精神分析师,他曾是科胡特的被督导者及同事。出生于集中营的他,在职业生涯中有10年的时间在以色列执业,那时的以色列战火纷飞,有时做着分析,防空警报响起,他需要和患者戴上防毒面具躲进防空洞。他向我讲过一个现象:在他当时供职的精神病院,有一个重症病房,里面住的是极其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很多重度精神分裂患者长期没有意识,需要护士喂饭穿衣。然而,就在防空警报响起时,医院里人人自危,患者都处于要戴上防毒面具的混乱之中,这些许多年没有意识的患者,会突然恢复意识,像个普通人一样能够说话、交流并进行逻辑思维。然而,当世界重归安宁,这些患者又会逐渐退回到没有意识、生活无法自理的状态。同样的情形,在伦敦遭到轰炸时也发生过,几乎每一次世界陷入混乱无序,精神病房里都会发生相似的情形,没有人能够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我听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人的生存本能让他们在危急时刻调动了潜在的力量支撑他们完成必要的存续动作。督导师说,他有一个视角——当世界陷入混乱,所有人都经历恐慌、无助、绝望时,外部现实和这些患者的内部世界一致了。这些患者,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这无序的周遭环境共情,这一刻,他们不再是另类的、少数的、病态的,他们感到真正地被理解。

婴儿眼睛最清晰的焦距为12厘米,这个长度刚好是妈妈用臂弯环抱婴儿时双方目光的距离。从出生起,人就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共情,是刻录在人类基因中的密码,感同身受的本能让我们关注同伴的处境,理解他人的痛苦。很多时候,共情不是你落入井底,我趴在井口告诉你如何爬出来,而是我也下到井底,坐在你身边,陪你安静地待着,你想说话,我会认真听,你不想说话,我会陪着你沉默,我们共同感受井底的寒冷、潮湿,一起体会绝境的痛苦。

在本书的每一处,你都能看到作者对抑郁症患者深刻的共情。这不仅得益于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与来访者一起工作,还取决于这位精神分析师以人为本的态度。幻想破灭,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但是一些人的幻想破灭导致了抑郁症,一些人却没有。本书以幻灭为主线,详述了抑郁症人群的内心世界,让你直观、深刻、感同身受地体验到抑郁症这只黑狗的方方面面。

心与心的连接,最难能可贵。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亲密的互动不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手机。图片配句子的朋友圈状态、短短几十字的微博评论,让我们看不到对面那个人,也无法真正感受到对方的痛苦。网络暴力激增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当我们评论时看不到屏幕另一端那个人的表情、眼神、动作,从而失去了共情的可能,既不能留意到负面言论给他人带来的痛楚,也不能在别人有需要时及时地伸出援手。

在越来越多抑郁症导致的悲剧面前,本书教会了人如何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对临床工作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共情来访者,以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马晓韵

心理学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督导组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