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是心理问题:科学识别身体和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身心关联

前一章我们已经提到,情绪其实是好的。情绪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对他人有什么感觉,并且我们也可以就情绪同他人进行交流。可惜有时候原始的情绪没有被我们感知到,从而也就无法起到它原本的作用。这些没有被我们感知到的情绪,不仅无法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而且还可能会对我们的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很多不同的疾病。

心理问题可能转化为躯体不适。弗洛伊德是现代首先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医生之一,并且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弗洛伊德观察到,心理的矛盾和一些无意识的情绪会转化为明显的躯体症状,而患者自身可能丝毫没有意识到。

我在生活中被问到最多的就是这类问题。比如在朋友的聚会上,会有人悄悄问我:“对了,你是搞心身医学的。你说说看,心理的不舒服怎么就跑到身上去了呢?这真的可能吗?”

过去20年,医生们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些解释。不过医生在试图进行解释时,总是从自己的思想观念出发,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虽然他们的说法五花八门,但是也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其中的一些解释得到了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证实,有理有据。还有一些是较为理论性的,但是也对心理咨询中关于身心关系的探讨十分有帮助。

要提高自身的心身健康水平,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搞清楚情绪是如何进入到我们身体里的。我们首先来看看六个已经得到证实的身心关联通路。

心、身、脑之间的六条通路

人体内的光纤——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分布于整个人体,从脑干、脊髓,到胸腔和腹腔的各个内脏器官,一直延伸到皮肤和感觉系统。其中有几个神经节起到类似配电箱的作用,对信息进行分配和传递。信号在植物神经系统内的传递速度飞快,一点也不亚于电信网络。植物神经系统内传递的主要是一个信息:身体是要保持安静状态,还是要采取警戒状态。虽然严格来说它只有这两个功能,但是信号传递得如此之快,在大脑(前额叶皮层)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身体就已经做出反应了。

为了很好地完成其调节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警戒系统)和副交感神经(放松系统)。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但是当人长期受到某种想法、情绪或者精神负担的压力,就有可以引起交感神经的持续兴奋,这也就意味着身体持续处于警戒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太多人关注到情绪和内在原因对身体的影响。因此,当时交感神经出现问题时,医生常常说“植物神经不平衡”或者“张力障碍”,也就相当于是说植物神经系统失去了平衡。现在我们知道了,植物神经系统主要是和心理有关联的。植物神经系统连接的边缘系统和脑干,记录着危险、激动的事件和安全的环境,并且可以迅速将身体调节到相应的模式,而完全不需要语言的参与。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处在一个无比放松的环境,一个人在家里,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没有什么事,不用应付任何人。这时候你的肠道发出了清楚的信号,你可以好好上个厕所了。这就是一个身体和心理之间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进行交流的例子,信号从心理传递到肠道,而且走的是副交感神经通路,也就是植物神经系统中负责“放松”的那一部分。

远程控制——运动神经系统

请你将左手举起,吹一下口哨,然后跺一下右脚。请将眼睛紧紧闭起来,最后再用右手食指摸一下你的鼻尖。太棒了!你身体的远程控制系统运转正常。身体不是通过“天线”接收无线信号,而是靠“电缆”传递信号的。电刺激从大脑皮层(大脑的外层部分)的运动区域穿过大脑和脊髓,通过运动神经通路到达相应的肌肉。

对躯体进行无意识自动调节的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可以使躯体在空间中保持稳定。我们必须要区分有意识的运动和无意识的运动,也就是我们主动想要去做的动作和躯体的自动协调机制。躯体的自动协调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有了它,我们就不需要一直有意识地去控制,身体就可以站稳。

你也许记得著名的膝跳反射实验。医生用小锤叩击髌骨下方的膝腱,小腿会不自主地向上抬。这一反射可以让我们身体保持站立。小脑的作用是对动作进行协调。当我们喝多酒的时候就知道没有小脑会怎么样了:我们的动作会不受控制。

心理和情绪状态也可能会对我们用力的大小和肌肉运动的方式产生影响。我们会在愤怒时攥紧拳头,或者在进行激烈的争辩后感到全身紧绷。在这些情况下,肌肉的紧绷完全是无意识的,不是我们主动想要去做的。当我们吃到可能有毒的事物时,会感到恶心,不自主地呕吐,这一肌肉运动也是无意识的,并且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

管道传送——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中,我们关注的是血管,也就是动脉和静脉。人体内血管构成的网络就像20世纪70年代的气动管道传输系统一样。皮质醇这种激素是内分泌系统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大脑接收到信息说出现了一个新的、意外的情况。情绪控制中心就会发出信号,告诉身体要做出反应了,包括暂时关闭免疫系统并释放葡萄糖,以便快速提供能量。信号从大脑边缘系统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又通过自己的管道通信系统(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将信号传给垂体。垂体是脑内一个豌豆大小的腺体。笛卡尔就曾断言,在这一地方会产生心身交感。

垂体在接收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信号后,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到达肾上腺。肾上腺位于肾脏上方,它就好像身体的药房一样。它不仅可以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以分泌皮质醇(这几种激素都是神经递质,也都是和压力有关的激素)。皮质醇会进入整个血液循环,到达所有的器官。皮质醇的作用是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提高能量的供应,并降低免疫系统不必要的消耗(安静状态时,免疫系统需要一定的能量以维持正常运转)。

摆脱心身陷阱第4篇:不要什么都怪到“压力”头上

这些联结心身的交流体系也可能会受到疾病的侵袭。但是人有时候自己也不清楚躯体的压力到底是心理反应导致的还是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故障导致的,也就是说是躯体本身的问题。比如上文已经提到,垂体可以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让肾上腺向全身发送警告信号。但是垂体可能会长一种良性肿瘤,即脑垂体腺瘤。腺瘤会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肾上腺持续分泌皮质醇。这就可能导致体脂增加、肌肉力量减退、焦虑、抑郁、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问题。

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当躯体和心理发生一些不明原因的改变时,不要草率地把一切都归为心理的问题,因为管道传输系统也完全可能会送错信。

无声的邮局——免疫系统

我们前面提到的压力激素皮质醇一旦到达免疫系统,就会立刻限制很多免疫防御的功能。但是它似乎也会刺激一部分的免疫功能。但是,当发生这一过程时,我们自身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觉察到任何异常,所以我将作为心身之间沟通的路径的免疫系统称为无声的邮局。

焦虑、烦恼和孤独等心理状态会削弱免疫系统。持续的压力也会使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减弱。在急性压力情况下,交感神经的兴奋可能会使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暂时性地增强。你们可能也有过这种经历,在重要的事情(比如一场重要的考试或者一次期待已久的度假)之前,绝对不允许自己生病,这时候通常也很少会生病。

相反,免疫系统也会对大脑和心理造成影响。在身体发生感染时,例如患普通感冒时,免疫细胞会分泌白细胞介素这种信号物质,它会使大脑产生生病的感觉,包括发烧、疲倦、食欲不振等,甚至会心情抑郁。

增强免疫系统最有效的方法包括拥抱和亲吻,研究证实它们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对于不喜欢健康饮食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增强免疫力很好的方法。

蜗牛邮局——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

人体还有一种极其缓慢的信号传递路径,就是通过遗传。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以及基因如何控制遗传信息的表达。对于基因变异如何引发疾病以及基因如何(将其编码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等问题,遗传学已经有很多深入的研究。

表观遗传学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在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受环境影响表达水平发生的改变。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表达,也可能不表达。这是因为DNA发生了一种叫作甲基化的化学变化。只有当基因正常表达时,它的性状才能够表现出来。如果基因的表达受阻,比如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表达受阻,就可能会很危险。相反,如果不该激活的基因被激活,也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人们怀疑这种情况会引发某些疾病。环境污染、营养摄入、药物和压力都可能会对基因的表面造成影响,改变基因的“开”或“关”。因此,我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饮食习惯成为了我们遗传信息的一部分。尤其是童年早期的创伤经历,会对大脑里面的杏仁核产生影响,决定一些基因是否表达,在孩子生理和心灵上留下真正的疤痕。长大之后,在遇到压力时,疤痕处可能会重新裂开,引发疾病。这种改变是否会遗传,还没有最终的定论。

例如NR3C1基因编码着糖皮质激素受体对压力激素的敏感性。目前有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的信息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从而增强他的抵抗能力。很多情况下,很难说某种疾病到底是基因决定的,还是心灵创伤或有害的关系体验等环境因素造成的,或者我们只能说两方面的原因都有。

返回系统

大脑不停地向机体发送各种信息,同时大脑和心理也在不停地接收信息。信息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五种交流渠道输送而来,也可能是我们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收集到的信息。本体感觉系统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指对身体各部位所处位置和运动状态等的感觉。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敏感的神经感觉到身体内部的各种状态,比如疼痛、心跳以及肌肉的状态等。

在返回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评判”这些接收到的信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大脑边缘系统始终在工作,将接收到的信息同我们的情绪记忆进行比对。大脑唤醒某种情绪记忆,就意味着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判断。如果它代表着危险,就要触发恐惧等情绪,使人体做出改变。

当身体发生炎症反应时,例如患流感时,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三烯等炎症信号会传到大脑,告诉大脑“现在要开启保护机制,所有的力量都用于免疫系统,不要在肌肉上浪费能量”。

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在抑郁症等很多心身疾病中,正是体内的这些炎症信号会使人感到浑身乏力(参见第二部分“抑郁”一章)。

在了解了六种躯体和心理之间交流信息的渠道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心身医学中对临床疾病进行解释的几种理论。这些理论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并不相互矛盾。它们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模型,针对病人不同的情况适用的程度有高有低。

为什么要学会让自己关机——压力模型

对于很多人来说,压力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你也是。但压力到底是什么呢?从我作为医生的角度来说,压力不等于忙碌,并不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就是压力大。就我而言,压力是机体的一种特殊反应。

适应

压力是人体内非常大规模的反应过程,其目的是使人体尽可能地适应各种任务和挑战。

比如说晚上6点有人要到你家吃晚饭,而你前一天晚上只睡了5个小时。现在已经下午3点了,你还要去买菜、收拾和做晚饭,准时微笑迎接客人。这时候你的身体里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甚至都不用一直想着晚上的事,你的身体就会自己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会怎么样、需要多少能量其实都储存在你的大脑的边缘系统里了,而边缘系统是不需要借助语言进行工作的。

身体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出什么反应,这种隐性的知识又被称作“身体记忆”。不需要你有意识地参与,身体就会自行(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将这些信息传递到身体各处。身体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通常是收缩肌肉、忍住便意,因为这种情况下没有时间进行不必要的放松,也不能有任何的中断。3个小时的时间要弄出一顿晚饭,全身上下都需要氧气。这也就意味着心跳会加速,血压会升高,将更多富含氧气的血红细胞送往肌肉和器官。

你会有一种紧张感,好像浑身都充满了电。压力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完全正常的反应,并且也是必要的。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也会产生压力反应,这也是一种适应更高要求的过程。

但是,当日常生活中这种适应过程一个接着一个,没有间隔,让人没办法安静下来恢复到平常状态的话,那么压力就有害处了。这时人体会一直处于加压状态,不能降下来。而人体是需要回到平常状态才能进行恢复和再生的。因为身体一直都没有休息时间,不能进行“保养”和“上油”,所以早晚有一天会“磨损”,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持续警报

加拿大籍奥地利医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lye)是压力研究之父。是他将压力这一概念带进了人们视野,使原本由“机器人”模型主导的医学界注意到了压力对人的重要影响。他认为,通过压力,人体应该要重新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所以说压力是一种适应过程。如果在紧张忙碌的晚餐过后,又立刻有什么新的挑战需要适应,那么“报警反应”仍然没有减弱,身体就会进入抵抗期。在这一阶段,要么压力被彻底清除,要么身体会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压力水平。如果这些都失败了,就会导致慢性压力综合征(我们当中肯定有很多人都知道)。随之而来的就是衰竭期,这时身体会遭到持续性的损伤,人也就会生病了。

空转

如果一直休息、度假,再也不邀请人到家里来吃饭,又会如何呢?

首先肯定要搞清楚,身体现在已经加到多大马力了。压力和吸烟一样,过量就会对人体有危害。而且,也不能让身体长期处于压力值的边缘,而应该让它有时间能彻底休息。长期压力较大的话,身体就会进入抵抗期。典型的表现有:容易生气、失眠、抵抗力下降、出现感情危机、无欲无求、怀疑一切事情的价值以及对很多事情都没感觉。这时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做做运动,自己做一顿饭,一个人安静地享受美食,或者做些别的可以让你感到熟悉和舒服的事情,比如说泡个热水澡,或者听听音乐。要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干,让身体空转一会儿。

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器官选择”

心身医学家弗朗茨·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1950年曾提出七种由内心的矛盾和情绪导致的疾病,它们是:哮喘、胃溃疡、风湿、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甲亢(Basedow病)、克罗恩病[3]和溃疡性结肠炎。

基于亚历山大的观点,心身医学界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认为哮喘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喊妈妈,而妈妈没有听见而造成的。亚历山大认为,患哮喘的孩子通常情感上受到了忽略,内心非常绝望,这种绝望通过哮喘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如今人们已经摒弃了这种观点,不再认为某一器官受到疾病的侵袭和某种情绪有必然联系。童年的遭遇和器质性疾病之间没有清楚的联系。那么到底哪个器官最容易受到心身疾病的侵袭呢?

预定断裂点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长期压力很大,他的身体持续处于报警状态。这种情况下,是心脏、肠道还是皮肤会生病呢?

这其实是一个“躯体迎合”的问题,最初的模型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后人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改进。一方面心理的紧张感会通过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反应到躯体上;另一方面躯体也会形成一个“预定断裂点”,来应对这一心理问题,从而把问题从心理转移到躯体上。那么,这样一个“预定断裂点”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通常跟小时候的病史有关。如果一个人幼年时得过很严重的神经性皮炎,那么他长大之后受到压力时就比较容易反应在皮肤上。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和人体免疫系统都会把这个断裂点记下来。断裂点的来源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事故,比如一个摔断过手臂的人,在受到压力时手臂的肌肉就会反应特别强烈,引起疼痛。一方面脑子里的记忆“这里原来受过伤”会影响肌肉的控制,另一方面肌肉的运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感知。受过伤的区域再受到疼痛刺激时,大脑会对它的报警信号极其敏感,并且也会反应得更快、更强烈。

角色分配

对于心身疾病会侵袭人体的哪个器官,精神分析学中还有一种说法,叫作“分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生命中主观地给某个器官“分配”了什么角色。我的意思是说,基于一个人的经历,在他心里,各个器官被赋予了某种意义和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母亲,碰到事情总是会头疼,那么头这一身体区域就被赋予了这样一个角色。在碰到压力时,头部会产生疼痛发出提示,提醒你可能需要到黑暗安静的环境中休息。人们也可能将幼年时期依恋对象的器官分配方式复刻到自己身上。

有益健康的做法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弱点呢?首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并且认识到为什么后背、胃部或者心脏会是我们的弱点所在。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要被理智束缚住,不要去管这在医学上怎么说得通,只要去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象就可以了,要允许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

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容易受伤的区域在哪里,那么就要承认它、接受它,而不要企图去压制它。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自己的特点,才能很好地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下一步就是,进行护理,饱含着爱进行护理。我的意思是说,对弱点区域(它也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要尤其注意和关心。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是谁不想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呢?我曾经在一个医院工作的时候,那里的心脏病患者会每天给胸口(也就是心脏外侧的区域)涂抹乳霜,这对他们很有益处。我们小时候都有这种经历,肚子咕噜叫不舒服的时候,大人会把热水瓶放在我们的肚子上,或者划了一个小口子就给我们贴上大大的创可贴。这样做确实是有好处的,因为这表示我们在受伤之后得到了关注和照顾。而这种关注和照顾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受伤的部位来说,都是可以起到治愈作用的。随着人慢慢长大,虽然逐渐形成了坚强的外壳,但是内心对于关爱的需求其实并不会减少。

象征意义

要理解疾病的症状怎样从心理“跳”到身体上,就一定要能够明白,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各种物品和人体的各部位都有其抽象和象征意义。让我来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点。我女儿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感到伤心欲绝,因为她不小心打碎了四岁生日时爷爷送给她的手绘盘子。她大哭,完全呆了,心爱的盘子怎么就碎成了三片呢。我想都没想就直接拿起速干胶把盘子粘了起来。虽然盘子因为摔掉了一些小的碎片已经没法完美地拼接起来了,但是我女儿对这个不完美的成品却十分满意,心情立马就好起来了。我的理解是,她感到自己又完整了。她心爱的这个盘子不仅仅是一个盘子,而是代表着更多的东西。盘子碎了对她来说也远比盘子本身碎了要严重。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是有这种象征性思维的,但是我们对物体背后的象征意义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知,而是倾向于关注物体的表面特征。我们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一个盘子嘛。”但是我们的身体器官和部位会带有我们的早期经历赋予它们的象征意义,所以各个部位会对某些特定的刺激极其敏感,从而引发心身疾病的症状。

肢体语言:转换假说

转换假说最初是由神经学家弗洛伊德和内科医生约瑟夫·布罗伊尔(Josef Breuer)在1895年提出的,他们当时想建立一个模型来解释心理的紧张和矛盾如何转移到躯体上表现出来。

心身医学领域有很多古老的、看似过时的理论和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吻合的。虽然有时候我们用一些新的词汇来表达,但是所说的内容其实早就存在了。

分裂

“分离性运动障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患分离性运动障碍的人,他的意识中有一部分是分裂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精神免受过激情绪的侵害。

但是由于心理的能量还是要通过躯体表面抒发出来,所以在意识中被分裂的激烈情绪会转变成一种看似神经性的躯体症状。这些症状是由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远程控制)和情绪记忆中心(主要是无意识地)共同引发的。也就是说,看起来神经性的症状其实并不是神经性的(不是由神经疾病引起的),而是心理通过运动神经(通常是控制手臂、腿部和脸部表情的运动)进行的一种表达,代表的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念头、感觉或者是某个承受不了的创伤。我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心理原因引起的失声。有的人可能在听到令人震惊的秘密之后,发不出声音了,无法控制声带肌肉运动了。

表达疾病

弗洛伊德和布罗伊尔1895年所说的“转换神经症”(Konversionsneurose)描述的就是这一过程。Konversion(来源于拉丁语conversio,意为“翻转、转变”)指的是心理表达转变为一种躯体表达。Neurose(来源于古希腊语neuron,意为“神经”)是指由于矛盾的思想、情绪或愿望引起的心理失调。

后面我会从我做心理治疗的经验中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情绪转变为躯体表达这一观点现在仍然是适用的,并且关于这一问题未来也会有更多的研究。有一篇综述性的文章很好地说明了在“不明原因的”神经症性反应中,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些在情绪的感知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困难的人,尤其容易在情绪记忆和运动中枢的共同调节下通过躯体肌肉运动来进行表达。著名的心身医学家图雷·冯·魏克斯库尔(Thure von Uexküll)将这种疾病称为“表达疾病”,因为很明显这些患者的问题就在于表达,他们只能用躯体症状作为语言向周围的人表达他们内心的矛盾。

自力更生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心身诊所当住院医生时,从神经科转来一个亲切友好的女病人。艾莉卡是坐着轮椅来的。神经科和内科的各种检查都解释不了她腿部的麻痹问题。她即将退休了,不能行走对她来说似乎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反而是她周围的人反应比较强烈。她的前男友每天都来看她,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会推着艾莉卡去咖啡馆,和她聊很久的天。连她很久没联系了的姐姐也来看她了。艾莉卡很享受和护士之间的谈话,对护士很友好,也常常表达感谢。在团体治疗时,她很投入,总是在别人有问题时提供帮助。

当我把艾莉卡推进我的诊室,要和她进行单独谈话时,我很紧张(那时候我还很年轻,也没什么经验),担心没办法很快找出病因并提出治疗方案。艾莉卡一直安慰我,她担心着和我完全不同的事情:她不想很快出院。她跟我解释说轮椅在家不方便,我也很理解。

在我们的谈话中,艾莉卡讲述了她童年的遭遇。她比姐姐小很多,原本父母不准备再要孩子了,她的到来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她父母本来就成天为了钱而发愁,没钱的时候老是喝得醉醺醺的。她不得不很早就“自力更生”,她跟我说道。她一生中的几任男朋友都给了她很大的支持,门卫的工作她也很喜欢。最后一段感情对她来说尤为特别,她从来没有感到如此地被接受和珍惜。她说:“米迦总是不用我开口就知道我想说什么。”

在她双腿麻痹前几个星期,米迦提出分手。她不得不接受这件事。63岁生日那天,她邀请了自己的姐姐、米迦还有其他几个朋友到家里庆祝,但是所有人都有事不能来,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家里。当天她就双腿麻痹送到急诊了。她先是被收到神经外科,然后转到神经内科,然后又转到了心身科。虽然她表面上看起来接受了和米迦的分手,但是她双腿麻痹的躯体症状可能代表着她内心并不想“自力更生”,靠自己站起来,一个人生活。

这里我必须要说清楚,这只是我对艾莉卡病情的一种解释。一种理论在患者身上是否适用,最终取决于患者自己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它。

4周后,艾莉卡坐着轮椅出院了。碰到轮椅不好过去的地方,她也能稍微走一走了。她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生病带来的好的一面,比如说有这么多人陪在她身边。她开始学会用语言和动作告诉别人她需要帮助,也常常邀请别人到自己身边来。她不用再“靠自己站起来”,不用什么都自己扛了。

对于医生来说,处理这类疾病是很有挑战性的。要对患者的躯体进行详细的检查,同时又要在交谈中涉及患者心理方面,把所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原因都考虑进来。

艾莉卡的症状表现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她身边的人有什么愿望和要求。但是,只有当艾莉卡可以利用我们的这些解释作出改变,这种理论分析才是有意义的。分析要能帮助揭示患者没有意识到的那些事情,这样他才可以不借助躯体象征,而是使用正常的方式进行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躯体的疾病症状其实是对心理有保护作用的。艾莉卡得病其实换个角度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让自己不至于变得更加孤独和绝望。她的其他心理防御体系可能都已经过载了,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方式。

心理的冲动也可以转变成肌肉的运动,而且完全不受控制,狂笑不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相信你们肯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就在昨天晚上(又)发生了一件令我恼火的事情。我儿子在吃晚饭时拿着一块奶酪玩来玩去,还放到脸上。我很生气,因为我可不想大晚上的还要给他从头到脚洗一遍。可我却笑得停不下来,虽然我其实并不想笑。多奇怪呀!我体内成人的那一面告诉我要理智,但是我的横膈膜和呼吸肌却表现出默许,并且还觉得我儿子的做法很有意思。所以有时候潜意识里的想法会通过肌肉运动表达出来,而不受我们的主观控制。

身体能感觉到我们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躯体化过程

被我们无意识地压制下去的情绪还可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从躯体上表现出来。它叫作躯体化(Somatisierung,古希腊语soma=身体、躯体)。它的意思是说,心理上的负担会反应到某个器官或身体部位上,使它发生故障。这种疾病在心身临床上被称作“躯体形式障碍”。

可能你也曾经有过某种症状,或者至少是某个器官暂时性地出现了一点问题。出现问题的可能是心脏、肠道、皮肤、胃部或者膀胱,还有生殖器官也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在家庭医生接诊的患者中,每4个中就有一个身上有躯体形式障碍导致的症状,也就是说有心理原因引发的症状。德国人口中5%患有严重的躯体形式障碍。

人本质上是躯体动物

躯体化的症状可能是心跳快、腹泻、疼痛、阳痿和兴趣减退等。那么这些症状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婴幼儿所有的情绪都是通过躯体进行感知的,也是通过躯体表达给周围的人。在婴儿的认知里,如果别人喂他东西吃、抚摸他,就表示关系好,如果他肚子痛就代表关系不好,因为肚子痛就意味着他没有得到保护和关心。在婴幼儿的心里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虚拟空间”,能够把自己的心理状态描绘下来,并且进行观察。他们不会“感觉”到情绪,也不会对情绪进行思考,而是像反射一样直接通过躯体动作进行反应:他们会哭,会闹,会跑开,在受到惊吓后躲到襁褓里,看到什么好奇的东西就往嘴里塞。在他做出上述动作时,这些躯体反应会被记下来,形成身体记忆,又被叫作“躯体化记忆”。因为这一过程是发生在孩子会说话之前,所以这些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和理解的。但是身体会记住世界是怎样的,其他人对我做了什么,引起了我怎样的反应。

心身分离

如果我们的成长过程还比较顺利,那么随着我们长大,就会越来越能够将情绪和躯体反应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害怕时,心跳会加快,也会出更多的汗。但是除了这些躯体反应之外,我们还能够意识到我们心里感到害怕,也能用语言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还能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

通常,躯体反应会被驱赶到我们的前意识当中(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做出的躯体反应,但是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可以对其产生意识)。人们在开车时就经常会做出一些前意识的行为。比如我们在做很多动作时不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但是我们如果去想一下就会反应过来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操作。当碰到特殊的交通状况时,意识就要开始起作用了,我们会有意识地踩离合和刹车,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退回躯体

感情特别强烈和丰富的成年人,可能会退回到躯体反应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内心积压了太多的矛盾和委屈,那么原本相互独立的心理和躯体可能又会部分地融合到一起(至少躯体化模型理论里是这样说的)。当我们感到强烈的恐惧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而且注意力会被心跳吸引过去。这时,我们的注意力会从引起恐惧的事物转移到自己的身体反应上。相信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这种躯体化的反应。

这个过程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它有可能引发失眠、焦虑、心脏难受、尿频等很多问题。这个过程中,其实人体是恢复了以前小时候的反应模式,也就是退回了以前的状态,所以也被称为“再躯体化”。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某些事情使我们感到无比羞愧或恐惧,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感觉。这时我们的心理发展就会发生倒退(通常只体现在某一部分领域),躯体反应再一次占据了核心位置,而造成这些躯体反应的情绪本身却被忽略掉了。发生反应的躯体部位就是小时候在“身体记忆”里和某种情绪相对应的部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每个人在情绪激动和心理压力大的时候,产生反应的部位都各不相同。

表征陷阱

如果躯体症状发展到很严重、无法摆脱的地步,那就有点麻烦了。我们去看医生,医生肯定查不出什么来。或者医生可能查出了点什么小毛病,但这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让我们更担心。如果一种情绪赖上了某个身体部位,不让它消停,这时候人可能就会真的生病。简单的躯体形式障碍只会涉及一个器官体系,比如胃肠道。而严重的躯体障碍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年,在体内不同部位之间进行转移,一会儿侵袭这个器官,一会儿侵袭那个器官。

就算我们去看家庭医生,医生的核心能力通常都是在躯体系统上寻找症状的来源。他们会企图解决便秘或者心悸问题,而真正引起这些症状的情绪却一再被忽视。这时候就真正麻烦了,因为这明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便秘或心悸只是表征,而不是问题的根源。

摆脱心身陷阱第5篇:探寻症状背后的情绪根源

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当然要进行各项详细的躯体检查。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什么原因会导致我们肚子痛、心跳快。这些症状可能是由哪种情绪引起的呢?

注意对面来车!——逆向心身问题

躯体疾病也可能导致焦虑、沮丧和记忆障碍等。这些心理症状的原因并不是心理问题。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流感。流感会引起意志消沉,甚至经常会导致抑郁情绪,这其实跟身体炎症反应对大脑的影响有关。麻烦的是人们通常没有办法区分,症状到底是生理还是心理问题引起的。

这也是心身医生日常工作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有时候也根本就不存在确切的答案。尤其当患者有各种躯体和心理疾病史,而且吃很多不同的药,情况就更为复杂,难以判断。因为很多药物,包括毒品都有一些副作用,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而且有超过6000种罕见的疾病,普通的诊所根本无法鉴别,只有大学医院专门的医疗中心才有可能做出诊断。

常见的会对心理有影响的疾病有:甲亢和甲减、耳鸣、背部和关节疼痛、多发性硬化症、心梗、肝炎、风湿、慢性阻塞性肺病、流感和哮喘。还有很多其他的疾病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常见的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的药品有:降压药、强效止痛药(比如阿片类)、避孕药、安眠药、抗过敏药和可的松。

摆脱心身陷阱第6篇:注意抑郁和焦虑中的甲状腺问题

甲状腺位于颈部,喉咙下方,气管前侧,是一个小型的代谢器官。它虽然体积小,但是对人体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甲状腺储存碘,主要用来制造甲状腺素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少量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这两种激素通过复杂的回路对人体细胞的能量代谢进行调节,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甲状腺还制造降钙素,这种激素可以调节骨骼的新陈代谢。如果因为碘元素的缺乏、特定药物、自身免疫性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甲状腺分泌激素过多或过少,就会形成甲亢或者甲减。

甲亢的主要症状:多汗、心悸、心律失常、体重下降、容易激动、烦躁、颤抖。

甲减的主要症状:畏寒、乏力、体重增加、情绪抑郁、兴趣减退、便秘、性欲减退、阳痿。

不同原因引起的甲亢或者甲减都可能表现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症状。治疗过程中,需通过激素类及激素抑制类药物,或者通过手术,使甲状腺的代谢重新恢复平衡。

甲状腺疾病经常伴随有心理问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顾及到。也就是说,让甲状腺的代谢恢复正常的同时,还应通过心理治疗或药物手段应对抑郁和焦虑问题。

要注意,哪怕甲状腺功能检测指标显示正常,甲状腺仍然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比如在常见的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各项检测指标都是完全正常的,但是炎症仍然可能引发一些情绪的变化。在老鼠身上进行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结果。

当你有任何躯体不适症状时,请务必对身体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所有看起来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症状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某种器官病变。出现任何问题请及时就医。

我们已经讨论了身心之间的关系、心理的发展和情绪问题,现在我要将注意力放到心理层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心理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