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什么要写心身医学
1999年12月31日,当所有人都在担心着电脑大范围宕机事故的时候,我隔壁的病友,一个45岁的烟鬼,正拉着我聊抽烟给他带来了何等快乐,而烟瘾又使他遭遇了何等不幸。
我是因为肺衰竭住院的,几小时后要接受手术。我不怎么担心,因为医生说像我这样的18岁青壮年男性容易无缘无故患上“气胸”(肺泡破裂,空气进入胸腔挤压肺部和心脏)。这个画面想象起来有点吓人。但是医生的话很让人安心,他们说这“就是很常规的手术”。肺部萎缩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几周之后我仍然在住院,因为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后来终于所有情况都好转了,我已经“康复”了,可以出院了,而我的身体这才真正闹腾起来:心跳过速、背部疼痛、皮肤斑疹、头晕。于是我刚出院不久,又不得不再次回到医院。这些症状来得极其突然,就像是什么严重的感染。好像我的身体缺少某种物质,某种可以让各个器官正常运行的递质。
然而检查不出来什么异常。“医学检查结果没有问题!”医生说。她随后又说:“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不适吧。”
人们所担心的千禧年数字“2000”会引起的大范围计算机故障并没有发生。那些仪器显然比我们想象的要可靠得多。而我的心理调节能力反而没有那么可靠吗?
由于我心跳过速的问题一直没有好转,父母带我去看了心身科医生,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对我有好处。“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是研究心理因素同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
也许你也有过这种经历,别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对你说,你的那些问题和症状都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我当时就面临这种情况。
心身科的医生听了我说的,把那些没有什么问题的检查报告翻了一遍,然后提出了她的看法:“你现在可能是缺失了安全感,因为那次肺衰竭之后,你觉得你的身体不是那么靠得住了。”我解释说我非常清楚我的身体现在一切都正常了,我只是想摆脱那些不舒服的症状。现在我知道,我当时的这种想法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尽在掌控之中。但是人的心理毕竟不是那些编好程序的仪器,可以保证从1999年顺利切换到2000年。
医生给出了她的第一条建议:如果说是因为我对我的身体没有那么信任了,而心跳过速是压抑恐惧感所遗留下来的症状,那么我可以用一些新的经历来应对它,即自己重新建立信任感。这听起来真是有点玄乎。按照医生说的,我得先计划一些小事,并且很好地按照计划去实行。这个办法实际上是把注意力从躯体的症状上转移开,去克服症状背后缺乏安全感的问题。于是我把刚从图书馆借来的肺病学的书放进了书架,专心完成我自己计划的小事。
那些之前怎么都摆脱不了的症状确实有所好转,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这时我才开始觉察到,自从我的肺垮掉之后,我内心就一直在和安全感作斗争。而且我也明白了,这种安全感不是靠摄入什么物质,补充什么递质,或者多做几次超声波影像所能获得的。
2000年,我不再对大受欢迎的奔腾III处理器感到好奇,而是把兴趣转移到了心身医学这个还很年轻并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上。所以我大学读了人体医学专业,后来又继续深造,成为了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医生。这些年来,我所学习和接触到的东西,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它们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希望读者朋友们也能对此有所了解。我相信,了解你心理和身体的关联可以真正改变你的生活。有些人心理原因引起的身体不适可能是由很久远的经历造成的。但即使是这样,努力寻找病因也是值得的,因为哪怕是存在已久的经历和反应模式也可以被此时此刻新的行为所改变,从而使你过上更健康、更满意的生活。
现在我已经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偶尔有心身上这样那样的不适。它可能会长期存在而不至于造成很大的困扰,也可能会使你的生活完全乱套。学习了几年内科和急性心身医学之后,2011年我开始在柏林的一家大型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机构工作。这些年我从接诊的病例身上看到,心身疾病患者常常有很长的就诊史。而那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恐惧、社交排挤和侮辱常常是最后导致病情的决定因素。千万不能把那些查不出原因的不适和躯体疾病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当回事,即使它们的形成机制很多时候还不是很清楚。
心身疾病其实比人们一直以为的要好处理得多。但是患者经常会拖着不去看医生,医生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认识到是心身的问题。虽然现在到处都在说,方方面面都受心理健康的影响,但是人们还是不太清楚,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况且心身不适经常来得非常突然。
在碰到心身问题时,其实自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我确信,加深对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是解决心身问题、恢复心身健康的钥匙。在本书中,我希望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从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