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宇宙哲理同构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哲学的问题是最深刻的问题,即最本质、必然、规律性的大问题[34] 。
“哲学”一词并非中国原生词汇。在古希腊,哲学一词是philosophia,其本意为爱智慧,就是人类对智慧之物或智慧本身的追求[35] 。中国古代书籍中虽然没有“哲学”这个词汇,但在《尔雅》中已有“哲”的解释。如《尔雅·言音》载有:“哲,智也。”可以看出,“哲”字在古代汉语就代表“智慧”之意。这或许是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哲学家西周将之译作“哲学”的原因[36] 。可见,中外词源中,“哲学”包含着追求、探寻智慧之意。因此,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
中国古典哲学现有“太极说、道生论、中庸观”三大哲学流派。太极说以“太极八卦图”定格宇宙万物演化共性规律,并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三才思想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上一骑绝尘;道生论提出“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命题,并对万物相同的结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哲理解析,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著名论断,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上空前绝后;中庸观凝聚太极说与道生论的精华,以“致中和”和“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悟透宇宙演化之达道,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三大哲学流派以其精湛的“哲理思想”共同对宇宙演化千篇一律的“系统同构律”进行对应的哲学解释,产生了中国古典哲理系统发生同构律:
宇宙万物以“通天一气”的元气为物质演化最终本源物质(无极或道);任何相对独立的宇宙演化单元或系统(太极或一),均围绕一个演化中心或中轴(冲气或中和),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向着两个具有对待意义的方向而演化(阴阳或二)。
一、宇宙同源同构思想
宇宙同源同构思想:宇宙万物在本源上演化于统一的相同物质。这种同源物质中国古典哲学认为是统一的元气。这种元气含义有五。
(一)本源之气
元气作为中国哲学概念始见于先秦《鹖冠子》。元气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说文》载有:“元,始也。”《白虎通义·天地》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元气是宇宙万物演化之本源物质。原始虚空充斥着混元如一的“元气”,老子名之曰“道”,如《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元气在物质演化过程中具有永恒的元性或原性,它守恒归一,或潜或显,道寄于其中。元性具有三层含义:
1.元性。宇宙万物本源之气的“元气”具有的本原之性;
2.恒性。宇宙元气的元性具有永恒不变性。无论元气如何气化、如何形化,其元性守恒不变;
3.载道性。宇宙万物演化之“道”、之“理”均承载于元气的永恒的元性中。正是元气的元性,使之成为宇宙万物演化的终极本源,同样也是产生中庸思想的终极本源。元气元性的永恒不变的演化规律,就是它的载道性。这里指的“道”,就是元气演化之原理、规律。
(二)统一之气
《庄子·知北游》对宇宙万物从本源上进行了高度的同构性同源命定,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宇宙万物同源演化命题。这一命题是全部中国古典哲学发生的基石。认为宇宙任何物质——有形的或无形的、显在的或潜在的、能量形式或物质形式的,均不过是统一的元气或聚或散、或显或潜的表象。正如张载在《正蒙》中所说“一物二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推行于一”。无论这种“推行于一”的元气微不足视、神秘莫测到什么境界,都不影响它是极妙的宇宙本源的最好的唯物论假设。宇宙万物在本源上演化于统一的元气。万物之客体无非是这种元气在某一层次上的演化之外象。
(三)载“道”之气
所谓载道之气,就是宇宙万物的演化均载元气永恒存在的“道”而演化,或者说宇宙演化之大道、之原理、之规律寓于气的变化发展过程中。无形的气物道为潜在,有形的器物道为显在。王廷相认为:“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元气无息,故道亦无息。是故无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显也。”[37]宇宙元气以元性为本真核心或绝对统一,以气形互化或潜或显的方式将宇宙之永恒大道表现出来。这个大道是宇宙演化大则、大理,或许就是美丽的数学方程式。恒道的原因在于元气是中庸的混元之气,潜万性于一体,容万理于一道,具有永恒的原性、本性,一点带万、高度包容。
二、宇宙守中同构思想
宇宙守中演化同构思想: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均围绕一个阴阳“致中和”的中心或中轴而演化。宇宙守中演化同构思想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衍生出了“中庸观”。伟大的孔子非常重视“中庸”,在《论语·庸也》中大声疾呼:“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此处之“中”含义有四。
(一)和谐之中
任何宇宙演化单元或系统,凡能担当大任成为一个单元或系统之中心或轴心的,就一定调和了系统或单元中的各种要素,使系统或单元能够运转下去。它最理想的境界就是阴阳合和、阴平阳秘、阴阳和谐、致中和。阴的力量与阳的力量达到了最佳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合和共赢。所以,此处的“中”,是各方面力量交融共济、顺利发展的阴阳调和之“中”。离开了阴阳调和是产生不了各方面均和谐共处之“中”的。
(二)位置之中
由于“中”是阴阳合和形成的一个单元或系统最广泛的核心统一力量,所以,这种阴阳合和具有最大凝合力量使它很自然地处于演化系统的中心位置。此处的“中”是系统或单元的演化之“中心”或“中轴”,可以是客观事物真实的位置之“中”,如细胞之“中心”的细胞核、原子之“中心”的中子、人类五指之“中轴”的中指等,也可以代表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层次上的“中”,如文学里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心“中”有数等抽象出的思想模型之“中心或轴心”。
(三)守“中道”之中
中道是道的最高层次。它谦和守规、潜阴潜阳、阴平阳秘、坚守公平。中道的本真是坚守公平正义,是宇宙演化之至道。《中庸·天命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处的中庸之“中和”,已经升华到一个宇宙普遍的定律,是老子理想中的最佳美德大道,它“负阴而抱阳”,形成了“冲气以为和”。它中和了阴阳,达到了阴平阳秘最理想的王道境界,所以才使宇宙演化系统或演化单元能以最佳的效率运转实施宇宙大道。宇宙王道就是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坚守中道,这正是中庸之大道或中德。
“中德”是个中性的“没有价值倾向性的概念”[38]。它坚守公正,没有偏性或偏颇,是亚里士多德在“德性”论中高度赞扬的“中道”之德,“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是与过度和不及相对应的“中道”,如处于“牟利”和“吃亏”之间的“公平”[39]。只有守中道演化,持守公平正义,走康庄之道,才是宇宙演化之王道。那种孤立的阴或阳,就会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阴阳交感、合和有序才能演生万物,方是宇宙正道。宇宙万物均是“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死”,这就是中道大德。中道不是折中或平均主义,而是积极努力协调阴阳矛盾,最终能顺利实施公平、公正之中德、之大道。顺中道者昌,逆中道者亡。
(四)“和而不同”之中
和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绝对统一于太极一气,没有丝毫的阴阳差别,是绝对死寂的合一;另一种是阴阳保持自然的差异,但彼此制约与制衡达到了和谐的最佳有序运作状态,就是《论语·子路》所说的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坚持的“中”是和而不同取其“中”。尊重阴阳差异是宇宙自然演化的本性和动力与大道,没有差异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只有阴阳协调达到各个方面和谐共处的状态,才是和而不同的中庸王道。所谓“万众一心”,就是协调阴阳,存异求“同”,达成共识,在“中和”统“一”的方向上开展行动。
此处“和而不同”含义有二:其一,阴阳相互制约达到了和谐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不显示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端性;其二,在和谐状态中阴阳的本性不变,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各自秉持着阴阳自然之偏性,正如原子核的中子是由正、负电荷“中和”而显中性,正负电荷依然保持,不会因为显“中性”而抹杀了自己绝对独立的自然阴阳偏性,所谓“和”是在保留独立个性的自然本性的前提下达到了阴阳相互制约、和谐共济。
三、宇宙反演同构思想
宇宙属性反演同构思想: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都能够演化出纳入统一范畴构成对立反演的二元相对属性。《周易·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明与暗、寒与凉、内与外、上与下、凝聚与发散、显性与隐性、正与负等等。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深刻理解阴阳反演同构思想。
(一)统一范畴与阴阳属性
只有纳入统一范畴,构成可比较的相对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表示,就是说要比较的物质和现象的属性一定要纳入统一的范畴才能比较,如空间范畴、温度范畴、密度范畴、颜色范畴等。离开了统一范畴,阴阳的比较就不成立。如属于颜色范畴的黑与白,就不能与温度范畴的寒与热构成阴阳对比。黑与白只能在颜色范畴内构成阴阳对比;寒与热只能在温度范畴内构成阴阳对比。
(二)阴阳属性界定
阴阳是纳入统一范畴中的彼此构成对待差别的相对属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阴阳的对待形式。对待,就是阴阳的对应演化,有一阴必定有一阳与之对应比较。阴阳对待形式包括异属阴阳、同属阴阳。
1.异属阴阳。是指纳入统一范畴的一对阴阳属性相反,彼此构成对立反演的“异属性”对比关系,如正物质与反物质、正数与负数、寒与热、上与下、内与外等。宇宙任意粒子都有其反粒子与之对应,如电子与反电子、质子与反质子、中子与反中子。由正粒子构成的物质称为正物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称为反物质。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立即湮灭形成光子。所以正物质与反物质构成宇宙最典型的异属阴阳。宇宙大爆炸,正物质与反物质相互湮灭剩下的物质全是正物质,构成了我们现实宇宙的演化。
2.同属阴阳:是指纳入统一范畴的一对阴阳属性相同或相近,彼此构成对待比较的“同属性”阴阳对比关系,如凉与寒、热与温等。如100℃的水与99℃的水,相比于0℃以下的水都是热水属于阳。但100℃的水和99℃的水比较是同属阴阳比较。100℃的水是开水,属于阳中之阳,99℃的水是热水(没开),属于阳中之阴,100℃的水是阳,99℃的水是阴。
四、万物一理同构思想
宇宙万物一理同构思想: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以统一的哲理与数理进行有序演化。
中国古典哲学秉承“万物一理”的宇宙同“理”演化命题。诚如《朱子语类》所言:“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那么,这个“万物一理”的宇宙同律演化命题揭示的“一理”到底是什么?处于什么层次?它必定是符合现代系统论“系统同构性”的系统同构规律。全部中国古典哲学都在尽其所能地破译宇宙演化的这个同一规律,以太极说、道生论和中庸观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均从精湛的哲理和数理双重角度,究其道,穷其理。这个理,就是中国哲学的“大道”。
本书以“系统同构律、哲理同构律和数理同构律”来研究这个大道天理,并将万物演化之理高度浓缩并承载于统一的数学公式中。这正是本书之画龙点睛之作。
五、中国古典哲学三大脉纲
中国古典哲学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为诸子百家之三元,构成了华夏民族三大哲学体系,但却是太极说、道生论、中庸观,构成了解读宇宙演化奥秘最具有优势的三大哲学流派,形成了探索宇宙本体秘密最重要的三大哲学脉纲。
(一)太极说
一本《周易》奠定了太极说在中国古典哲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极说是中国文化的活头源水。它从河图、洛书演变而来。
1.中国古代最神秘的两张图案——河图、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美丽的传说造就中华文明的摇篮,它是中华民族古典哲学思想的孕床,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都可溯源于此。河图、洛书均以“五行”为构图核心,以“黑点为阴、白点为阳”来设计图案,突出了阴阳五行的构图理念,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1)河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载有:“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记·礼运》也记载:“河出马图。”孔颖达疏引《尚书中候·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相传上古伏羲时代,一条像龙一样的骏马“龙马”背负着一张图出现在河南洛阳孟津县的黄河渡口。伏羲在这里降服龙马,依其背负的图纹画出河图八卦,创立了最早的文字符号,结束了混沌蒙昧,开启了华夏文明,伏羲被奉为人文之祖。龙马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龙马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如图1-1所示的河图。
图1-1 河图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分别是1、2、3、4、5、6、7、8、9、10,其中1、3、5、7、9是奇数为阳,2、4、6、8、10是偶数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所以古人觉得它神秘,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它神秘莫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而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来。
[2]万物生成之数。河图十个数共五对,前五个数“一、二、三、四、五”与后五个数“六、七、八、九、十”分别两两配对组合,构成所谓的五个“生成”数对,对应着五行的衍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成皆有其数也。五行,在河图中对应着五个成生的数对,说明五行每一行均是由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组成的“奇偶对”,它一是生成双方构成的“阴阳合”;二是它同时是奇数与偶数相加,得数还是奇数,预示着万物是“阴阳合”并且是“奇数类”演化。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据古代哲学家的解释,河图中上、下、左、右、中五组数目分别与火、水、木、金、土五行有关。以五行为宇宙同构律构建并将宇宙万物同构类附于五行来解释,万物发育都可以从河图上得到启示。由此定义这十个自然数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从而得出五行相生之理,用以解释宇宙万物演化之“道”。
(2)洛书
洛书古称龟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洛书”之“洛”字亦通“络”,有脉络之意,所以洛书就是“脉络”之图。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八卦五行是分门别类的,如何组织成有序运作的整体,就要像经络具有疏通人体经脉的作用一样,络书亦相应具有疏通指导之功用。如图1-2所示的洛书。
图1-2 洛书
相传大禹时代,河南洛阳洛河中浮出一只神龟,背驮“洛书”献给了大禹。大禹依此书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汉孔安国《尚书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像,最早只有八个由三条虚实相间的直线组成的图形,分别代表乾、坤、坎、离、兑、巽、艮和震八卦,这就是伏羲受洛书启发而创造的先天八卦。后来周文王据先天八卦创立了自己的后天八卦,并据此演绎出八八六十四卦。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方位不同。后人又附会上去一套数字,是何时何人所附无从考证,有学者认为是数字游戏。那么河图、洛书中真的隐含着宇宙之理吗?其内容又是什么呢?在此,先谈洛书,即九宫图。把九宫图中的数字排列来进行详解。在九宫图中,数字之和等于十五,就是横、竖、斜三个方向的三个数相加都等于十五:
4+9+2=15;
3+5+7=15;
8+1+6=15;
4+3+8=15;
9+5+1=15;
2+7+6=15;
4+5+6=15;
2+5+8=15。
(3)河图、洛书的哲学贡献
关于河图、洛书潜在着重大的数学秘密,潜藏着重大的宇宙演化数学公式,并对太极说、道生论和中庸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决定性的启示,将在下一节“数理同构律”中作详细推导与证明。在此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河图、洛书以“数”的形式对中国古典哲学概念的形成做出的卓越贡献。因为中国古典哲学每一个概念都兼有哲理与数理双重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哲理对宇宙万物进行最粗放大写意的描述,而数理对宇宙万物进行清晰准确的素描。哲理与数理是异曲同工、相互资助、相互解释的。
[1]阴阳
河图、洛书开创了以奇数与偶数代表阴阳的范例。奇数1、3、5、7、9代表阳,用白点表示;偶数2、4、6、8、10代表阴,用黑点表示。这种“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奇阳偶阴”数字奇偶阴阳定性律,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数字定阴阳的规则。如《灵枢·根结》有:“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
[2]三才
河图构图中央的10与5之和是15,是3×5;而洛书中9个表格每一方向的三个数之和均为15,同样是3×5。这是河图、洛书最大的共性同构规律,突出了三才、五行的主体地位。此处之3,别有用意,代表古人“天、地、人”的三才含义。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认为:“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史记·律书》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它是《周易》提出“一卦三爻”及三才概念、老子提出“三生万物”宇宙演化命题之渊薮。
[3]五行
河图、洛书都把数字5放在构图的中心,反映出发明者以5为核心的构图理念,将5提高到无以复加的至尊地位。《说文》记载:“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中国历史上用“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尤其5居洛书9个数字之中央核心,通上达下,为中枢至重之位,驱动四方,对中国五行学说的产生可能起到很根本的启发作用。
2.伏羲和周文王的历史贡献
(1)伏羲与八卦
根据史料记载,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图和洛书。是由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发明,他在天水卦台山创立了先天八卦。八卦是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代表阳,用“- -”代表阴,参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对这两种符号进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号。
(2)周文王与《周易》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公元前1231年~前1135年),姬姓,名昌,是周朝奠基者。周文王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治理岐山下的周族部落。他对内奉行德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外招贤纳士,对于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这引起了商纣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周文王被囚在羑里,在囚禁期间他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这才有司马迁笔下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被释放后,他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最终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3.提供中国古典哲学三大元概念
《太极图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高度凝聚出中国“哲学元素”,并以此阐释了其雷同的宇宙同构演化观“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太极、阴阳三大哲学元素标志着中国古典哲学三大哲学元概念的正式发明和创立,成为太极说对中国古典哲学最重大的贡献。每一哲学元素均潜在着哲理与数理双重含义,且哲理与数理相互化生与佐证。以这三大哲学元概念为基础再衍生出中国哲学其他概念,如三才、五行等众多哲学概念。可以说,是太极说贡献了无极、太极、阴阳三大哲学元素概念。如图1-3所示。
图1-3 太极八卦图
(1)无极
图1-3太极八卦图的底色是白的,喻义清清白白、一穷二白,似乎什么没有,可用“无”字概括,这就是无极。它是宇宙物质处于一种混然自在、无形无象的状态。
无极代表了物质存在的一种本源状态。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绝对统一的元气,无形无象、混然自在,没有“气聚而成形”产生可见的物体。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以“有物混成”概括它混杂无序的状态,并“强字之曰道”来描述无极“道”态物质的无极端性、混元性、无序性。无极代表一个物体或一个事物概念形成前无形无序的“混然”状态。
(2)太极
图1-3太极八卦图中那个丰满的圆圈就是太极。喻义它是从“气散而无形”的无极“道”态的元气中演化出“气聚而有形”的万物。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宇宙演化系统或演化单元,都是一个演化的统一体,都是一个个1,一个个太极。大到宇宙、星系,小到原子、粒子,乃至夸克等或更微小的物体都是各自演化单元的统一之体,一个个演化单元或范畴,它的属性高度统一于太极范畴之内的统一元性。元性演化有道,这个道就是太极演化之理——宇宙演化同构律。万物演化莫不遵道而为,潜在相同的同构规律。
(3)阴阳
图1-3太极八卦图中大圆内的那两条黑白鱼就是阴阳。喻义宇宙任何太极统一范畴内的属性,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演化出的两个相对属性,用阴阳表示,既表示异属阴阳,如寒与热,亦表示同属阴阳,如寒与凉、温与热。
4.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属性反演命题
古人发现任何物质或现象的任何统一属性内的属性都可“一分为二”地演化出两类相对属性,于是《周易·说卦》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属性反演命题。它与“通天下一气耳”的宇宙物质演化命题构成中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两个宇宙演化命题。
5.正式提出三才学说
虽然在河图、洛书中已经有了三才的影子,如河图、洛书均抽象出3×5,喻示着三才、五行一体两制,是通天一气演化中最突出的两个数学模型。但直到《周易·说卦》才明确提出了三才概念:“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善与恶;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人类以哲学的纯思辨研究“三”的数字意义历史悠久。亚里士多德认为“三分的东西,是圆满地划分的东西,在一里面只有一些(抽象的同一),在二中也只是有另一个(只是对立),但是,三是全体。……三是深刻的形式”[40]。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之基始,“三”是个完满的数,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三元决定的。神圣的单子即一元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源,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二元是自然界对立性与否定性的原则;一元和二元相结合就是三元,三元是一个圆满者,即完满的整体[41]。《史记·律书》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能更清楚地表达事物两两之间的统一、和谐[42] 。
问题是,这些论点在哲理上讲得通,但只有拿出确然的数学论证,才能认识为何《周易》以“一卦三爻”的“三元”结构最终定卦,并可能顺理成章地解读出易的至奥极秘,从而可最终破译出宇宙演化同构律。也许全部人类哲学的“三”元思辨,都应该弄明白到底“三”是如何炼成的。
(二)道生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一本《道德经》充满着非凡的哲学智慧,让老子获得了道教始祖的美誉。
1.提出了“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混元而成,先天地生。既是物,又寄存着演化之理,所以说道理。道之为物,潜藏着宇宙万物演化之天性、记忆、大则、大法、大理,这个理就是宇宙演化同构律。
2.提出“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命题
“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命题,始载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是老子对人类最重大的贡献,应该从整段文字中来理解“三生万物”的内涵。
(1)道
代表无边无际混然存在的无极物质,它是宇宙演化之源,“可以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种“道”态物质,从宇宙本源上讲就是“元气”。它可“凝聚”而成形,演化出宇宙万物,它可散在而无影,构成宇宙潜物质。它可潜在亦可显在。宇宙中任何有形的、无形的、显在的、潜在的物质或能量,均是由“道”这种本源“元气”演化而成的。
(2)一
一,代表“道”这种状态的元气演化出的任何有形或无形、潜在或显在的物质或能量,以及它们演化出的可以纳入统一范畴的物质或能量属性。统“一”的范畴,就是太极图中的那个圆圈。在一个太极范畴中,只能纳入同一类属性,如万物的密度、温度、高度等等。有多少类属性,就会有多少太极圆圈来代表它的范畴界定。这种统一范畴,就是一,就是太极。所以此处的“一”可以代表“太极”。“一”与“太极”可互换使用。
(3)二
太极一气,由于量变、质变,形成了在统一范畴中可对待比较的“二”元阴阳分类属性:大与小、多与少、内与外、显与潜、正与负、奇数与偶数、活泼与惰性、重与轻、寒与热、日与月、天与地、男与女等等。可用阴阳概念来表示。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对宇宙任何统一范畴中的属性进行“一分为二”的本质本源分类。此处的“二”,就是同范畴属性对立演化出的阳、阴两类 。
(4)三
“三”是什么?
“三”即“一分为三”的三元结构: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在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下,以“阴阳和”的反演基为中心向着阴阳两个极端方向而演化,最终使演化系统演化出包括反演基“中类”在内的三元分类:中类(反演基类或阴阳和类)、阳类(阳和类)、阴类(阴和类)。而且这种“一分为三”的三元分类结构,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具有广普意义,这正是对老子提出的“三生万物”的解释,也是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万物结构同构律的真因。此处的冲气,就是界于阴阳之间的中间或中庸的中类。太极一气以三生万物的“一分为三”规律演化出了三元之气:阴气、冲气、阳气。三生万物与万物三元分类形成的三元结构同构律,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叙述。正是太极说的“一卦三爻”与道生论的“三生万物”宇宙演化命题,促使中国文化产生了如此多的“三元”分类现象,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即君、父、师)、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现代化学中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过渡元素”,酸碱度分类中的“酸性、中性、碱性”;现代社会学中的“左派、右派、中间派”,选举中的“支持、反对、弃权”等等。至于此处的三是如何来的,其精确的数学推理是什么,将在“数理同构律”一节中详细阐述。
(5)冲气
指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调冲、融合而产生的“中和” 之气。明代唐顺之《河图洛书》载有:“冲气也者,所谓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 冲气,是处于演化系“中心或中轴”的存在状态,它阴阳的相对独立性不改,只是阴阳势均力敌、相互牵制而显中性,是产生中国中庸思想的哲学依据。
3.提出“一分为三”的万物结构同构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老子通过反复的思考,才提出的“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命题,是老子对世界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万物结构有律,莫不是以一个“致中和”的冲气为核心,向两个相反的阴阳方向而演化。宇宙万物,统一范畴内的属性在本源上只对立反演出阴阳二性,符合“一分为二”的马克思对立矛盾规律,但演化单元在二元阴阳推动作用下形成的演化系统却以“一分为三”形成三元结构:阴气类、冲气类、阳气类。“一分为三”的三元分类,是宇宙万物统一的结构规律。也许正是万物如此广泛的“三元分类结构同构律”现象,促使老子提出了“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命题。
(三)中庸观
中庸是儒家学说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灵魂[43]。中庸一词由孔子首创,首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庸思想,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44]。下面只从哲学层面选取“致中和”及“和而不同”两个方面对中庸观进行选择性研究。
1.中庸的定义
《中庸》原文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也就是“和”。“中”的状态强调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而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始终处于情绪的中间,不产生能引起人体疾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坚守“中”道,这是天下万事万物最理想的存在状态。“和”的状态,就是在发生喜怒哀乐时,及时控制情绪,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变化,并积极调和,使情绪恢复到“中和”状态。中和思想具有重大的宇宙学及社会学意义,它是宇宙天地万物之根基,它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
2.致中和思想
中国在先秦时期就有普遍的尚“中”思想。尚“中”思想是对正确合理的崇尚与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中,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中”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内的道德观,最早出现于商代遗文《尚书·盘庚》中的“各设中于乃心”。孔子继承了前代的尚“中” 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庸”的方法论原则。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对“中庸”一词孔子并没做进一步阐释,所以后世学者异见颇多。何晏注《论语》“中庸之为德也”章云:“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郑玄注《礼记·中庸》则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至为用也。”但认为“中庸”的实质和“中和”却是一致的,它们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庸”字本身除了“用”、“常”等义外,也有和的意思。
“致中和”有非常重大的宇宙学及社会学意义。
(1)“致中和”是宇宙万物演化的中心或中轴。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均围绕一个阴阳“致中和”的中心或中轴而演化,如原子中的“中子”、太阳系中的“太阳”、社会学中的集权制“中央”等等。只有一个“中和”的中心,才能有效调动系统内各方面的力量,并协调达到各方面的互利共赢、相互制约与发展,使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顺利运转下去。
(2)“致中和”是大道美德。因为一个“中和”的核心,它积极主动调节阴阳,坚守公正、公平,它代表宇宙的良心、社会的公德、为人的原则,所以中和思想是宇宙万物演化的至道美德。
(3)“致中和”是促进万物交感生化最理想的状态。它“阴平阳秘”,使阴阳交感而合和,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潜力,不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地达到万物有序交流、结合、反应与适度生化,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3.和而不同思想
“和而不同”是中庸思想难能可贵的观点。前文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述,只是强调如下几点。
(1)和而不同思想的来源。孔子早期思想中已经出现过“和”、“同”的两种观念,“和而不同”思想是对西周哲学大家伯阳父在《国语·郑语》中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高度凝练与升华。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本意是,有差异的阴阳交感达到“和”的状态就会运化细无声,演化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而绝对统一、死寂刻板地强调唯一的“同”,整个世界就会万物一面、无差异、无生机、无创新。所以孔子主张“和而不同”。
(2)中和思想是开明的思想。传统认为中庸思想就是中间路线或老好人路线,是中间派,其实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或中和思想的本真意义,在于积极进取的宇宙观、人生观,努力协调阴阳,力争达到公平、公正。在社会上,就是要强调公德,坚守公道,坚守公平、正义。
(3)和而不同是宇宙大道。求中求和以达到一个共识的理想状态,其前提是要尊重自然宇宙演化的阴阳天然中的差异,达到求同存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道大德。不能为了达到绝对的一致而忽视了宇宙万物本性的天然区别。在“致中和”的同时,能保留“和而不同”,承认差异的合理存在,这需要一个把握问题的“度”,在这个“度”中,既达到求和的目的,又尊重与适度保留各方的“不同”。
本节总结
中国古典哲学形成了“太极说、道生论、中庸观”三大哲学脉纲,尤其太极说,以其统一的“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对宇宙万物系统的演化进行了卓越的哲理同构律解释。
1.无极。指代宇宙万物任何系统,均演化于“有物混成”的“道”态无序的“无系统”。无极,是有极、太极得以演化的本源状态。
2.太极。无极而太极。混然无序的无极,产生了可以纳入统一范畴的事物属性,就是太极。太极,是一个事物演化的始端,亦是一个范畴界定。
3.阴阳。是指宇宙万物任何统一范畴里的事物产生的可以形成对待比较的两个本源分类属性。只有纳入统一的整体、同一个范畴里的事物,才可以同时形成对待的阴阳属性。先有“统一”的太极,然后才能形成可以对待的“阴阳”属性。
4.“一分为三”的三元结构。太极图揭示了这样的事物演化质变规律——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总是以“阴阳中和”为反演基向着阴阳两个对待方向而演化,最终使演化系统演化出包括反演基“中类”在内的三元分类结构:阴类、中类、阳类。太极阴阳一个变化周期中的质变含义产生的象类“一分为三”的广泛存在,是太极“一卦三爻”、三才、三生万物、事不过三、事成于三等众多三元分类现象的渊薮。
5. 宇宙演化哲理同构律。宇宙万物以“通天一气”的元气为物质演化最终的本源物质(无极或道);任何相对独立的宇宙演化单元或系统(太极或一),均围绕一个演化中心或中轴(冲气或中和)为演化基,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向着两个具有对待意义的属性方向而演化(阴阳或一分为二),最终使太极阴阳推动着太极端“元”属性发生变化,形成了包括演化基在内的三个质变分类“阴类、中类、阳类”。“一分为三”的三元分类具有广普性,这正是老子提出“三生万物”的哲学依据。宇宙演化哲理同构律的演化顺序是:无极→太极→阴阳→三元→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