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无边界,只有不断颠覆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前人经过不断探索获得的认知便沉淀为后人的知识记忆,而后人在获得知识记忆的同时又不断领悟出新的东西,发明出新的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任何一个时代,人类的认知都处于当时条件下的最高峰。在如今这个时代,一个初中生所掌握的科学常识都要远远多于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而在一百年后的人们眼中,现代的我们恐怕也是非常无知的。
我们不必为此感到羞愧,事实上,即使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也无法摆脱自身局限性的束缚。
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开启人类科学时代的最著名、最具有标志性的人物,然而,牛顿也是神学的信奉者。如今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牛顿晚年投向了宗教的怀抱,痴迷于神学,其实这并不准确。受时代与家庭的影响,牛顿从小就信奉基督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忠实信徒。
到了晚年,牛顿对宗教的痴迷与狂热越发变本加厉。据史料记载,从1687年到其逝世的1727年的40年中,牛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炼金术”和注释《圣经》。终其一生,牛顿不仅留下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光学,还留下了上百万字的神学笔记和炼金术笔记。
爱因斯坦也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与牛顿一样,也存在认识局限。如:爱因斯坦不接受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宣扬的以“不确定性”和“概率”为基础的新量子理论,认为他们走上了一条“邪路”。经典哲学思想与因果法则是爱因斯坦的绝对信仰,因此,在他看来,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应该具有确定性、实在性和局域性,而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违背了确定性。为此,爱因斯坦还留下了一句在今天被广为引用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试图解释所有的相互作用,希望把宏观相对论与微观量子力学统一起来,哪怕新的理论会否定自己的相对论,也在所不惜。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他1955年逝世。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讲的就是人类的认知局限性。“道”是基于人类的认知水平永远也无法触及的。人类在某个阶段认知的东西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论——“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这个“理”也会随之加强和深化,但还是不能达到那个无止境的“道”。
认识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才是超越自我、重新建立认知的开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总是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自以为找到了真理,后来才猛然发现,这些所谓的真理也会变,甚至会被彻底颠覆。这种大改变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次。比如,哥白尼让我们领悟到,在宇宙中,我们生活的地球不但不是中心,而且渺如微尘。达尔文让我们发现,人类是由其他生物进化而来的,与其他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弗洛伊德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连自己的意识都不能完全主宰,每天在做很多无意识的行为。
面对每一次大改变,人类都勇敢地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使自己的认知边界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能力也因此得到了质的飞升。环顾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无论量子计算机的发明,还是壮观的基建工程,抑或锲而不舍的宇宙探索,都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数字文明正在快速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科技的发展已不再是基本的线性式发展,而是一种进化、跳跃式发展,呈现出一种指数级增长的形态。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认知革命,它将不断颠覆我们的认知,彻底打破我们以往所固有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谈道:“在动荡的时代里,最大的危险不是变化不定,而是继续按照昨天的逻辑采取行动。”[1]身处新的时代,我们更应主动地、积极地突破思维的惯性、局限性,而不要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简单套用过去的思路、经验、逻辑,要拥抱数字时代,重构思维体系,实现认知升级,在迭代中不断自我更新。
[1] 德鲁克.动荡时代的管理[M].姜文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