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赵州桥——开创桥梁建造新局面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因为整座桥全部由石头构成,因此赵县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这座桥建造于隋代大业年间,主持其设计和建造的是隋朝著名的匠师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赵州桥建造至今已有1400多年,经历过多次水灾、战乱和地震,仍然保存完好,这在世界桥梁史上都是一个奇迹。1963年,赵县爆发特大洪水,大水淹到了桥拱的龙嘴处,后来据当地的老人回忆说,站在桥上可以感觉到桥身在大幅晃动,而赵州桥最终也没有坍塌。
建桥首先要做的是选择桥址,好的桥址可以让桥基稳固牢靠,不易垮塌。李春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丰富经验的,他选择的桥址所在的河岸比较平直,这里的地面表层是粗砂,下面是细石、粗石、细砂和黏土层,这样的地层结构恰好可以满足承载要求,并且使桥基不易下沉。
桥基的设计也是惊人的。当年建筑专家梁思成曾对赵州桥进行考察,在河床下80厘米左右的位置,便发现了承载桥身的石壁,当时他还以为这只是防止水流冲刷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认为除非大规模发掘,否则是发现不了桥基的。但是后来经过中国科学院的调查,那浅浅的石壁便是桥基,它承担了整座桥的重量。桥基只是高1.56米的五层石条,下面便是自然砂石。这在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赵州桥的桥拱设计也非常独特。当时的桥多选用半圆形拱,但赵州桥属于大跨度的桥梁,如果使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形成很高的坡度,这样车马行人将很难过桥,而且也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春大胆地采用了圆弧拱,也就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样一来,石拱的高度就可以大大降低。并且用这种方式的话,还可以节省用料、方便施工。只不过这种方式,使得桥基要承担更大的载荷,这也足以说明那种浅层桥基的设置多么令人惊叹。
赵州桥的建筑结构是十分特殊的,它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全长64.4米,跨径37.02米,拱高度7.23米,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两个跨度不等的小拱,即敞肩拱。在当时,这种造型是一种很大的创新,不但需要大胆的创意,还需要对建造桥梁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科学考量。在这一点上,李春做得很好,令世人惊叹,甚至有人评价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在拱肩方面,赵州桥首开先河。在此之前,桥梁建筑均采用实肩拱,而赵州桥则开创性地采用了敞肩拱。敞肩拱就是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变实心为空心。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有很多实肩拱所不具备的优点。
由于敞肩拱是空心的,可以增加河水的流量,在洪水季节,可以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古代洨河每逢汛期,水势都特别大,这非常考验桥的泄洪能力,而赵州桥的四个小拱则在相当程度上减小了桥的压力。相比于实肩拱,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的自身重量,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载荷,使得桥更加稳固。同时,这四个小拱还可以使桥梁处在有利的载荷状态,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从外观上来看,敞肩拱也增加了桥的观赏性,使得桥身的造型更加优美,将实用性和观赏性合二为一。
在赵州桥的修建方式上,李春采用的方法也非常新颖。当时李春选取的材料是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这样既方便修建,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石拱的砌置方法也很独特,均采用了顺着桥的方向,依次砌置的方法,就是整个大桥修剪成28道各自独立的拱,然后沿宽度方向把28道拱并列组合,横向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赵州桥;每道拱的厚度都是1.03米,每道拱单独砌成,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既便于移动,又利于桥的维修。如果某道拱的石块出了问题,只要更换上新的石块就可以了,对局部进行操作即可,不必调整整个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