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惺惺不昧 诸贼无踪
原文
耳目见闻为外贼[1],情欲意识为内贼[2]。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3],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注释
[1]外:指来自外部或体外的侵害、侵蚀。佛家称“六根”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以眼等为媒介劫夺一切善法,所以佛家才用“贼”这个字代表“六尘”。
[2]内贼:指出自内在的或内心的侵扰、侵蚀。
[3]惺惺不昧:惺惺,清醒、机警;不昧,不晦暗、不昏愦或不糊涂。
释义
耳闻目睹的诱人之物均属于外部侵害,情欲杂念等自身的私欲都属于内在侵蚀。只要能保持心净且头脑清醒,存浩然正气做人,遵循原则做事,无论“外贼”还是“内贼”都会变成修身养性的助手、磨炼意志的砥石。
浅析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人如果生妄念贪欲,都是由“六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作怪,因为“六根”与外界接触,便会有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见欲,由此便可以区分出“内贼”与“外贼”。欲望人皆有之,只有做到自我约束和克制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生存条件与外界环境的影响使人们对现实产生了善与恶、美与丑、优与劣、情与礼、高与低、贵与贱、富与贫等的认识,而认识的差异在于自身能否分清是非、辩明事理。正确对待它们,既要遵守规矩,克己慎行,又要不断反省自我,抵御物欲,其自心清净尤为重要,只有“惺惺不昧”才能做到淡泊明志。“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祸”起因于不知足,人如果能够懂得知足,无论“外贼”还是“内贼”,都会变成修身养性的助手、磨炼意志的砥石。
<内心清净,惺惺不昧 >:春秋时期人乐喜,子姓,乐氏,字子罕。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堵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人只有以“不贪”为修身进德至宝,才能驱除“外贼”和“内贼”的侵扰和销蚀,保持内心清净、惺惺不昧,恪守淡泊寡欲;也可以将“诸贼”变成自身提高修养、磨砺意志的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