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念虑澄澈[1]观心证道
原文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2];淡中意趣冲夷[3],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4],无如此三者。
注释
[1]澄澈:指清澈见底,清亮明洁。东晋·王献之《镜湖帖》:“镜湖清澈,清流泻注。”
[2]真机:指玄妙之理,秘要,亦指真正的动机、目的。
[3]冲夷:冲,谦虚、平和、淡泊;夷,平易、和顺、和乐。即指淡泊平易。
[4]证道:道,极致的宇宙世界观、宇宙世界规律、规则。即指悟道。
释义
当人处在宁静之时,思虑就会清明澄澈,此时最容易看清人性的真实本体;当人处在悠闲之际,气概就会舒缓从容,此时最容易发觉内心的真正动机;当人处在淡泊之中时,性情就会淡泊平易,此时最容易悟出人生的真情意趣。通过省察内心世界来体悟人生的真谛,恐怕再没有比这三种方法更为有效的了。
浅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如果能够保持自身的心神清虚和宁静的笃定状态,当自然界中的事物同时发生的时候,便可以这种心态去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正是“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同理,如果能保持“静”“闲”“淡”的心态,就容易看清人性的真实本体、发觉内心的真正动机、体会人生的真情意趣,不仅能审慎观察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中得到诸多感悟,而且能获得磨炼,提高自身的修养。宁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保持宁静便可以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闲适能使人精神愉悦,使心灵超越世俗;淡泊能使内心恬静如水,有助于明辨是非、恪守本分,有助于提高修养和学习知识,还有助于身心健康。保持宁静、闲适和淡泊,其内心犹如一尘不染的明镜,既能反映出人的本然之性,又能彻悟“真体、真机和真味”,是“观心证道”的有效方法。
<超脱生死,乐观洒脱 >:林类者,魏人也,年且百岁。底春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陇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
这正是平凡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最容易悟出人生的真情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