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G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5G具有的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特性,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平台。依托技术领先、产业先发和市场庞大等优势,5G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5G全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
如今,社会上对5G价值和意义说得好多,似乎把5G吹上了天,好像5G无所不能。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会一帆风顺,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和不确定的今天,5G在一片赞扬声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挑战一:5G发展投资巨大
5G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通过赋能,可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如今,5G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5G要真正获得更好的发展,投资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建设投资巨大。5G网络建设主要包括5G核心网建设、承载网建设和基站建设等内容。5G的频率高于4G,传输速率更高但覆盖半径更小,因此基站建设密度比4G更高,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
在5G网络的建设中,存在“三个三倍”现象:5G基站的密度接近4G基站的3倍,5G基站能耗接近4G基站的3倍,5G建设成本接近4G的3倍。5G基站及相关网络、管线设备还面临选址难、进场难,以及道路、楼宇、杆塔和电力等配套设施重新改造等问题。
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4G基站达到544万个,2020年,我国4G基站达到575万个,5G网络要建设成4G网络的覆盖水平,大约至少要建设1 000万个5G基站,按照每个基站建设成本30万元计算,网络建设至少需要3万亿元。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从我国三大运营商5G网络建设投资来看,2020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5G网络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 757亿元,较2019年的412亿元增长3.26倍。
可以看出,5G网络建设投资规模巨大。这么大的投资单凭运营商自己解决恐怕不大可能,这就需要在投资模式上进行探索,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5G网络建设;同时,也需要国家在投融资政策、基站选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是5G运营成本高。5G网络运营成本主要包括维护成本、功耗支出等。5G网络建设起来,从运营成本来看,十分高昂。
从维护成本来看,5G基站覆盖半径小,密集部署基站,将大量增加网络建设维护成本。加上既有的2G/3G/4G网络,维护成本会非常高。
从5G功耗来看,支出十分庞大。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处理单元)功耗增加以及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应用是5G功耗增加的主要原因,5G功耗一般是4G的3倍。5G基站能耗高,加上5G基站密集部署,造成巨大的用电成本。随着5G基站的大规模使用,电信运营商用电成本将直线上升。有电信专家预测,5G要达到4G的覆盖水平,电费支出将超过2 000亿元。
近年来,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面临较大压力,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下滑,面临高昂的5G运营成本,运营商将背负沉重的运营压力,面临着怎样把投入尽快地收回来的难题。
为加快5G发展,降低运营商高昂的5G运营成本。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5G的政策。目前,山西、山东、江苏、广东、河北、福建、海南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仍需要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努力把5G基站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降下来。
挑战二:5G关键技术突破面临严峻挑战
自2018年4月“中兴事件”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力度,如2019年5月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极限施压,对华为及其114个海外关联实体两类情况纳入美国商务部(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的出口管控;受美国禁令的影响,台积电宣布2019年9月15日起断供华为芯片,不再为华为提供芯片代工服务;2020年5月,美国对华为的禁令进行了升级,华为面临着更加严苛的制裁,不被允许找代工厂商进行芯片代工,台积电、中芯国际都被限制,无法为华为代工,华为自研处理器麒麟处理器被迫停产,麒麟9000处理器成为绝唱。除此之外,向联发科和高通购买芯片这条道路也被堵死,联发科如今也已经不能够再为华为供应芯片了……美国的极限施压主要针对的是华为海思半导体和芯片,2020年9月14日之后,华为将面临高端麒麟芯片无法制造的难题,客观上来讲,华为将面临一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就在我完成书稿之时,2020年12月18日,美国又举起制裁大棒,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持续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这再次说明解决“卡脖子”难题迫在眉睫。
对于5G发展,谁掌握了产业链高端,谁就能在5G时代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全球5G产业链来看,我国在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光刻机等上游“卡脖子”严重,依赖进口,芯片自给率较低。2020年我国芯片进口额达到3 500亿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额,2020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40%左右。
目前,市场上的5G芯片以7 nm工艺为主,而国外已开始推出下一代更高工艺水平的芯片,我国在芯片的IC制造、装备等环节与欧美芯片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面临美国对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极限施压,5G供应链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美国的疯狂打压更加激发了我国必须补上5G产业链供应链上游短板,加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元器件等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的决心,为此,2020年8月,国家出台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运用举国体制,实现软件重点关键技术的突破,打破软件关键核心技术国外垄断的壁垒,力争芯片国产自给率2025年达到70%。
芯片的研发是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了,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更不能因为投入巨大就退缩。芯片实现自主研发需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投入,形成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领先企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实行集中攻关。我们相信,我国在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一定能摆脱国外的垄断。
挑战三:缺乏杀手级的应用,5G发展仍处于导入期
自从2019年6月工信部发放5G牌照以来,5G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行业热”成为5G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种5G论坛、5G展览会、5G视频会议、5G生态合作大会、各类关于5G的新闻报道、各类5G发展研究报告、5G白皮书等纷至沓来,国家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5G应用示范不断涌现,5G套餐用户超过3亿……5G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5G要真正发挥“新引擎”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应用,没有应用的发展和普及,5G产业将失去持续增长的动力。在我国,5G发展已有1年多时间了,在一片热闹繁荣的背后,我们也清醒地看到,5G应用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杀手级应用。
面向5G2C(5G to Consumer,又写成5GtoC,是指面向公众消费者提供的5G服务)市场,我国5G发展迅猛,5G牌照发放一年多来,2020年,我国5G套餐用户达到3.22亿,从用户购买驱动因素来看,最主要的是5G上网速度快以及高价值流量,应用还不是驱动5G用户发展的主要原因,这是当前我国5G2C发展的隐忧。反观,全球最早商用5G的韩国,5G用户渗透率在全球处于领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用驱动。目前韩国约40%的5G用户使用AR/VR服务,韩国5G+AR/VR发展比较成熟。
2G时代,刷出了微博;3G时代,跑出了微信;4G时代,带火了抖音。现在行业将5G2C的爆品押在AR/VR上。我们分析认为,AR/VR难以成为5G杀手级应用,一项调查显示,38%的受访者将“用户体验”列为当今AR/VR普及面临的最大障碍,37%认为内容缺乏是AR/VR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32%受访者认为成本是VR大范围普及的最大瓶颈。可以看出,内容缺乏、客户体验不好(主要是指戴着AR/VR眼睛不方便)是制约AR/VR普及的主要原因。此外,要成为爆品一定得是像微信、抖音这样的大众化产品,而AR/VR是小众市场,这决定了其难以成为5G2C的爆品。
我们知道在3G/4G时代,移动互联网重在2C领域,我国互联网公司有着非常好的创新,打造出了滴滴出行、支付宝、微信、抖音等重量级的应用。如今,面向5G2C市场,市场上仍未出现杀手级5G应用产品,而且内容和应用创新仍相对滞后,内容开发生态尚未形成,这决定了5G2C市场仍需深耕。
5G2B(5G to Business,又写成5GtoB,是指面向企业提供的5G服务)是5G最大的市场。如今,5G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制造、医疗、教育、交通、物流、能源、金融等行业,各种行业应用标杆案例层出不穷,但总的来说,5G垂直行业应用大多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而要取得大规模应用和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主要原因是:一是5G网络覆盖不够,让一些企业还无法享受到5G网络;二是5G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虽然R16标准已经冻结,5G标准尚未完全落地,5G R16仍需要1~2年才能商用,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尚未达到规模商用部署要求;三是各个垂直行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对5G缺乏了解,个性化的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难以大规模复制推广,以及5G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也制约了5G行业应用的规模发展;四是5G行业应用存在行业壁垒、产品壁垒和融合壁垒,5G技术与垂直行业无缝连接也面临挑战,5G真正实现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也并非易事;五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客户,尤其是中小企业,4G、Wi-Fi及光纤基本能满足它们的信息化需求,对5G需求并不迫切。虽然疫情防控促使5G在工业制造、医疗、教育等垂直行业加速落地,但上述五大原因客观决定了5G在垂直行业的拓展可能需要更长的培育期,5G垂直行业应用发展和普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面向垂直行业市场,由于各垂直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行业与行业之间的需求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5G行业应用呈现“碎片化”特征,可复制性弱,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应用很难复制到全部市场,很难爆发出类似于个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杀手级应用,而需要逐个行业突破,聚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
挑战四:5G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5G作为新基建的领头羊,对稳投资、带动产业链发展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5G要发展好,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当前我国5G产业蓬勃发展,但商业模式不清晰,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
(1)5G基于连接、流量、网络切片等带来的增量收入,不足以弥补电信运营商高额的建网成本和巨大的电费支出,所以,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进入5G时代,不能走依靠连接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2)投资模式不清晰。某些垂直行业领域对于5G网络投资建设认知不够全面,对到底是由运营商来投资还是由垂直行业客户来投资认识不清楚,垂直行业客户认为网络应该是运营商业务范畴,与自身关系不大,一定程度上造成电信运营商与垂直行业商业需求对接不够,在面向垂直行业客户网络建设投资模式上需要进一步探索。
(3)参与各方如何实现共赢前路漫长。5G应用领域广泛,5G每一个不同领域的建设都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的参与方众多,投资规模巨大。参与各方如果不能在合作中获得利益,将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目前仍处于5G网络建设快和应用发展慢的阶段,5G投资回报、各方利益充分保障尚需一个过程。
(4)5G面临融合应用创新的挑战。5G要发挥价值,5G与社会各个行业融合是重要条件。由于各个行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生产设备多、产业链长、流程复杂、价值创造环节多、专业技术要求高、标准和协议不够统一、行业需求复杂、业务场景分散且碎片化,而且各个行业千差万别,这给5G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带来了困难,产业链整合难度加大;跨界合作缺乏运营经验,运营商、设备商、5G垂直行业企业间的行业壁垒仍然较高,企业间融合融通、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5)盈利模式不清晰。5G2C盈利模式相对比较清晰,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当前,5G盈利主要来源于连接收费,盈利模式仍比较单一,更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短期来看,这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是长期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5G发展和建设将无法形成商业闭环,不利于5G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由于5G2B市场比较复杂,参与方众多、需求碎片化、场景多样化、融合复杂化、客户主体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等,给盈利模式设计带来了困难,如收费方多且比较复杂。以自动驾驶为例,两个相邻城市内5G基站可能由两家运营商负责建设,路侧单元和传感器可能由各自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建设。如此一来,当一辆轿车跨市自动驾驶时,产生的费用可能需要在上述四个单位之间进行分配—采用何种方式、如何进行收入分成就成了一大难题。在5G一些应用领域,付费方不清晰,如在智慧城市领域,5G应用很多具有公益性,直接收费比较困难。此外,面向垂直行业的不同服务、不同场景,对于网络的带宽、时延、速率、连接、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的要求、网络资源消耗以及对于运营商运维体系的复杂程度要求不同,给实时计费带来挑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靠商业模式创新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