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无声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告诫人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一位母亲诉苦说,她儿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居班内第一、第二名,后来丈夫因工作关系,常同下属在家里抽烟、喝酒、打麻将。儿子耳濡目染,九岁时学会抽烟、喝酒,十岁时大人打麻将,三缺一时他能补上。儿子到初一时,学习成绩居班内倒数一、二名。
她为了孩子的学习苦口婆心、打比方、讲道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她不明白,她和丈夫从来没教过儿子抽烟、喝酒、打麻将,可孩子学得却那么快。
这位母亲的诉说,道出了许多家长的疑惑。其实她没有弄清楚,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也是教育,而且是比讲道理更深刻、更有效的教育,“此处无声胜有声”。
或许您感到莫名其妙,“教育不就是讲道理么”“怎么父母的言行也是更有效的教育”,这是由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特征决定的。
模仿是孩子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诸多行为、本领是通过模仿学会的。父母抽烟、喝酒、打麻将,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就去模仿学习。父母的言谈举止,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着更直观、更生动的教育。
小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认识能力的制约,他们对父母的说教,很难理解其中的道理,更难以转化为行动。这就是苦口婆心、打比方、讲道理不起多大作用的原因。而父母的言谈举止,却是孩子最直观、最形象的模仿学习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告诫人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二百年前在美国的康乃狄克州,有一位名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他既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道德家。他的子孙已经传了八代。在这八代中,有十三人当了大学校长,一百多人任大学教授,十四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六十多人当了医生,一百多人当教师,七十五人是军人,八十多人是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二十多人任上下两院议员,十八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主编。
同样是在二百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七八代了。据调查,这七八代子孙中,有三百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因生活无着落死于路旁,七人因杀人被判死刑,六十三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者或成为残废者达四百多人,五十人曾在监狱劳改时学会一些手艺,出狱后才能勉强糊口。
神学家、哲学家、道德家嘉纳塞·爱德华和酒鬼、赌徒马克斯·朱克,为什么他们各自的七八代后人,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就是一代一代孩子模仿的结果,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造就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正如古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回事,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又是另一回事。他要求孩子专心学习,自己却是无所顾忌地在家喝酒、打牌、看电视。他们没有领悟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更深刻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父母:“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中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望都县北关村张俊荣姐弟三人,姐姐河北农大毕业后,大弟弟张庆山考入河北大学,小弟弟张俊山三年后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人们羡慕不已,也有人很纳闷:姐弟三人在当时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为何都成为优胜者?他们父母的行动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张俊荣的父亲是工程技术人员,好学上进,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刻苦钻研,工作之余争分夺秒抓紧学习,几十年如一日。母亲是小学教师,繁忙教学之余有空就看书、写文章。孩子们谈起自己的成长时说:“没有父母的影响,我们不会有今天。”张俊荣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影响着孩子们,这种无声的教育更胜于有声的教育。
“此处无声胜有声”,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有效引导孩子学习,应深刻领悟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