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三章 跨境直接投资理论和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现状
第一节 跨境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能源寻求型、市场驱动型、要素驱动型及壁垒规避型等。从微观方面来看,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走出去”的动因主要分为市场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具体可以表现为寻求新的业务机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业务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效率等。从宏观方面来看,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有利于提升整体国民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出口以及通过工程承包项目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等。
自2005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增长速度均呈现大幅提升,存量排名也同时跻身全球前列。十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经历了总量的大幅攀升,其内在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域分布、行业分布、投资方式、投资主体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我国跨境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但是年均增长率出现放缓,与经济“新常态”一致,同样出现“中速换挡”期;在结构方面,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海外投资第一大行业,对外投资向“轻型化”投资方向发展,显示了“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目标成果;从投资的参与主体来看,国有企业占比持续下降,而股份制企业占比迅速上升,体现了对外直接投资参与主体的“市场化”趋势;在区域来源方面,最近几年来,西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明显加大,与早期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更加分散,“全局对外开放”战略目标有所体现;从目的地来看,亚洲地区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大板块,欧洲和北美地区投资上升较快,为“一带一路”经济构想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持;在海外直接投资结算货币方面,人民币占比增长迅速。虽然美元仍是目前主要的贸易和投资结算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CIPS的投入使用将使人民币在未来对外投资结算中占据一席之地(栗亮,2015)。此外,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贸易结算之间存在交互效应,投资渠道的人民币使用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在出口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
表3.1 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根据商务部2016年底的消息发布,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根据商务部统计结果,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继续攀升。2016年全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约占全年总投资额的8.53%。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家,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
第二,对外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受到关注。2016年全年,对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310.6亿美元、203.6亿美元和49.5亿美元。其中对制造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12.1%上升为18.3%;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4.9%上升为12.0%,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不断向“轻型化”演进。
第三,并购投资继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势力”,以国外并购方式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领域成为热点。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742起,实际交易金额1072亿美元,涉及73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其中对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实施并购项目197起和109起,占境外并购总数的26.6%和14.7%。
第四,地方企业占据对外直接投资主导地位,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表现活跃。2016年全年,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487.2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66.7%增至87.4%。其中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外直接投资604.6亿美元,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5.5%。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251.3亿美元、131.6亿美元和109.4亿美元,位列各省区市对外投资的第一、第五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