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投资风险控制和政治风险保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发展中国家跨境直接投资理论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跨国流动规模呈现显著增长,跨国投资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境流动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以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似乎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相继开始探索发展中国家资本大规模流出的奥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技术地域化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等(王海军,2014)。

1.技术地域化理论

该理论是英国学者拉奥于1983年出版的《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可以通过对成熟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应用和改进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种特定优势进一步来自:(1)技术或产品的地域化改造,从而使其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当地市场的需要;(2)小规模的生产和标准化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产品的最佳经济效益;(3)产品与国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相适应;(4)由文化传统、语言、宗教和地理等因素导致的特定优势。以上优势可以带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2.小规模技术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于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威尔斯认为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将竞争优势绝对化,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且主要来自于与投资国市场特征密切相关的生产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其竞争的相对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小规模的市场往往需要小规模的技术,可以满足低收入国家市场需求有限的特征,而大规模生产是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2)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方面具有优势;(3)产品价格的低廉和毗邻市场优势使发展中国家企业更能适用海外市场竞争。

3.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该理论是邓宁在总结生产折中理论缺陷的同时提出来的,他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联系起来,动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过程。邓宁通过对67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67—1978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和经济发展阶段研究发现,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阶段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与经济发展水平就高度相关。具体而言,他将经济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人均GNP低于或等于400美元),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仅有少量的外资流入;(2)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2000美元),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增加,但是本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很少;(3)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实力增强,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但是仍属于净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国;第四阶段(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这一阶段意味着一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行列,该国拥有强大的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优势,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