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提到一项研究的理论意义,通常被认为是这一研究的结论对现有思想和理论具有哪些具体的影响作用,即在学理层面增加了哪些内容、取得了哪些突破,有何新的见解。经济制裁是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际行为体实施对外战略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政策性工具,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制裁手段被认为是治国方略中的经济策略,其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学界对经济制裁的研究最初从概念的界定、功能的描述、案例的分析逐步发展到对理论的提炼和对其自身工具性价值的判断。
从实证分析到方法解析,从工具解释到价值判断,在继承既有理论的基础上,以人道主义视角反思经济制裁的实践,聚焦于经济制裁涉及“有效”与“人道”二者间的权衡这一命题,通过系统研究和论证,进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经济制裁理论。因此,本书将围绕以上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其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这一研究有助于推进制裁理论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经济制裁作为一种策略或政策工具,必然具有其工具理性的特性,以往的经济制裁理论也常常集中于工具理性层面上的分析和论证。例如,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经济制裁的有效性,怎样实现经济制裁效用的最大化,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一工具来更好地服务于一国或多国的功利性需求。
不可否认,当经济制裁理论过多侧重于工具理性层面的分析时,有关价值理性层面的判断或伦理道德层面的研究势必会有所减弱。这就使得在理论指导制裁实践时常常会因过多强调功利性目的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情况出现。实践的进步性源于对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因此,笔者对经济制裁有效性与人道主义权衡的反思,旨在推动和促进经济制裁理论的研究从工具理性层面向价值理性层面的回归,进而降低其工具性的锋芒。
第二,这一研究有助于厘清人道主义措施对经济制裁效用的实际影响作用。当经济制裁越来越难以回避人道主义议题时,这就要求在理论上应该更好地解释和论证人道主义措施究竟对经济制裁的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促进的作用有哪些,阻碍的作用有哪些,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所采取的制裁政策从效果上看,是否一定没有“全面制裁”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从目前经济制裁的研究文献中很难找到清晰的答案,所以,围绕经济制裁有效与人道的权衡研究将有助于厘清这一颇为模糊的议题。
第三,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观众成本理论来分析经济制裁在有效与人道之间的权衡问题,将有助于提升经济制裁理论的解释力。我们知道,经济制裁理论在解释力上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决策者预判制裁效果的最好依据。之所以要运用观众成本理论来提升制裁理论的解释力,是因为观众成本理论最早运用于解释国际危机冲突中领导人决策行为的产生和改变逻辑,以及判断其政策威胁的可信度。该理论的内核在于:如果决策者没有实现其对大众或选民的预期政治承诺,那么他将会受到国内甚至国际观众的“政治惩罚”,这个国家的“声誉”也会因此遭到负面影响。(14)将观众成本理论对应在经济制裁理论的解释上,意味着决策者的承诺不仅表明发起国政府实施经济制裁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也隐含着不给目标国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伤害。(15)尤其是对联合国、欧盟这样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而言,制裁的有效与否、人道与否都可能会承受高昂的国际观众成本。所以,本书通过观众成本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制裁有效与人道的权衡议题,不仅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同时也希望能将国际政治的前沿理论融入经济制裁的理论当中,使得制裁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制裁实践。
总之,将人道主义考虑纳入经济制裁实践,针对“有效”与“人道”这两个在制裁理论中尤为重要的核心要素进行论证分析,无疑是对经济制裁工具理性的再解读、再评估,是对经济制裁价值理性的再衡量、再判断。本书对经济制裁的人道主义反思将有助于经济制裁理论的不断深化,有助于形成对经济制裁行动的正确价值判断,有助于凝聚对经济制裁理论的共识,进而促进经济制裁行动更多地体现出基于人道主义考虑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