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域评价研究(2000—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主题

前面已分析,复杂历史现象的研究主题是适应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要求而形成的。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我国城镇化研究已经历了如何解决贫穷落后现状,加速发展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的主题研究阶段。在激烈争论中,经济主导的城镇化路径和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成为主流;在实践中,凭借农村改革出现的富余劳动力,通过改革开放搭上全球化快车,推进了工业化,实现了高速增长和财富积累。同时也付出了农民利益受损,城乡、区域差距扩大,“三农”问题激化等巨大社会经济成本的代价。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常住人口比率表示的城镇化率已接近60%,城镇化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进入发展的后半程。拉动经济的城镇化转向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从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驱动城镇化,转向党中央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由富变强的历史任务,总结城镇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做出推进城镇化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决策,提出《规划》,系统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城镇化评价研究应充分反映这一时代要求,服务于中央决策和顶层设计的落实和创新推进。

基于中央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决策与顶层设计规划可知,推进健康、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任务艰巨,高度复杂,特别是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必须结合本地区具体实际,通过充分反映实际情况的相关数据落实与创新。本书以区域新型城镇化的统计评价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作为研究主题,力图通过充分有效反映各区域新型城镇化推进状态的研究,监测其推进效应,评价其推进成果,发现其推进过程中相对优势经验和短板差距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并促进新时代城镇化健康、高质量发展。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按以下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落实相关主题研究:

(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基于对中央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决策,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规划的学习研读,梳理提出区域新型城镇化统计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解决新时代城镇化评价研究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①新时代城镇化的全局定位是什么?②城镇化中,如何识别城市与城镇的关系,城镇化发展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等?③怎样从多学科的城镇化分散研究转向各领域的综合研究,构建高度综合的、系统化的研究与评价框架?④评价应该给出什么作用的信息,其有哪些依据?显然这是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突破点。

(2)城镇化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基于其作为促进全面实现小康、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重要工具定位,通过其在实现大目标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对城镇化水平高低进行评价,是对评价方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意味着该评价是理论问题导向的,而非数据导向的。因此,需要基于理论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本书的核心与重点工作。另外,还需要进一步选择已有可借鉴的统计信息综合处理理论方法,并根据需要提供什么评价信息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研究。

(3)鉴于我国的大国国情,国家的有效治理是以中央和地方形成的层级结构实现的,形成了中央政令通过地方执行,中央则通过检查评价督促地方执行的机制。显然,检查评价地方政令执行情况,是保障该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就新型城镇化推进而言,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落实中央城镇化顶层设计全国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结合本地区具体实际去落实与创新。因此,将研究的评价对象定位在区域,并通过各区域的比较实现评价是合理的。相应地,可进一步明确需要获取哪些用于评价分析的信息。显然至少包括:①监测各区域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系统综合水平;②分析影响因素各层次的推进水平,及其对综合水平的作用贡献;③考核各区域落实《规划》要求的达标情况;④发现各区域城镇化推进的优势和短板问题;⑤研究决定城镇化推进的各层次因素的协调关系;⑥比较分析不同时期的变化。如何取得以上信息是研究的中心工作。

(4)区域城镇化比较评价是基于统计指标体系方法完成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①充分反映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②充分考虑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适应性和前瞻性;③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以及保证测度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健性。有效性要求,基于理论要求划分影响因素时,各因素之间应保持相互独立,避免信息交叉;稳健性要求,基于理论要求的指标体系构建,应遵从代表性简化原则,避免信息重复,减少出现指标非正常波动冲击影响的可能性。

1.3.3 研究框架

第1章 导论。梳理分析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在综述相关文献后,将新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问题确定为研究主题,形成相关研究思路和框架,并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讨论。

以下两章是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是本书的重点、难点。

第2章 新型城镇化统计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基于《决定》与《规划》,以及一系列党中央相关精神的长期学习研读,梳理提出区域新型城镇化统计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评价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3章 区域新型城镇化统计评价方法研究。根据理论研究结论,首先,进行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其中,在设定省域为被评价对象后,基于城镇化本体和全局效应的理论区分逻辑,构建人本城镇化及城镇化全局溢出的经济效应、农业效应、城乡一体化效应和绿色发展效应5个维度统一的评价逻辑框架和综合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其次,通过经典复合指标合成方法完成评价指数体系设计,提出对省域比较评价分析方法。

理论方法研究之后,进入应用研究。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补缺,指数计算的处理操作,通过大量图表制作提取信息,以及进一步分析工作,充分体现出研究的工作分量和复杂性。

第4章 区域人本城镇化推进评价。力图提供各区域人的城镇化推进情况,通过各省份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公共设施、城镇持续发展4个子要素及其10个支撑因素的指数比较评价,监测其规划达标情况,检验各子要素的影响作用机制,分析其推进优势及短板问题。初步得到各省份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5章 区域城镇化的经济效应评价。曾经主导城镇化的经济,现在以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全局溢出效应体现。通过规模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要素生产率、产业与创新4个子要素及其12个支撑因素得到评价指数。不仅反映出城镇化的需求拉动效应,而且突出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基于大量效率指标的同期与历史比较评价,为提升城镇化与非农产业经济统筹发展的效率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指向清晰的研究数据支撑。

第6章 区域城镇化的农业效应评价。将农业纳入评价体系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创新工作。农业的城镇化全局溢出效应评价,是通过综合产业体系、生产技术体系、经营体系、支撑体系4个子要素及其13个支撑因素信息得到的指数体系操作的。因农业效应评价是新问题,相关指标数据搜集困难。相应地,通过各省份比较分析表现出的相对优势及面临的短板信息,因为稀缺,更加珍贵,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第7章 区域城镇化的城乡一体化效应评价。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自然溢出效应。可以综合收入与就业、扶贫脱贫、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建设4个子要素及其9个支撑因素,得到相应指数体系进行评价,其中包括中央当前高度关注的扶贫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信息。相关比较评价中的推进优势及短板信息,无疑为回应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改善民生、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工作要求提供数据支持。

第8章 区域城镇化的绿色发展效应评价。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伴随效应,当前国家关注的重点。为监测新型城镇化推进与环境资源交互影响状况,可以通过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绿色生活4个子要素及其8个支撑因素综合测算,得到相应统计评价指数。通过同期和历史变化的比较评价,为促进各省份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第9章 区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评价。本章是上述5个维度评价信息的集成,通过综合5个要素指数,形成相应总指数信息,作为新时代省域落实中央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决策,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规划的统一评价。为了支撑评价的有效性,除进行总指数与排名信息及其时序平稳性分析外,还就总指数的要素构成、要素关系、要素组合与要素贡献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力图为各省份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解决短板约束问题的对策研究提供扎实的信息支持。

第10章 基本结论。在梳理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给出城镇化评价理论研究、评价方法研究以及评价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