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一、货币与货币的作用

货币与货币市场

直觉上,货币在经济之中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直到Keynes(和他的理论)之前,除了(延续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将其视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之外(这两者均只考虑了货币对于经济中名义变量的影响),主流经济学很少真正严谨地研究货币对于真实经济,特别是对于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然而,古典经济学对于货币的理解(尽管是本质的),却将货币对于经济的影响描绘得过于简单、抽象(不够具体)、均匀(忽视结构化影响)和数量化(忽视货币对于真实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实际上就是一种投资功能)虽然早已被注意到和提及,但是这一功能与货币的其他功能之间究竟怎样相互作用,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

直到Keynes和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接受,并且获得巨大成功,这种情况才在根本上得以改变:人们开始认识到货币在国民收入和就业(均为真实变量)决定中的核心作用。而中央银行也不再只是一个简单地提供货币供给的维持机构,成为执行需求管理政策的主要依赖力量。

提问:你知道美联储的主席是谁吗?美国的财政部部长呢?

今天的货币

尽管我们常常把货币的概念简单化,但什么是货币,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的问题:流通中的现金当然是货币,那么活期存款呢?定期存款呢?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呢?商业票据呢?如果它们都是货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以上所有确实都可以被称为“货币”(或者“具有货币功能的资产”),但是依据其流动性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这里我们简单介绍3种最常用的货币层次(以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M0、M1与M2。

(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实际上,即使广义货币的概念也不能包括所有具有货币功能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