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可以分成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板块。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其基本框架和基本知识,包括国民收入的构成与分配、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分析方法及其政策、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宏观经济理论、消费和投资理论、财政政策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价格调整与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理论;帮助读者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工具,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包括短期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在内的宏观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理解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问题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使得宏观经济学问题永远是争论的焦点——与相对更加“标准化的”微观经济学有多不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无论是理论或者政策,都充斥着争议。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种种分歧与争议,甚至表现在了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风格和内容组织上。因此,每当有学生让我推荐《微观经济学》教材时,我会建议他在3~4种主流的教材中任意选一本;而每当有学生让我推荐《宏观经济学》教材时,我会建议他同时阅读3~4种主流的教材。
我在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影响来自R. Dornbusch、S. Fischer和R. Startz的Macroeconomics,N. G. Mankiw的Macroeconomics,以及W. H. Branson的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在编写这本教材时,我自觉和不自觉受到的影响,也最有可能来自这3部教材。除此之外,O. Blanchard的Macroeconomics一直以来备受欢迎,A. B. Abel、B. Bernanke和D. Croushore近年才出版的Macroeconomics也值得期待,优秀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不胜枚举。以上提及的各家教材往往在风格体系上存在一定差异,各有千秋。我建议学习者选择其中2~3种教材作为基本的学习素材,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不甚明了的问题,则可以试着学习若干其他教材之中的相关章节,相互印证。本书参考了大量的世界各国学者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教材和专著,同时吸收了国内优秀教材中的诸多内容,力求编写一部结构严谨、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更适宜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
本书注重使用现代经济学思想和数理工具,辅以大量的图表和丰富的案例,同时对学科研究前沿做了较为细致的介绍,便于读者在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因此,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宏观经济学除了是学习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必备基础,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宏观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短期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都是现实经济之中最热门的问题。如果要问一个从未学习过任何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人,在他的印象中经济学大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相信有超过90%的可能性他会说出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大部分尚未接触任何经济学专业知识但已经有志于成为经济学家的人,在其设想的情境之中,实际上也是要成为一名宏观经济学家。
就像其他许多学科一样,经济学学科内部也存在基于研究问题而划分的子学科,例如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等。但是,这些划分不同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划分,后者既体现在问题上,也体现在方法上。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微观经济学以静态的分析模型为主,而宏观经济学则以动态的数值模型居多;在经验研究方面,微观计量经济学以分析大样本面板数据为主,而宏观计量经济学则更加重视时间序列分析。这种划分有时是令人尴尬的。例如,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之间的关联本来十分密切,然而若是从现今经济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却不得不承认前者基本上是一个微观经济学问题,后者基本上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正因为如此,将整个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且二者的差别同时体现在问题上和方法上,一直以来受到许多专业内外人士的批评。
经济学为什么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种划分是何时产生的?与今天专业化的经济学研究队伍不同,最早的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是关心和旨在探索包括社会治理和人类福祉在内的各种“终极问题”的思想家——经济学问题,只是他们提出并试图回答的“终极问题”的一个构成部分。早期的“经济学”虽然本质上(自然地)秉持了微观理性人的出发点,但其关心的经济问题却基本上是“宏观的”,有时甚至是宏大的。在这一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以及更早的“经济学家”)那里,经济学本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一般以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为标志(尽管“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要稍微更早)——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划分,也开启了宏观经济学在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漫长拉锯。在宏观经济学产生时,之所要称其为“宏观经济学”,并非只是因为所考虑的问题(是宏观的),更重要的是,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基本原因归为市场失灵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解释宏观经济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不再严格秉持微观理性人的出发点。在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中前期,许多描述宏观经济关系的方程并非严格从微观个体的理性选择出发,在本质上是先验的。在过去的四十余年,宏观经济学向微观经济学的“回归”,表现在为描述各种宏观经济关系的“先验方程”寻找基于理性人选择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尽管如此,二者之间的界限直到今天仍然较为分明——站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中一个片段的今天,部分地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分将何去何从,我们仍然只能静待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无论如何,大家将要学习的“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现实性和政策性,充满争议同时也十分有趣的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固然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打牢基础,而初学者同时需要谨记的是,面对各种彼此存在争议的观点,在决定自己要更加支持哪一方之前(幸运的是,你也许尚且并不需要做这样的决定),更为重要的也许是理解这些观点之间展开彼此争议的平台。
在所有社会科学学科之中,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算是开放时间较长,与世界接轨较为充分的了。如今,优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早已不只是琳琅满目。这本教材或许只可算是笔者自进入大学成为一名经济学专业学生以来的学习笔记,借鉴过的他山之石难以一一列举。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解将基本理论呈现的过程中,限于我的能力,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书的问世,要感谢我的前辈、同事、亲人和朋友。首先是我的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龚六堂教授。龚教授引导我进入经济学学习的殿堂,为我讲授了经典和前沿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帮助我正确地把握研究的方向,他的治学精神和为师之道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谆谆教诲使我受益无穷。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刘纪鹏院长、张巍教授和各位前辈同仁,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融洽的人文氛围,在他们的引导和帮助下,我才坚持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感谢我的共同编著者段颀博士,他是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学习期间的师兄和课程助教,自我研究生入学起,便在很多方面为我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是我学术的挚友和学习的榜样。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及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同志,在你们的支持下,此书才得以问世。
作者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