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指出,以前的世界是“干巴巴”的,而现在或未来的世界是“湿漉漉”的,社会存在的形式——交往与互动变得比以往更加频密,甚至完全不同,进而成为一个“人人时代”。显然,这与“网络时代”的大数据技术密不可分。在此情境下,组织与管理的发展不是要与既有部门、地域和国家接轨,而是要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无组织行为以及由不同人、不同群体、不同部门互动所构建的复杂世界接轨。组织与管理不仅要面对人才、资源、技术等缺乏所致的困境,还应思考如何面对、适应人与人、人与组织间频密互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以往“干巴巴”的世界里所采用的管理思维、取向、制度显然不再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需要“思维变革和管理变革”,需要不断思考、创新、评估和完善组织管理的方法与模式,以便更高效地实现未来世界的管理目标。
就政府组织而言,管理的情境、目标、困境以及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国内学者米加宁(2020)指出,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组织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突破,政府供给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不再是简单的“整体性政府”构建。政府组织在形态上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即从工业化时代的“物理空间”政府形态向网络时代的“数字空间”政府形态转型。这种全新的政府形态,不仅是以往政府组织所采用的电子政务形式在范围上的持续拓展,而且是政府组织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手段和模式不断丰富与深化的结果。
网络政民互动意指在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组织与公众的交往方式与过程。其重要价值在于,作为“数字政府”时代一种典型的“电子民主”解决方案,网络政民互动不仅有利于公众大规模表达自身诉求,而且为政府组织提供了了解公众意见、调适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发展方向的机会;不仅极大地促进公众参与意识的转变,而且将有力地推动政府组织管理思维和模式的转变。然而,目前相关实践往往仅将其作为电子政务形式、内容的延伸或收集、储存数据打破信息孤岛的手段,网络政民互动的制度化良性运作仍面临诸如公众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政府组织如何回应、如何避免低效的被动回应以及如何提升政民互动效果等一系列现实挑战。
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研究对网络政民互动作为政治参与方式在公众与政府间所扮演的角色及发展潜能缺乏理解。具体表现:现有的网络参与模型并未明确以公众为核心的网络参与的整体内涵,对公众网络参与的认识呈现碎片化特征;现有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定义并确认网络参与工具的“成功”,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着眼于公众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现有研究缺乏对以政府留言板、网络问政、网络理政等为代表的网络政民互动情境的充分探讨。挖掘网络民主举措的潜能、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迫切需要对网络政民互动行为及其特征、效能的形成机理、实现与提升路径进行理论探讨。
从认知逻辑来看,公众感知既是网络政民互动效能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和取向,也是互动重要而独特的结果。其现实性在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向以公众为中心的网络公共服务转变。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模式,要求效能评估以公众感知绩效改进为基础。其有效性在于公众既是服务绩效的消费者,也是绩效改进的生产者,可将公众感知作为绩效评估的解决方案和战略工具。
在网络政民互动中,公众通过感知偏差——诉求表达推动行政改进。因公众网络表达具有理性、感性和知识取向,所以其具备与政府组织良性互动的潜质。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公众的参与意愿与政府组织的观念存在长期而持续的相互作用,公众会对政府观念、行政努力和政府回应产生看法;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可借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实现绩效改进。也就是说,互动效能既是公众与政府组织良性互动的结果,也是公众网络参与潜力实现和政府组织行政变革的动因,是基于平台环境营造与系统设计规划,主体功能契合和行为模式协调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种综合效益,互动效能不仅要关注短期的互动过程与结果,即政府回应和公众感知满意度;还要关注较长时期的互动过程与结果,即是否推动行政能力与服务绩效的提升。
公众感知满意度是互动效能的重要体现,对公众感知满意度的分析是刻画网络政民互动行为的基础。在“数据留痕”的时代,网络政民互动平台上的大量数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主体的行为及其特征,通过对这些互动数据的有效挖掘能够实现对公众参与行为、表达行为、话题情境、个体特质和政府行为等因素的描述与刻画。通过推论与分析这些因素与公众感知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引导我们分析数据集之间、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有益于公共管理者对网络政民互动行为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政府组织对网络政民互动功能的定位,并为提升政民互动效能的相关举措提供依据。
行政改进是公众感知互动效能的基础,只有了解我国当前网络政民互动实践中互动效能实现的边界在哪里,需要哪些行政努力,具备何种具体条件和环境,网络政民互动的潜能才能得以释放。也就是说,在既有体制下,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实现模式和机理。这种探索能够为政府组织提供整体视野,帮助公共管理者准确定义和理解网络政民互动的潜在缺陷,给政府组织确定网络政民互动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制度安排以启发。
由此可见,网络政民互动效能潜能发挥可以从公众感知满意度和政府行政改进两方面理解。因而需要全视角、宽视野进行系统规划和流程设计,而非仅仅将其作为信息沟通渠道,如此网络政民互动效能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政府组织应积极创造和改善网络政民互动效能实现的条件,且贯穿网络政民互动的整个过程。着眼于关键环节功能的实现,政府组织应当从发展方向、平台环境、组织流程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不断推动政府行政改进,持续提升公众感知满意度,进而充分发掘网络政民互动的潜能。
综上所述,立足于网络数字时代政府管理需求,本书以政府组织与公众的交互形式——网络政民互动为主题,以互动效能的释放与提升为切入点,以公众感知视角,通过描绘公众网络参与的微观行为,研究提升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基本逻辑、关键因素和过程;通过大数据方法和实践案例,提出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理论分析模型,研究互动效能的实现机理,以强化相关部门对以公众为核心的网络参与的整体理解,推动基于数据探索的政务实践,实现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在网络政民互动中的应用,为政府组织开发、设计网络政民互动平台应用和进行数据驱动的行政决策及社会精准治理提供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