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的创新

李炳炎(1)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点范畴:从“需要一般”出发

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当作研究的出发点,当作其始点范畴。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决定的。所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都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演绎出来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这个出发点存在倒因为果的逻辑错误。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范畴,是一个具有复杂的规定性的综合体,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从它出发,等于从生产关系总和出发。很显然,这是违背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的,并且可能导致将社会主义公有制变成空洞无物的概念。

有鉴于此,有些人套用“资本论”的始点范畴,改从社会主义商品出发,将社会主义商品作为理论体系的始点范畴,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马克思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现象入手的。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特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由具体有用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因此,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是从劳动和劳动的两重性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是自主联合劳动。自主联合劳动是劳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式。社会主义商品是一个业已包含社会分工、交换、劳动一般、自主联合劳动等多重规定的综合,而不是最简单的规定。因此可见,社会主义商品不是新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点范畴。

有鉴于此,有些同志主张从劳动范畴出发来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劳动一般固然是一个最普遍的规定,但是劳动一般并不是最简单的抽象。因为劳动并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只有目的本身才能成为起点。如果抽掉了手段,目的照样存在;而如果抽掉了目的本身,手段就不存在。劳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如果人没有需要或者需要可以通过别的手段得到满足,劳动就会成为多余的。可见,劳动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只有人的需要才是最本源的东西。人的需要表现为一种最初始的自然必然性。人一生下来就需要吃,需要穿,从而需要生活资料,进而需要生产资料。可见劳动范畴也不是新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点范畴。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只有“需要一般”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点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范畴体系形成一种循环。这就是以“需要一般”作为起点,从需要出发,必然引出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与现实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均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稳中求进,逐步化解矛盾。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使人民大众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同时又创造出新的需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需要出发,又回到需要。这种矛盾运动永无止境,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从而这一创新理论的发展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范畴:“自主联合劳动”

社会主义商品的特性,是由劳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式即“自主劳动”决定的。“自主劳动”是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它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中作为人的自主活动的劳动,即劳动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式。自主劳动是雇佣劳动的对立物,是劳动的解放。本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劳动,是人类社会围绕转动的“太阳”,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然而,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发生了异化,异化为雇佣劳动,劳动者成为被奴役的奴隶。经过对剥夺者的剥夺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社会的主人。使劳动者“获得自己的充分的、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劳动者受生产资料奴役的反常现象,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劳动普遍化,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成为人的平等权利,成为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自主劳动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就是自主劳动的社会。只有使劳动成为自主劳动,才能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自主劳动是贯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最本质的联系。

自主劳动就是确认生产劳动中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就是人支配物,而雇佣劳动是物支配人。自主劳动与雇佣劳动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马克思强调指出:“如果工人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他们能够为自己而生产,他们就会很快地,并且不费很大力量地把资本提到(用庸俗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他们自己需要的水平。重大的差别在于:是现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从而它们只有在工人必须为他们的雇主增加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才能被工人使用,是这些生产资料使用他们工人,还是工人作为主体使用生产资料这个客体为自己生产财富。”(3)资本主义劳动就是雇佣劳动,即生产资料变成资本,作为生产的主体来统治工人,工人则沦落为生产的客体。工人处于被自己的手创造的产物统治的地位。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统治雇佣工人,强迫工人进行雇佣劳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使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体,使用生产资料这个客体,为劳动者自己生产财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生产资料变成劳动者公共所有的财产,成为自主劳动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劳动者成为自主联合劳动者,他们使用自己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来追加新的劳动,为自己谋求福利。资本的统治,可以归结为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即劳动异化;劳动者的统治,可以归结为活劳动对死劳动的统治,即劳动解放。

资本主义劳动是雇佣联合劳动,社会主义劳动是自主联合劳动。在这里,联合劳动是共性,区别在于雇佣劳动与自主劳动。雇佣劳动和自主劳动是两种对立的劳动的社会形式。联合劳动就是社会化劳动,它是由分工的发展造成的,并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的特征是自主联合劳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正是自主联合劳动的产品。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普遍的社会分工,决定了这种自主联合劳动的产品要转化为商品。这种社会主义商品的特性,正是由劳动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式即自主联合劳动决定的。因此,社会分工决定社会主义商品的商品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商品的社会主义性质。资本主义商品是资本的产品即雇佣劳动的产品,社会主义商品则是自主联合劳动的产品。可见,自主联合劳动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范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范畴:“需要价值”

“需要价值”是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轴心。“需要价值”的含义,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创造的新价值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两者的结合所形成一个新的范畴。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只有生产出越来越多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文化财富、精神财富,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

“需要价值”范畴是笔者在1986年率先提出的。(4)笔者是在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的特殊价值构成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范畴的。笔者在198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公式:w=c+(vm)。(5)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的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商品价值超过这部分成本价格的部分就是新创造的价值。换言之,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等于生产资料成本价格加新创造的价值。在这个公式中,前一部分价值是用于补偿生产耗费的,后一部分价值即新创造的价值是用于满足需要的,称为“需要价值”。

“需要价值”范畴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联系的基本范畴,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全部过程。它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线。社会主义再生产总过程,本质上就是“需要价值”的生产—实现—分配—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寄寓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社会主义再生产总过程,是扩大商品再生产和“需要价值”扩大再生产的统一,同时又是“需要价值”扩大再生产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统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又是社本和需要价值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价值划分为个人需要价值和公共需要价值两部分。公共需要价值的生产和积累,是社本不断增值从而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源泉。可见,“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运行的轴心,因此也是新的理论体系的中心范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范畴:“社本”

第一,社本具有生产需要价值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职能。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新创造价值的结合与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物化。然而,只有社本才能生产需要价值。社本是生产需要价值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寓于需要价值中。只有大力增加和积累社本,才能生产越来越多的需要价值,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社本具有社会再生产的联结职能。社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进入流通,使企业获得各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社本的数量决定了未来生产的规模,企业取得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与社本的数量成正比。当社本转化为物质资料进入生产过程后,生产的效益决定于社本的质量。当社本退出生产过程,以产品形式进入流通后,标志着前一个生产过程的完结和后一个生产过程的继起。社本在流通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再生产总效率的重要因素。社本职能的实现,是通过垫支、计量、集聚、游离、回流等形式,作用于生产要素,使一切可能的、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的、能动的生产要素,从而成为人们推进经济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三,社本具有平衡社会再生产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连续不断的运动状态中,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普遍地经常地存在着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若干经济量的比例关系失衡。为了协调好各个比例关系,必须依靠社本来发挥平衡手段的职能。这种平衡手段的职能,是从社本的联结手段职能中发展起来的,是由于社本的联结条件和联结强度的变化,能够制约和调整某些经济量的构成比例。由此可见,社本的平衡手段的职能,是保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并存性、比例性的基本条件。

第四,社本具有自主联合劳动积累的职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劳动生产力表现为社本的生产力。社本有其独立的价值形态,自主联合劳动过程都要以社本为载体。社本的特殊职能是保存原有的劳动量,吸收和凝聚活劳动,并使之转化为扩大了的价值。社本在流通过程中推动劳动产品向货币转化,最后实现劳动量的积累。劳动量的积累以某种形式转化为社本,都是自主联合劳动者以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劳动联合组织实行的经济行为,其目的是谋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财富的积累,是一切社会企业所共有的经济职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本历史地继承了劳动积累的职能。这种职能的存在,是社本发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手段的职能、社会再生产的联结手段的职能、社会再生产的平衡手段的职能的共同的基础。没有劳动积累的职能,便不可能存在这三种职能。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内部结构即特殊的价值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是商品一般与商品特殊的统一。商品一般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一般的商品。马克思指出了这种商品一般的性质:“作为商品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它们都要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6)在这种商品的一般性即商品的共性的基础上的商品特殊性质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商品是雇佣劳动的产品,社会主义商品是自主联合劳动的产品。

社会主义商品的特性,是由劳动的社会主义性质即自主联合劳动决定的。自主联合劳动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已经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自主联合劳动的社会。自主联合劳动是贯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最本质的联系。只有实行自主联合劳动制度,才能建设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作为自主联合劳动产品的商品,它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上。这种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特殊构成,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细胞的基因。正如自然界中的生物细胞的基因决定着生物的发育完善、生动丰富、庞大的有机体特性一样,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特殊构成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反映这个体系的运动的理论体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特殊构成,可以表达为这样一个公式:w=c+(vm),vm=nn=n1+n2+n3,因而W=cn=c+(n1+n2+n3)。在这里,w表示社会主义商品价值,c表示所费社本价值,v表示个人需要价值,m表示公共需要价值,n表示新价值即需要价值,n1表示社会收入,n2表示集体收入,n3表示个人收入,因而n也表示社会主义收入的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联合劳动中,所费社本价值加需要价值构成社会主义商品价值。

从这个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公式来分析,可以看出它包含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三个基本范畴,即自主联合劳动、社本和需要价值。因为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是自主联合劳动产品的价值,所以自主联合劳动是这个公式的前提和基础。在自主联合劳动下,生产资料转化为社本,新创造价值转化为需要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即自主联合劳动、社本和需要价值,正是从这个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结构中衍生出来的。所以,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1) 李炳炎,经济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特岗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分享经济理论和共享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4) 李炳炎:《需要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石》,《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

(5) 李炳炎:《劳动报酬不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