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学习纲要(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无形的东西,它只有通过与其他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切商品都用货币表现自己的价值,这只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结果。马克思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回答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

商品既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它也就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这种形式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触到的。但商品的价值形式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们也只有从商品的交换价值中,在交换过程中,才能把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

那么,一个商品的价值是怎样通过它的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呢?最初的交换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马克思讲的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即在一个公社与另一个公社交界的地方开始的。这种交换带有偶然性,叫作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用等式来表示为:

一只绵羊=2把斧头

在这个等式中,绵羊的价值通过与斧头的交换表现出来了,一只绵羊的价值是2把斧头。在这里,绵羊的价值不是由它本身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斧头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它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相反,斧头本身并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充当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绵羊和自己具有相同的价值,因此,它是处于可以直接与绵羊交换的形式,即等价形式上。既然等价形式可以与别的商品直接交换,那么,等价形式的自然形式,即使用价值就成了直接表现价值的形式,花费在等价形式上的具体劳动就成了表现价值材料的抽象劳动的直接化身,生产等价形式的私人劳动就成了直接的社会劳动。

简单价值形式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14)的出现,交换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这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可以与许多种商品相交换了。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了,价值表现也就由简单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又从无数的商品中逐渐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习惯地与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在这种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表现:一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二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15)这种能够与其他许多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商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这种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即黄金或白银来充当,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了货币。所以,货币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不是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社会赋予它们的属性。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则与它们的自然性质有关,如它们体积小、价值大、不易损坏、可以分割和熔合、便于携带和保存等。这些特性使它们最终取得货币商品的地位。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6)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它出现以后,整个商品世界被固定地分裂为对立的两极,一极是商品,以使用价值出现;另一极是货币,以价值形式出现。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外部的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一个人一旦手里有了货币,便可以购买他想要的一切商品。在商品社会里,特别是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社会里,人们追逐金钱,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控制和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因为货币作为价值形式本身就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货币能够直接与一切别的商品相交换的性质,使商品拜物教发展到货币拜物教。货币本来是一种普通的贵金属,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但商品交换使它成了一般等价物,成了价值的绝对化身。有了货币就可以购买一切,得到一切,失去货币也就失去了一切。于是一切都颠倒过来了,人类劳动的这个产物成了支配人自身并决定其命运的神奇的力量,而它的金光闪闪的外貌更增加了它的迷人色彩。这就是货币拜物教。因此,马克思讲:“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17)

(二)货币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般的交换手段。因此,货币的第一个职能就是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是用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18)商品作为价值是同质的,本身是可以通约的,但商品的内在价值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不过是把这些本来已经存在的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表现出来。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即给商品标价。为什么作为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就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呢?因为它只是商品进入流通前的准备阶段,只要表明商品的价值量是多少就行了。

流通手段的职能是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是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并不一定是足价的货币,它甚至还可以是无价值的货币符号——纸币。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物物交换发展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后,商品流通就包含着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单方面的运动,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马克思讲:“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19)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之服务。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货币流通规律或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商品价格总额由流通中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两个因素决定。在单个商品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总额就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它们之间是正比变动关系。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同名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次数。货币流通速度越快,购买同样价值量商品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反之,则越多,它们之间是反比变动关系。可见,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是按不同方向和不同比例不断变化的,由此引起货币流通量的变化。概括起来,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投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这里的货币流通规律是指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就出现了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金属货币因为有价值才流通,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所以,纸币的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对纸币流通规律,马克思说:“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20)这就是说,当纸币量符合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就可以按金属货币同等价值进行流通;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流通中所必需的金属货币量,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币值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由于过多发行纸币而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称为通货膨胀。(21)因此,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是由货币流通规律派生并受其支配的。因为,第一,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要求货币流通必须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第二,纸币流通规律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纸币的发行必须限于它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量;第三,纸币流通规律是在货币流通规律基础上产生的,是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具备这两个职能,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人们才会贮藏它,成为贮藏手段。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的时候,才产生了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产生后,在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售出商品的价格总额,减去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加上到期支付总额,减去互相抵销的支付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最后,在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世界市场,货币的作用超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就产生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为: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