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奶爸的股市之旅
|大苹果的飞飞|
编者语:他本科留学美国,在美国拥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而在2017年回国后摇身一变开启了职业奶爸、兼职投资的别样生活;他持有CPA证书,并曾作为财务副总监管理纽约一家五百强企业的审计工作,而如今他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家人的衣食起居,偶尔给家人烧些小菜,每年安排几次度假;他投资A股、美股多年,有专业的行业背景,却一直秉持“弱者”心态、“佛系”投资;他语言朴实却铿锵有力、幽默风趣;他以“小人物”自称却紧随新闻事件,心系家国天下,反观历史,洞察社会;他还是一位股市的“心灵按摩师”,总能用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周围的人去理性地看待股市涨跌,他就是“球友”@大苹果的飞飞。
职业奶爸、兼职投资的快乐
我1998年去美国读书,大学时主修金融,辅修计算机专业,考取了CPA资格证,毕业后一直在美国工作了十多年,是一家公司的财务副总监。2017年从美国回国后,随着我家大宝、二宝的出生,再加上我爱人又非常喜欢她在上海的工作,我们留在国内的时间就比计划的长很多。2015—2017年,我投资做得很好,老婆也对我100%地信任,甚至比我更相信我,所以我也就得以享受全职带娃、兼职投资的这份快乐。
在家做投资的日子,大部分时间我会一边看着孩子们玩,一边刷雪球、微博、微信朋友圈,在社区“灌水”。我非常喜欢当奶爸的感觉。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规模后,财富增长给人带来快乐的边际效益会递减,但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会越来越快乐的。
投资方面,开盘后我一般不会盯盘,因为基本面动态通过刷雪球就都知道了。如果没什么实质性变化,股价向下波动我一般选择无视,股价向上波动我则会多看几眼,因为看着舒服。虽然不盯盘,但我还是会用不少时间去思考投资,读财报,做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但投资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我认为认知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想通过思考来突破认知边际的机会越来越少,相反,过度思考可能会让自己失去对正确方向的感知。明白自己有些事情无法明白,也无须明白,其实也是一种明白。
我的“佛系”投资之路:在投资逻辑上做到自洽后,慢慢变富有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并没有让我难忘的成功或失败的投资经历。在我看来,短期的盈亏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个人的投资能力其实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验证。而当下所做的每一个投资决策,除了受情绪控制的影响外,总体上体现了投资者在相应时间段的认知能力和对投资的理解,以及在投资上的天赋。我对自己的认知是:具备不错的常识,多数情况下能理性思考,有持续的学习能力,但同时因为认知天赋有限,所以我无法百分百理解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因此,在投资逻辑上做到自洽就很满意了。
大部分时候我的投资状态属于持股不动、贤者模式,同时我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多头。
首先,我在A股的配置侧重传统行业中低估值和高分红的公司;其次,偏重制造业,我在家电和汽配领域的仓位占比超过20%,这主要是美的集团和福耀玻璃有一段时间表现比较强劲所致;最后,我其他的配置有银行、保险、地产、公用事业。除非基本面出现巨大的变化,我的投资会长期保持这个配置格局。
美股方面,我的投资主要在科技互联网、文娱流媒体、生物制药行业和国债ETF。我接触美股很早。1999年,我在纽约认识了一个热心的上海大哥,帮我联系居所,他是股票经纪人,而我的房东是他的客户。当时正值互联网热潮,上海大哥建议房东和我买些科技公司的股票。我当时因有限的资金要负担生活费和学费,所以不敢投资,而富裕的房东则买入了不少。结果大家也知道,科技股泡沫破裂,房东损失了超过90%的本金,上海大哥也羞愧得人间蒸发,那是我看到的一次关于美股的投资教训。
接触雪球后,我阅读了大量信息,关注了社区内几位能力非常强的美股投资者,慢慢地也逐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投资逻辑。我认为ETF是长期而言确定性比较高的投资标的,除非出现系统性的问题。此外,生物医药科技、高科技公司也都是美股的优势赛道,是我A股赛道的补充,而且美股ETF管理费低廉,跟踪率高。
在看了很多分析文章后,2018年,我开始在美股建仓。从不知道如何去投,到有一个自己信服的投资逻辑,做到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之所以选择以分散配置、均衡的思路来做投资,主要是考虑自身性格的谨慎性和投资世界的复杂性。我的期望收益率水平为:长期战胜基准指数,A股对标沪深300,美股对标标普500。我的策略一直是立足于自己是弱者,用简单的、“佛系”的策略去赚让自己安心的、愉悦的钱,不去参与一些超越自身能力、让自己浮躁的游戏。因此,除了新股、新债或者策略性换仓之外,我会坚持持有核心仓位并适时加仓买入,不纠结一时的涨跌,侧重于逻辑自洽的确定性。
做投资界的“心灵按摩师”
我是一个集理性客观、现实主义、乐观主义、理想主义于一身的人,当然,这也可能和我当下相对平凡却又倍感满足的生活现状有关,这也许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小确幸”吧。
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还是2020年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中,我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给大家带来积极信号的人,告诉他们,“没关系,别担心”!下面我就来具体谈谈,在投资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一点,要分清谨慎和悲观。
谨慎指的是在对现实的客观认知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意义的防范,比如开车系安全带、给孩子准备安全座椅,家庭开支不要入不敷出,不要透支身体健康等。同样地,做投资需要注意防范基本面的风险,不碰基本面问题严重、估值不合理的企业的股票。总之,任何你主观上可控的事情,你都应该谨慎。
而悲观是一种负面的人生态度,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复杂的问题的主观负面揣测,比方说担心房价过高、经济崩溃,担心所谓的外部形势导致经济崩盘、股市崩溃。
我的看法是我们需要谨慎,但是要杜绝悲观,不要把两者混淆。自寻苦恼的人通常是不谨慎但悲观的。
投资需要乐观,要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当然你也可以悲观,但问题是情绪性的悲观不会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你进入投资的黑暗隧道走不出来。
可能你的悲观是理性的,但如果你没有能力改变什么,这样的“理性悲观”其实也是无意义的,还不如稍微盲目点的乐观。
第二点,要维持良性循环。
我认为投资中的良性循环可拆解为以下几步:
首先,以合理或者好的价格买到对的公司,保持有意义的仓位。
其次,随着公司成长,你的账户中开始有浮盈。当盈利到了不错的幅度,而公司的估值依然很低、基本面依然很好,此时你的持仓不但是资产,还是流动性很好的资产。
再次,以增量资金继续买入,持股数量增加,“持仓成本”增加,总浮盈继续增加。
最后,年复一年,你一直不卖,而是选择伴随公司成长。直到市场给了你一个实在无法拒绝的卖出估值,或者公司的成长进入一个拐点,你找到了更好的公司来替代,才选择清仓。
整体上,我的策略是以业绩成长、公司行业地位、分红、估值、公司管理层这五个最重要的参数为选股基准,平衡好这几者的关系,分散行业配置。
采用此策略从长期来看亏钱的概率很低,基本上依靠分红和打新的现金流就可以保持不败。因为适当分散,所以即使遇到一只“黑天鹅”,或者有几家公司因为周期的关系,股价表现一般,一样可以保持长期的胜率。只要有耐心坚持执行这个策略,要想亏钱真的很难,战胜基准指数也不是什么挑战。
第三点,要分清是错误还是经历。
很多人在股市热衷于总结“错误”,当然都是从后视镜的角度来做总结。其实你要搞清楚,这到底是错误,还是你在这个市场必须经历的?如果你把必须经历的波动当成错误去总结或者当成自己的能力去炫耀,那只能错上加错。
每一次危机都是很难预测的,每一次危机对应的市场状况都不同,对于不同公司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对于是否是危机,是多大、多长的危机,每一次的判断都是独立的,过往的情况只能作为决策的参考。常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危机,但是从根本上防范危机的方式是用资产配置的思路,避免使用杠杆,控制个股仓位,保持个人财务健康。对于绝大多数个体而言,股市的投入应该只是自己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应根据个体心理承受力适当配置。权重过大、波动较大,超出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会影响投资心理。
第四点,别后悔,朝前看。
2017年蓝筹股大涨,我因此有了卖股票置换房产的想法。考察完火热的房市,后来决定还是算了吧。紧接着,2018年股票大跌,我的持仓回撤差不多20%。我调侃自己,早知道2017年就卖掉股票换房子了!当然,世上没有后悔药。既然跌了,就再买点,于是我又加大了仓位。
结果2019年从年初的峰回路转,到年中的风风雨雨、跌宕起伏,以及年底的否极泰来,之前的回撤不但全回来了,我还赚不少,算下来2018—2019年赚得比2017年还多,反而房价相比2017年还稍微跌了点。
2020年出现了一只系统性的“黑天鹅”,从新冠肺炎疫情到中美关系,又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份。不过我依然觉得要往前看,结果现在看也是否极泰来。
从中短期看,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包括负面的不确定性,如果总是让自己的情绪沉迷于这种不确定性,那是愚蠢且可悲的,因为这不是你可控的;从长期看,死亡是唯一的确定性,所以把活着的这个过程过好显得尤为重要。我的人生观是:聚焦现实,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享受生活,控制好自己能够控制的风险。
第五点,至暗时刻又来了,但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就新冠肺炎疫情来看,欧美的至暗时刻还在路上。就股市而言,这次“隧道中的黑暗”可能会持续更久,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会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从中长期来看应该差不多,可能稍弱点。但是无论现实多么严峻,我们还要继续好好生活。
股市的下跌,对很多人来说是煎熬,但只要无负债、不短钱长投、现金流不断,从长期看下跌其实是增加财富的机会。
一个“小人物”的家国情怀
1995年我到日本,看到书店中关于中国的书籍,除去历史人文外,其他的观点基本都是负面的,因为当时的客观现实是中国相对落后。当时的中日差距是极大的,大到我认为似乎没有任何赶上的希望。我当时的看法是,除非未来几十年中国突飞猛进,日本停滞不前,那可能还有“望其项背”的希望。
后来1998年我到了美国,认识了不少在美国读计算机专业的朋友。当时美国的互联网革命如火如荼,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起薪年薪5万美元,因此务实的中国留学生们纷纷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相比之下,当时我在上海的老同学们,普遍月薪在1000元左右甚至更少。当时中国经济刚刚起飞,GDP增长高达10%,而美国的新闻报道称中国增长10%,其实只相当于美国的1%或2%,当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一度达到了4%。
求学、求职期间我一直没回国,第一次回国已经是2010年。那次回国,我的整体感受是虽然人们收入提高了很多,但总体来看收入在全球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处于一种“低水平繁荣”的阶段,属于层次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后来我又回国几次,其中一个转折点让我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摸到华为手机,就是几乎和iPhone同步拥有指纹解锁的那款。我感觉这不只是一款手机,还体现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到了一个从量变向质变飞跃的阶段了。果然,接下来几年的很多变化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国家进入第二阶段腾飞的标志,由之前的量大质低到量质齐升。可以说,1990年到2020年,在中国发生的是可以改变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巨变。
2020年正逢A股三十年,回到1990年,不会有人想到刚刚开张的、仅仅有8家上市公司的股市会在三十年后迎来众多名扬海内外的中国企业。这期间的跨越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我几十年前看书,读到了日本经济的奇迹、韩国的汉江奇迹,以及其他“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但是就客观数据而言,这些奇迹和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而这次疫情也告诉我们一个客观现实,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执政能力、整个社会的组织能力、人民的自觉性、应用科技的实力都是全球重要国家中最强大的!
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投资者,我的策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给企业定性,根据估值买入我认为优秀的核心资产,慢慢变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