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居民家庭消费状况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家庭收支状况动态分析

一、居民家庭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同样收入来源也会对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居民收入按来源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于城镇居民而言,长期的持久性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则主要是经营性收入。因此,本书主要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动态趋势进行分析。

(一)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总体水平概况

由表2-1可知,2001—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859.6元增加到33 616.2元,提高了3.9倍,年均增长率为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 366.4元提高到2016年的12 363.4元,提高了4.2倍,年均增长率为11.7%。

表2-1 2001—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中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从图2-1中可以看出,2009—201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相较农村明显提高,而2001—2008年,两者增速差距还不太明显。尽管在1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的提高,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比农村高,至201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7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其绝对差从2001年的4 493.2元上升到2016年的21 252.8元。

图2-1 2001—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二)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分析

按照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通俗理解为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而按照收入的来源,可划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本书涉及的收入来源,即按照此四类来划分。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自由职业、兼职和其他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经营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净收入即从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收入。财产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既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也包括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收益收入,但是并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转移性净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以及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不包括住户之间的实物馈赠。

1.城镇居民收入构成

从表2-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总体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在2001—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70.3%、8.2%、4.1%和23.2%。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份额最大,2016年工资性收入占比相比其他年份较低,但也达到了61.5%,2004年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为75.9%;转移性收入约占城镇居民总收入份额的16%~27%,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中的贡献份额稳步增长(见表2-3)。

表2-2 2001—2016年按收入来源划分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中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表2-3 2001—2016年按收入来源划分的城镇居民收入占比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中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2001—2016年,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有三大特点:①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一直是城镇居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比重逐渐下降。2001年城镇工资性收入占比为70.4%,2005年为74.3%,到2016年下降到61.5%。②2001—2016年,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份额逐渐上升,2004年之前经营性收入占比不到5%,2011年其占比超过10%,2013年之前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不超过4%,但2013年及之后,其占比达到9%以上,变化较为明显。③尽管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相对其他收入较高,但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截至2016年,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分别降到61.5%和17.6%。财产性收入占比增长较快,从2012年的2.9%提升至2013年的9.6%,到2016年达到9.7%(见表2-3)。

2.农村居民收入构成

从表2-4和表2-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结构变化显著,农村居民收入按来源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01—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8.4%、50.1%、2.7%和8.8%。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约占农村居民总收入份额的50%,其次为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村居民总收入份额的40%,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中的贡献份额均不明显。

表2-4 2001—2016年按收入来源划分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中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表2-5 2001—2016年按收入来源划分的农村居民收入占比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2001—2016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有两大特点: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占比较高,但近年来经营性收入占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而财产性收入占比相对较为稳定。2001年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比遥遥领先,其占比为61.7%,到2015年,其占比下降到39.4%,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的份额已经低于同期工资性收入所占的份额,截至2016年,这一份额已降至38.3%。②2001—2016年,转移性收入的份额上升,2001年为3.7%,2012年增长到8.7%,2013年突然猛增至17.5%,截至2016年已升至18.8%。

二、居民家庭消费状况

从表2-6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显然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1年的5 309元提高到2016年的23 078.9元,提高了3.3倍。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基数较小,相较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提高的程度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 741.1元提高到2016年的10 129.8元,提高了4.8倍。

表2-6 2001—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恩格尔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从图2-2可以看出,2001—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较快,相对而言,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较慢。尽管在1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从2007年开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相对较为明显。

图2-2 2001—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恩格尔系数是消费者食品开支占消费总开支之比。一般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减小的趋势。从恩格尔系数的对比可以看出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见图2-3)。

图2-3 2001—201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二者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说明消费结构中食品开支占的比重都在下降。但二者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具有不同的特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个别年份虽有反弹,但与这15年的最高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速度高于食品类开支增长速度。在2008年之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还保持着一定的差距,但在这之后,二者逐渐接近,绝对差从2001年的9.5%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3.5%,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2008年之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从2008年开始反弹幅度较大,达到37.9%,接近2001年的38.2%,之后连续五年恩格尔系数保持平稳下降的趋势,到2014年下降至3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5年间基本呈下降趋势,但在2012年及之前一直高于35%,截至201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2.2%,可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