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
“精神分析所提出的第一个命题是:自身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整个心理活动只有部分和某些个别的行为才是意识的。……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它主张一切本能冲动都可描述为性冲动,而且无论从广义和狭义上说,都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重要起因。更进一步说,我们认为这些同样的性冲动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文化、艺术和社会成就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1856年5月6日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一犹太羊毛商人之家,4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他天资聪慧,很小就喜欢读书。除母语德语和希伯来语外,他8岁开始学英文,初涉莎士比亚的作品,9岁开始学法语,此外,还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1865年,进入维也纳的斯佩尔中学,成绩连续7年一直是全班第一名。中学阶段弗洛伊德接受的是典型的古典教育,内容包括希腊神话、哲学和文学,中学毕业论文是关于索福克洛斯《俄狄浦斯王》中的一段诗歌。1873年被保送到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了8年的学医生涯。在此期间,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此外,他还涉猎了大量人文学科的作品,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成为他最为崇拜和欣赏的哲学家。他参加了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的讨论班,后者的心理学思想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79年,他服兵役一年,期间在布伦塔诺的建议下把穆勒的4篇文章从英文译成了德文。在于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他和当地的很多犹太人一样以行医为业,担任临床神经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罗伊尔(Josef Breuer,1842—1925)合作,用催眠术医治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到法国,先去巴黎就学于法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J. M. 沙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后赴南锡(Nancy)参观催眠疗法,燃起了他对无意识观念的兴趣。1886年与玛莎·伯奈斯结婚,婚后生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Anna Freud,1895—1982)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1895年,他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这被看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在1896年第一次以法文使用“精神分析”一词,之后以德文继续使用)的处女作。在技术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在分析许多病例后弗洛伊德确信:本能特别是性的问题对神经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儿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乱伦冲动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梦在精神分析中具有极端重要性,认为“梦中概括了神经症的心理学”。1900年,发表《梦的解析》。可以预料,这部包含了上述思想的著作必定遭到“文明”社会的抵制。出版后的8年间该书只售出600本,而弗洛伊德从中只获得209美元的稿费。这和此前40年出版的另一本颠覆性著作即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的第一版1250本在当天即销售一空。也是在1900年,弗洛伊德在大学里开设了一门有关梦的课程,遗憾的是只有三名听众。从1902年开始,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星期三心理协会”(the Wednesday Psychological Society),在弗洛伊德的候诊室里研讨神经官能症问题。后来,弗洛伊德由个人心理分析转向了文化心理分析,除了医生和科学家之外,他还把音乐批评家、戏剧批评家和哲学家吸收到他的圈子中来。这些人大约占了“星期三协会”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1908年,在该协会的基础上,创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19年创建国际精神分析学出版社。在这期间,弗洛伊德迅速蜚声世界,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并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者,如后来也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荣格、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等。精神分析运动从此也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国际性运动:一时间,柏林精神分析学会、纽约精神分析学会和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布达佩斯精神分析学会、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意大利精神分析学会、荷兰精神分析学会等相继成立。1909年,弗洛伊德访问美国,在克拉克大学发表演讲,反响热烈,听众包括威廉·詹姆斯。1911年秋天,在魏玛举行的精神分析学大会上,弗洛伊德结识了当时欧洲著名的文化女性莎乐美,并收其为徒。之后,这位“能使男人受孕的女性”成了弗洛伊德的挚友,从事心理分析研究凡20年。1911到1913年间,由于不满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荣格和阿德勒纷纷脱离弗洛伊德,自立门户。1926年,弗洛伊德在柏林拜会爱因斯坦,开始了两位伟人之间的友谊。1933年纳粹执政期间,纳粹党人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弗洛伊德夸大性问题而毁灭了人的灵魂。1938年德军入侵奥地利,在包括罗斯福总统在内的众多名流的帮助下,弗洛伊德得以逃出维也纳迁居伦敦,后来他的四位姐妹都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从1923年开始,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据说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但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由于他拒绝使用止痛药,所以他的头脑仍然保持十分清醒,直到1939年12月23日,他的医生马科斯·施努尔为他注射了大剂量的吗啡,为弗洛伊德实施了安乐死。当初,他为了“死于自由”而来到英国,现在,他主动选择了死亡,把他的自由意志贯彻到了最后。弗洛伊德生前即开始享有很高的声誉,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荣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会员,成为与牛顿、达尔文等人并列的伟大科学家。有人几度提名他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托马斯·曼甚至曾经为他推荐过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他最终与诺贝尔奖无缘,但他的著作无疑属于对现代世界发生颠覆性影响的伟大著作之列。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把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列为“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16部名著之一,且居榜首。“从数字上看,今天在一般和专业文献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远远超过对莎士比亚、《圣经》或者其他伟大历史人物——不管是近代的,还是古代的——的引用。”1
弗洛伊德夫妇(1885)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性欲三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3)、《论无意识》(1915)、《精神分析引论》(1917)、《自我与本我》(1923)、《幻想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1930)、《精神分析引论新篇》(1933)、《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
尽管弗洛伊德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的工作自始至终有一种哲学追求。他说过:“除了哲学的洞见,没有一样事物能引起我的兴趣,我正在往满足这个愿望的道路上走,正如我从医学的事业走向心理学。”2在弗洛伊德看来,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人类自恋的历史,这种自恋表现为一系列上升运动。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之外虚构了一个理念的世界,人通过本体形而上学“成功地”“逃离”了“大地”;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人通过主体形而上学“成功地”“逃离”了自己的身体;黑格尔通过思维与存在辩证同一学说,把人的“理性”膨胀为“宇宙精神”。在人类自恋的历史中,同时伴随着相反的运动,即伴随着对人类自尊心的重大打击。打击之一来自哥白尼的学说。在此之前,居支配地位的是地心说,按照这种理论,人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均绕地球运行。哥白尼指出,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仅仅是无穷大的宇宙体系内的一个小斑点。于是,人类中心论受到了第一次重创。打击之二来自达尔文的学说。按照这种学说,人没有任何神圣的、非自然的高贵血统,他只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人是类人猿的后代,并且始终具有一种不可磨灭的兽性。这是对人类中心论的第二次重创。打击之三来自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弗洛伊德以前,传统的“意识哲学”把心理与意识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学即是而且只是研究人的意识的科学。而精神分析所提出的第一个命题是: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整个心理活动只有部分和某些个别的行为才是意识的,而且,无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策源地和真正动力之所在。精神分析提出的另一个命题是:一切本能冲动都可描述为性冲动。性冲动不仅造成了神经和精神疾病,而且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文化、艺术和社会成就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3这样,弗洛伊德通过其无意识学说和性本能说重创了笛卡尔肇始的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从而在现当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