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本書人名全選自商務印書館一九二一年所編《中國人名大辭典》。編排次序基本仍其舊。因新舊字形不同,筆畫亦異,故部分姓氏之次序,亦小有調整,如吕、成舊作七畫,今在六畫;从邑、从阜、从艸諸姓,排列亦有變動。原書筆畫有計算失誤者,本書亦予訂正,如姬、柴誤作九畫,今移在十畫。
二、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質樸,中近古特重文飾。前者多古詞古義,今頗難曉;后者多取義經傳詩文,亦紆曲費解。凡此二者,必詳加徵引,以明其故。其以常見詞、常用義爲名字者,則只做簡要解釋,一般不多事引證。名字涵義或有兩解者,必别爲詮釋,以供參考。
三、命名取字本有通則,但時代不同,風尚各異,且因人物身份、教養、志趣不一,故其中亦有變化。本書性質類辭書,不便闡發其理,惟時就有關條目所涉及者,略加説明。雖不免於重複,或可便於讀者。
四、名字取義,出處頗多相同者,故詮釋時或詳於甲而略於乙,再詳於丙而又略於丁。似此類熟典常語,多次重複出現,雖於某條略簡,但不使妨礙理解。
五、本書於同名異字條目中,遇取義同出一處者,則用“解見①”“解見②”或“解見③”等方式作解。除此而外,所有其他條目皆不用此方式,以免反復翻檢。
六、古籍傳世日久,輾轉翻刻,遂多魯魚亥豕之誤,名字産生訛錯,自屬常事,或有發現,必就名字相協之理加以辨正。如後魏元乂不當作元叉,辛俊不當字叔義,“義”爲“乂”之訛。幸而言中者固當有,主觀臆斷處亦不敢言無。請讀者鑒定。
七、古人取字常以伯(孟)、仲、叔、季區别行第,書中反復出現,雖不勝其煩,但爲便於讀者理解,時詳時略,不一概摒棄。
八、本書不以帝王謚號、廟號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梁武帝而收蕭衍,不收明太祖而收朱元璋。
九、個别人物名聲不顯,功業不爲人知,《中國人名大辭典》未予立目。如宋應星,其《天工開物》未被發現時,其事跡鮮爲人知,本書則予補入。有個别著名人物《中國人名大辭典》未收其字,本書則據史料加以增補,如年羹堯等即是。
十、本書人名雖曰全選自《中國人名大辭典》,但有極個别人的名字較爲特異者,亦偶而録入。如邵颿字無恙,即録自《隨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