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陆王心学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陆王心学,即指以南宋陆九渊(象山)心学与明代王守仁(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它是宋明理学中由程颢发其端而与后来被定为官方哲学的程(颐)、朱(熹)理学相对立的学派,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史上,继先秦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之后,经长期思想流变而形成的以心为本体的哲学派别。陆王心学由陆九渊创立,至王守仁集大成,中经南宋杨简,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等重要代表人物的发展,形成一个中国哲学特有的、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核心的、庞大、严密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1此说一语中的,简明扼要地道出了陆王心学产生及其发展脉络和特点。

到了明朝末叶,陆王心学盛极而衰,走向下坡道。入清之后,王阳明心学“空谈误国”成为学者一时舆论的主流,于学术界遭到猛烈的批判、指责与抨击。清朝初期,清朝最高统治者采取“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尊崇朱熹,把朱子之学确立为官方哲学,由此,导致了清代陆王心学思想中理性思维的暗淡无光。尽管这样,清代的陆王心学并没有成为绝学,在清初政策的夹缝中,在清初诸大儒们的努力之下,依然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向前曲折发展,“经历了由隐蔽走向公开、并再度演进为高潮的流变过程”2。经历了清初百余年的低落期之后,陆王心学又在清朝晚期被人们所重视而焕发青春,再次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并重新发挥作用。由此,也使得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成为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