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换句式
由于语义的隐含关系,相向动词在句法上可以有多种变换形式。我们可以把相向动词的这种语法特点用简单的变换式表示出来。典型的相向动词有三个小类(A1、A2、A3),各自的语法功能有所不同。17
A1类动词有如下变换句式:
A1类动词的数量最大,我们通检《现代汉语词典》,得A1类248个,其中见于《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以下简称《常用词表》)的有:接吻、握手、来往、拥抱、见面、结婚、离婚、冲突、打仗、争吵(吵架)、打架、通信、赛球、恋爱。下面是A1类用在(a)式(例3—例6)和(b)式(例7—例9)中的情况:
(3)这地方的风俗,姐夫小舅子见了面,总好说句打趣的话。(赵树理《邪不压正》)
(4)那时候,上海的齐燮元和卢永祥正在打仗。(《短篇小说选·四》539页)
(5)我们头一次见面,谈不上十句。(巴金《团圆》)
(6)你们俩什么时候订婚?(钱锺书《围城》)
(7)你快快去……你才能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孙犁《嘱咐》)
(8)他们都不和我来往了。(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9)到底跟谁结婚还没定下来。(王蒙等《夜的眼及其他》)
A2类动词也有上述(a)(b)两式,另外还多了一种(c)式:
A2类动词要少得多,总共36个,《常用词表》中有:贴、接、碰、碰见、遇、遇见、遇到、挨。下面各例,(10)(11)用于(a)式,(12)(13)用于(b)式,(14)—(16)用于(c)式:
(10)我和柳金刀就是在那时候结识的。(《散文特写选1949—1979》175页)
(11)他们的脸紧挨着,注视着我。(冰心《分》)
(12)莲台寺……东、西、北三面的庙墙都和山石连接。(《现代游记选·梁山泊见闻》)
(13)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病关连着的。(郭沫若《山中杂记·芭蕉花》)
(14)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废名《竹林的故事》)
(15)一棵紧挨着一棵,上千上万棵的高达几十米的大树,让人惊讶不已。(《现代游记选》341页)
(16)她常常去上街……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老舍《四世同堂》1091页)
A3类动词有两种变换式,也和上述(a)(b)相应,只是句式中还另外有一个相向双方以外的受事做宾语:
A3类动词最少,共18个,《常用词表》中有“辩论、争论”两个,常用的还有“交换、对调、夹攻”等。以下两例分别用在(a)(b)两式中:
(17)我俩已经对调了工作。
(18)你还是和她交换一下意见!(《工人短篇小说选》1964年)
以上变换句式可以概括为一个总公式:
其中“(+O)”只用于A3类,方括号中的变换只用于A2类。
以上变换句式反映了相向动词的共同特点及内部差异。这里面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1.句式中的S1是相向行为中的任何一方,因为相向行为的特点就是双方所处的地位相同。如果我们把S1理解为确定的某一方,那么句式数目还应增加一倍。比如,A1类还须有S2S1+V(李清张红和解了)、S2+P+S1+V(李清(已经)跟张红和解了)。所以说,句式中的1、2与一般的N1VN2(张红看见了李清)中的1、2是不同的,后者中1、2的互换会改变句子的所指。
2. N(SS)应该是表明复数的词语(我们、你们俩),但有时复数也可以体现在领属定语中,如“他们的脸紧挨着”。
3.上述句式中的S1S2,可以不用连词连接(例3),也可以用上“和、跟、同、与”这些连词(例4),而句式中的介词P也是这几个词。因此,如果“和”等词前面不直接相向的另一方有其他成分隔开(例7—例9),那“和”类就只可能是介词,我们在句式中加进可能出现的状语“(已经)”,也是为了明确“和”类的介词性。假如没有这种隔开的成分,那就可能是连词,可能是介词,这样,句子就变成同形异构而所指相同,可以说是“没有歧义的歧义句”,这是由相向动词的特殊性质造成的有趣现象。
4.从一般角度分析,A1类是不及物动词,当与A2、A3相差较大,而A2、A3都能带宾语,是及物动词,两者应该比较接近。可是,上述句式却告诉我们,A1与A2有较大的共同点((a)(b)两式完全相同),A1与A3也有一些共同点(S不能置于动词后),而恰恰是A2和A3的差别最大。可见一般的分析角度对相向动词不适用(详见下节)。
相向动词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们可以进入本小类所属的各个变换式中,而且在于其中大部分词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进入这些句式之一及其扩展式中。
1.相向行为都涉及两方面的参与者,因此,只有用于上述变换式之一且把参与的两方面都表达出来,意义才完整,不能只用一个S。而且,许多相向动词所表示的都是经常发生或存在的行为或关系,有些几乎人人都涉及,如“见面、接触、来往、结识、通信”,在提到这些行为或关系时,人们更关心的是究竟同哪两个方面有关,这就更要求两个S都出现。这样,下列句子看似结构完整,却都是站不住的:
(19)*张红见面了。(*号表示不合语法)
(20)*李清又接触了。
(21)*他交换了礼物。
例外的情况是另一个S隐含在上下文中,如:
(22)一直到他哥哥乘机到了南京,他赶去会晤。(刘白羽《环行东北》二章)
2.有少量相向动词,除了经常用于前述变换式以外,有时也可以不用在这些公式中,而只让一个S出现。这些动词往往表示某些不常发生的行为,因此相向双方之一是否涉及这种行为,就可以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如“打架、吵架、结婚、离婚”。由于动词本身有相向性,因而另一个S仍然被隐含着,或者是已知的,或者是不关心的,如:
(23)老人急着让我结婚。(《夜的眼及其他》)
(24)弟弟又去吵架了。
3.我们说相向动词必须进入这些变换式,是强调两个S都要出现。A3类动词在运用时不说出受事宾语O,这却是常见的,如“咱俩交换”。可是,这些虽然没有进入A3类的句式,却进入了A1或A2的句式,或者说进入了相向动词的总公式,所以也不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