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变换的限制

每类相向动词都有几个所指相同并可以互相变换的基本句式。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三个句式之间的变换,以及句式内部S1和S2之间的互换,并不绝对自由,而受到语法、语用、语义多方面的限制。本节拟探讨一下造成限制的各种因素。这里主要就A类动词来谈,在很大程度上也适合于B类的情况。

变换的限制首先来自汉语句式的聚合关系。

在各个基本句式中,(a)式表示的相向性最明显,如“他俩碰见了”。这是因为,(a)式是与汉语中的“主—谓”句型(他走了)构成聚合类的;当主语是复数或并列成分时,谓语总是同样地陈述主语内部各成员的(他俩走了),因此,当谓语用了相向动词时,主语内部各成员就以相等的资格兼有主体和对象双重身份。

(c)式句表示的相向性就远没有(a)式明显。“张红碰见了李清”的确隐含着“李清碰见了张红”;但是,在句法系统中,(c)式跟“张红帮助李清”“张红看见了李清”这类句子构成聚合类,这类句子的大部分表示“施事—动作—受事”的关系,这种聚合关系(索绪尔叫“联想关系”,rapport associatif)总叫人在说或听“张红碰见了李清”时感到“张红”(S1)更接近施事,这种感觉限制了变换的可能。

(b)式的聚合类,有时表示共同行为,接近(a)式的聚合类:“张红已经和李清(一起)去了”,有时又表示单方面行为,接近(c)式的聚合类:“他已经和我说了。”所以(b)式表示相向性的明显程度介于(a)(c)之间:“张红已经跟李清碰见了。”

由于句法聚合的影响,(c)式句内部S1、S2的互换受限制最大,其次是(a)、(c)两式之间的变换,而(a)、(b)之间,(b)、(c)之间,(b)式内的S1、S2之间的变换都要自由一些。

组合关系也能给变换造成限制。由于(c)式(以及(b)式)中的S1带有较多的主动意味,因此,有时可以在动词前用上一些只跟S1有关的成分,这就加强了S1的主动性,从而使变换变得基本上不可能。如:

(58)我实在不愿意结识他。

(59)他们和人来往,要说要笑。(《散文特写选·一》299页)

(60)她最爱和名人唱和。(鲁迅《高老夫子》)

语用情况对变换也有影响。在汉语中,句法上的主语和语用上的话题(topic)往往是一致的。所以,(c)式及(b)式中的S1,往往是被关心的对象。这样,交谈的双方就比较容易成为S1,所以,(61)—(63)比(64)就要自然一些:

(61)你碰见他了吗?

(62)我碰见他了。

(63)你已经跟他碰见了吗?

(64)他碰见我了。

只有顺着谈“他”的话说下来,(64)才是自然的,(65)便提供了这种语境:

(65)党总支书记到县医院看望病人回来,半路上碰到我,跟我谈过他。(浩然《春歌集》157页)

如果相向双方不是听说者,这时选择什么做S1和S2就取决于语境的话题情况。例如:

(66)下半天寡妇碰见他们五人,佯佯不睬。(钱锺书《围城》178页)

(67)鸿渐到外文系办公室接洽工作,碰见孙小姐,低声开玩笑道……(钱锺书《围城》225页)

(66)的下文以“寡妇”为话题,(67)的上文“接洽”、下文“开玩笑”都以“鸿渐”为话题,这就决定了两句对S1和S2的选择。如果没有上下文的这种制约,那选择就比较自由,而(a)式句出现的可能更大:

(68)(几乎每一家都在议论这件事情,田小武家更不例外,)父子俩正在吵嘴。(浩然《春歌集》223页)

在某些条件下,相向动词的语义有所变化,成为或者几乎成为表示单方面行为的动词,这时,就不可能进行变换。

有一部分A1词,虽然能带宾语,但属于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中的两个方面出现相向关系,因此不能算作(c)式;这时宾语倒常常是复数或并列的,如:

(69)你要隔开小张和小王。

(70)敌人试图分离这两支游击队。

有些词用在(a)(b)两式中表示相向行为,如(71)(72),但用在(c)式中就带有明显的单方面意味,S2处于受事地位,如(73)是S1采取措施把病人(S2)与自己隔开,而S2并没有相应的主行动为:

(71)我们和病人已经隔离了。

(72)我们已经跟病人隔离了。

(73)我们已经隔离了病人。

还有的词在(b)式中也带了些单方面意义,如:

(74)他一再跟队领导吵。

有些A2词本有相向非相向两种含义,这些词往往用在(a)式及(b)式中表示相向行为,如(75),在(c)式中表示纯粹的单方面行为,如(76):

(75)他和你哥哥认识。

(76)他认识你哥哥。

在(73)中,“病人”毕竟也与“我们”隔离了,(74)中的“领导”也一定程度被卷入了“吵”,但(76)中的“你哥哥”却可以根本不认识“他”。同类动词还有“熟悉、拥抱”。

行为所关涉的两个方面的类别,也影响到动词的词义及其相向性。相向行为一般建立在同类事物的基础上,如:

(77)上海和东京通航。(地点—地点)

(78)印度和巴基斯坦媾和。(国家—国家)

(79)张红和李清通信。(个人—个人)

所以,同一个“接触”,在(80)(81)中由于两方面同类,因而是相向行为,在(82)(83)中却由于两方面不同类,导致了相向性的消失:

(80)我接触过你哥哥。(人—人)

(81)这块塑料接触过酸碱。(物—物)

(82)那小孩儿老接触电器。(人—物)

(83)你真正接触了社会。(人—外界事物)

(82)(83)两例都表示人的主动行为。同样,试比较:张明和罪犯搏斗——张明和命运搏斗;张明和他哥哥决裂了——张明和旧传统决裂了;张明碰见了哥哥——张明碰见了怪事。随着相向性的消失,变换也就难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