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谎言的每日相遇:测谎师办案的52堂实务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病理性说谎:伤人十九刀

谎言有千万种,但无论是哪种谎言,它们的出现都有着相应的目的。

在与客户洽谈合作时,你告诉他,现在已经有好几家公司主动要与你进行合作。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其他公司提出过想要与你合作。

你说谎,是因为你想通过谎言来获取经济利益。

你的朋友向你询问,他穿的这件西服是否好看。你觉得这件西服的颜色太过老气,但你依然告诉他,你觉得很好看。

你说谎,是因为你想通过谎言来维持人际关系。

你因为涉嫌参与一起案件,被公安机关采取了强制措施。在办案人员对你进行讯问时,你一口咬定自己是无辜的。而事实上,你就是这起案件的主要参与者。

你说谎,是因为你想通过谎言来逃避法律惩罚。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编造谎言,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说谎行为。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称之为“病理性说谎”

既然是“病理性说谎”,也就表示,这是一种非正常的说谎行为。所谓“病理性说谎”是指:

说谎者虽然没有记忆方面的明显缺陷,但仍不可抑制地进行说谎,并通过这种欺骗行为来达到内心的一种满足。

在这里,我们需要将“病理性说谎”与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行区别。

先来看一下“病理性说谎”与“经常性说谎”的区别。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人:他们信口开河,喜欢夸张,他们口中讲出的十句话中,也许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这种说谎行为,是“经常性说谎”。

但“经常性说谎”与“病理性说谎”并不一样。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经常性说谎”者可以控制自己的说谎行为;换句话说,在特定的情境中,他们是可以让自己不说谎的。但是,“病理性说谎”者的说谎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换句话说,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要说谎。

再来看一下“病理性说谎”与“妄想”的区别。

我们知道,“妄想”是一种不理性的、与现实不符的信念,但个体对其坚信不疑。比如,一些精神疾病患者会坚信自己与某种神秘的力量存在某些关联,会坚信身边有人一直试图谋害自己,会坚信有人正在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即使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劝说,仍然无法改变他们对这些信念的坚信不疑。

但“病理性说谎”不是这样。具体来说,如果“病理性说谎”者的谎言被揭穿,那么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所说的是不真实的,并且可能会承认自己确实说了谎。

“病理性说谎”者常常通过谎言,将自己编造成高学历、高智商和高能力的精英人才。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会编造出一些非常神奇的个人经历,如自己曾经身患绝症,或自己曾经开创过令人震惊的宏伟事业。而在陈述这些经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路是清晰的、表述是有条理的,就连情绪和情感也是正常的。

有时,一些不明真相的倾听者会完全相信他们所编造的谎言。但是,如果倾听者在事后进行多方面的信息收集与核实,也应当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他们所陈述的那些经历其实根本都是不存在的。

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测谎师还是办案人员,都可能遇到“病理性说谎”者。而“病理性说谎”者的出现,有时可能会给事实的厘清带来不小的麻烦。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以帮助读者对“病理性说谎”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需要强调的是,“病理性说谎”在疾病的诊断和分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接下来我要介绍的这名被测人,确实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病理性说谎”的一些典型症状。

一名女子随身携带的手机不慎被盗,办案人员很快锁定了被盗手机的具体位置。而当办案人员找到这部手机时,发现一名男子正拿着这部手机在听音乐。

人赃并获,看来这名男子就是偷手机的人。

但男子到案后辩称,自己在公园散步时,注意到公园的一条小路边有一个黑色的东西。他走过去定睛一看,发现是一部手机。他当时喊了半天“是谁丢的手机”,但没有人应答。他觉得,这应该是一部被人丢弃的手机,于是捡起来就回家了。回到家后,他仔细检查了手机,发现手机的功能并没有损坏,于是就用它听起了音乐。

为了进一步弄清事实真相,在排除了精神疾病因素后,测谎师与这名男子进行了下面这段对话。

问:在开始之前,需要先记录一下你的个人信息。

答:好的。

问:姓名?

答:×××。

问:年龄?

答:30岁。

问:学历?

答:大学本科。

问:大学本科?

答:嗯。

测谎师之所以会对学历表示疑问,是因为其在先前查阅卷宗的过程中注意到,这名男子的学历水平应当为高中。

问:你大学是在哪儿读的?

答:××大学。

这名男子所说的这所大学,是国内一所知名高校。

问:是不错的学校。

答:还好吧,就那么回事儿。

问:你读大学期间,学的是什么专业?

答:学的是国际贸易。其实没劲,挺枯燥的。

问:学院里的老师,都还记得吗?

答:毕业好多年了,基本记不得了。

问:毕业后,你都做过些什么?

答:做了很多事情,太多了。

问:那就跟我说说,刚毕业那会儿你做什么了?

答:我去一家公司做推销员。

问:你是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怎么选择去做推销员了?

答:因为我觉得我学的专业一点也没有挑战性,我想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就去做推销员了。

问:那后来你干得怎么样?

答:还可以吧,后来我做到了总监,就辞职了。

问:你说你做到了总监,是吗?

答:是的。

问:你入职多长时间,做到了总监?

答:三个月吧。

问:三个月,做到了总监?

答:是啊。

问:为什么提升得这么快?

答: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一是我毕业的学校还不错,二是我能力过硬,再加上我脑子转得快,所以领导比较赏识我。

问:嗯。

答:不过对我来说,这并不算啥,后来我从这家公司辞职了。

问:哦?你都做到总监了,怎么又辞职了?

答:没什么,我的心很大,我有更高的追求。

问:那后来呢?

答:后来,我就去××局上班了。

问:为什么要去××局上班?

答:因为不想再去公司干了,家里人也劝我,想让我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问:你答应了吗?

答:我答应了,后来我就去××局上班了。

问:嗯,我都听明白了。其实我也很想去相信你所说的,但是根据我掌握的情况来看,你刚才跟我讲的,恐怕不是真的。你身边的很多人都可以证明,你不是从××大学毕业的,你没有做过推销员,也没有去××局上过班。

答:(愣了一下)哦,那可能是我记错了。

问:也就是说,你刚才说的那些,不是真的?

答:我应该记错了。

问:好,我们继续。

答:嗯。

问:你有过犯罪前科或是违法记录吗?

答:没有。其实我伤过人,但是没有追究我。

问:什么时候的事情?

答:应该是我读中学那几年的事吧,我把一个人捅了。

问:那个人是谁?

答:村里一个同龄的。

问:怎么捅的?

答:就是拿那种折叠刀捅的。

问:为什么捅人家?

答:没为什么,就是当时互相闹着玩吧。

问:严重吗?

答:我捅了他有十九刀,我记得应该是。

问:十九刀?你能确定吗?

答:嗯。

问:人怎么样了?

答:没怎么样。

问:这件事后来怎么处理的?

答:后来,没处理。

问:你捅了别人十九刀,没有追究你的责任吗?

答:(笑)因为在我们老家那儿,我挺出名的。我是一个很仗义的人,所以周围的人也都听说过我,很佩服我。后来,被我捅的那个人就说这事儿算了,就当跟我交个朋友,所以也就没人追究我。

……

相信读者也已经猜到,该男子后面的陈述,其实也都是假的。

回过头来,我们重新分析一下该男子的谎言。

第一,我们很难发现,该男子编造这些谎言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换句话说,这些谎言究竟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该男子编造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编造自己曾在一家公司担任总监,编造自己在××局上班。但是,从逃避法律惩罚的角度来看,这些谎言并不能为其提供任何帮助。

甚至,该男子还编造出自己曾经捅伤别人十九刀的经历。这对他来说,不仅是无益的,反而让其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该男子所编造的谎言与大多数人所编造的谎言并不相同。

第二,在编造谎言时,该男子的表现十分轻松自然,没有暴露出任何反常与破绽。

该男子编造谎言的方式,其实是最为困难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完全虚构了自己的身份、工作和个人经历,即“虚构式谎言”。

“虚构式谎言”是十分耗费个体认知资源的一种谎言,并且极易引发个体强烈的内心冲突。但出乎意料的是,该男子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紧张焦虑,也没有暴露出任何的谎言破绽。他在编造谎言时的感觉,更像是在叙述一件再小不过的生活琐事。

第三,该男子十分陶醉于编造的谎言,并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强烈的内心满足感。这也是测谎师在与其进行对话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感受。

比如,该男子在虚构自己的学历时,十分得意地表示,自己感觉学校其实非常一般,而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很枯燥无聊。

比如,该男子在解释自己为何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做到总监时,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学校不错、能力过硬,并且脑子很灵活。

再比如,该男子在解释自己为何捅伤别人十九刀而没有被追究责任时,称自己的名声很大、为人很仗义,对方为了能够跟自己交个朋友就没有追究。

我们可以看到,在该男子编造的这些谎言中,他变成了一个能力不凡、经历奇妙、与众不同的人。正因如此,该男子在自己的谎言中得到了极大的内心满足,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当谎言被戳穿后,该男子能够承认自己的谎言。

具体来说,当该男子被明确告知,他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甚至犯罪经历都是不存在的之后,他能够承认自己所说的是谎话,并解释称可能是自己记错了。

换句话说,该男子其实是能够辨别真实与幻想的。这也进一步证明,其之所以会编造出这些谎言,并非因为患有妄想症。

第五,在对话过程中,该男子无法控制自己停止说谎。

事实上,在与该男子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测谎师曾经多次告知其不要在这些事情上说谎,因为测谎师已经对他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有了全面的掌握。所以,如果他在这些事情上的说法与事实明显不符,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但即便测谎师已经向该男子进行了明确的告知,甚至在其说谎后,直接指出其陈述与事实明显不符,却依然无法阻止其继续在后面的事情上进行说谎。

这或许是因为,他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说谎行为。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测谎实践中。

通过测前谈话,如果测谎师发现被测人可能存在“病理性说谎”,那么一定要以谨慎的态度来考虑是否对其进行测谎。

这是因为,存在“病理性说谎”的被测人,其认知功能有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情绪情感方面也很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罪恶感和恐惧感是与说谎密切相关的两种负面情绪,但对于“病理性说谎”的被测人来说,他们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可能并不会体验到强烈的罪恶感和恐惧情绪。因此,最终的测谎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