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不抑郁手册:执业心理医生告诉你的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焦虑障碍的综合治疗

以下是一份焦虑障碍综合治疗简表,这份简表不但适用于惊恐发作,同样对社交恐惧症有帮助。

表3 焦虑障碍综合治疗简表

当焦虑型人格者为生活琐事所困扰或感到压力很大时,就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以上表格就是咨询或治疗的方案内容。

与此同时,焦虑症患者本身既是问题的生产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因为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只能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我个人的观点是,当你感受到焦虑时,先不要急于用药,因为人们总是可以找到自然的治疗方法。药物可能会诱发身体非自然的生理变化,还有随之而来的药物副作用。

然而,什么样的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待,不是吗?

不急于用药,不代表不要用药。当焦虑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并且精神科医生也已经建议你服药治疗时,那么最好遵医嘱服药治疗。(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心理学知识:只有医生有处方权,也就是只有医生可以开药给你吃,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是万万不能开药的。

无论你相信与否,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药物治疗是他们走向康复的一个转折点

在我行医过程中所接触的心理或精神疾病中,有60%~70%的病人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当然,在大量的文献研究中,自然疗法(东方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与药物的结合治疗无疑是对焦虑症最有帮助、最有效的疗法。

自然疗法,重点在“自然”,中国文化中自然之道最为推崇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时在佛家也有“禅”的概念。

从前的禅院,把游方的僧人称为“云水”,何解?一是游方行脚的人就像行云流水,生活自由自在;二是这些僧人的性格如云在天,如云在溪,自然流淌。

人如果经常待在自然环境之中,也会更容易体会到自然疗法,心态及品行也就会更趋于自然平和。

有这样一则禅学故事可供焦虑之人思考。

一天,赵州僧人问普愿禅师:“何为道?”

普愿答:“平常心是道。”

僧人再问:“如何是平常心?”

普愿答:“要眠则眠,要坐则坐,热则取凉,寒则向火。”

禅,本质是崇尚自然,遵从实际。以“平常心”修行,着眼于焦虑及恐惧,顺其自然,遇事常怀一份平常心,安然乐观,虽不能成佛,亦可超脱自己。

比如,惊恐发作时,告诉自己采取平常心,放松心态,顺其自然,让时间带走惊恐。

因为惊恐是由肾上腺素分泌突然增多引起的,如果你能顺应这些生理变化,大部分的肾上腺素会在3~5分钟内被代谢掉。只要代谢完全,你就会感觉好些,所以惊恐发作的时程是很有限的。因此,即使你惊恐发作时身边没有医生,也不必担心自己会有危险,因为只要数分钟你就会自己好了,多么神奇的一件事!

那么,何时、何种情况我们需要用药及使用何种药物治疗?

这不是你可以判断和决定的,你需要在咨询你的心理或精神科医生之后,由医生来判断和治疗(这一点对于自负及焦虑的病人尤为重要)。

对于病人的疑问,我在临床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以下两个:

(1)“我觉得没效果(或我觉得不舒服),自己停药了。”

(2)“医生,吃这个药会不会上瘾呀?”

这两个问题深深地根植于焦虑症患者心中,而对于这两个问题的错误理解,经常导致患者治疗的前功尽弃,最终受累的还是病人自己。

针对第一个问题,当焦虑发作过于频繁时(1~2次/天),已经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甚至内心受尽焦虑煎熬的话,使用药物治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般有两类药物选择,一类是抗抑郁药。这里可能大家就会问:“我又不是抑郁症,为什么使用抗抑郁药?”

告诉大家一个精神科知识:抗抑郁药物还具有减轻焦虑的作用,并不是只有抗抑郁的作用。当今最常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有两类(SSRIs及SNRIs),如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多项研究显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代谢异常多会引起焦虑障碍,尤其是惊恐发作,而抗抑郁药则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故而抗抑郁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

另一类则称为抗焦虑药物,也称为镇静催眠药,以苯二氮卓类为主,典型药物包括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氯硝西泮等药物。这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来缓解焦虑。

需说明的是,药物使用需遵医嘱,不可自己随意用药。

我们来分析一下前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没效果(或我觉得不舒服),自己停药了。”

病人这么说,大多数情况是抗抑郁药在服用过程中出现了副作用。这类药对于各种类型的焦虑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具有成瘾性,适合老年人使用。然而多数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都在2~4周,大概14天后药物的血药浓度能够维持稳态,但是在药物起效之前的两周里,因为人体要适应药物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烦躁不安、思睡等症状,偶尔会伴有反胃、恶心、便秘等消化道副作用(多项研究发现在消化道中存在大量的5-羟色胺受体),所以焦虑症患者在最初服药时,因其副作用而认为是焦虑的病情加重了。

所以,无论在门诊还是住院部,医生给焦虑症患者开药时,大多会告诉患者,在开始服药时会有些恶心、反胃的副作用,但是通过最初的小剂量逐渐增加的方式,副作用在两周内会消失,与此同时药物也开始起效。

有时,病人会问:“医生,为什么药物会有副作用呀?”

一般我的导师(某大学著名精神病学教授)都会这样回答:“没有副作用的不是药,是水,就像人喝水没有任何作用一样,药物有副作用才说明它有治疗作用。”(不理解的话,可以反复读几遍。)

第二个问题:“医生,吃这个药会不会上瘾呀?”

一般在我们使用镇静催眠药治疗焦虑障碍时,患者会反复询问这个问题。现在网络信息日新月异,也将“安眠药”逐渐妖魔化,只要提到安定类药物,大家便会自主联想到其成瘾性。

其实,安定类药物(如阿普唑仑)是一种好药,因为这类药物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了,尤其是很早就在中国市场使用了。这类药不仅在早期帮助了许多群众解决了睡眠问题,同时得到了市场的检验而证明了它的安全性。

正如上面所说,苯二氮卓类药物一般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具体作用机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精神科常用药物手册》),因此它们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情绪。这类药可以快速起效(药物半衰期短),让患者可以迅速镇静下来,同时伴随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的缓解。

然而它的成瘾性也会随着剂量的加大及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服用者容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依赖。生理依赖是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安定类药物,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反弹焦虑症状,甚至加重原有症状,这种“焦虑反弹”困扰着很多尝试减药者。

需说明的是,药物使用需遵医嘱,不可自己随意用药。

关于心理依赖,简单举个例子。门诊曾有一位病人,被诊断为焦虑障碍,已经服用SSRIs类抗抑郁药及阿普唑仑有两年的时间,焦虑症状已经消失,工作、生活已经走入正轨,睡眠也改善了,不过就是每晚睡觉前一定要服用1/8的阿普唑仑才可以安静入眠,否则就会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根据药理学原理,阿普唑仑的这种剂量已经无法达到生理有效性,但患者有严重的心理依赖,继而产生心理暗示。

除了成瘾性,苯二氮卓类药物还具有抑制脊髓多突触反射、抑制中间神经元的传递而起到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使人感到躯体乏力。

对于安定类药物,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

我个人认为,苯二氮卓类药物最适合处理急性、短期发作的焦虑,当然对于长期维持症状(如反复发作的惊恐),就算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也不必太过担心成瘾性,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实行逐步减量法进行减药。

图4 安定类药物逐步减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