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不抑郁手册:执业心理医生告诉你的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的诊断)

桌上有一杯水

我好渴

但却伸不出手

别人以为我懒

我有意志,也有力气

但我病了

这是一种意志控制不了力气的病

我整个的生命失去了活力

这就是抑郁症

一直以来,我都是敬畏生命的,同时害怕死亡,对于抑郁症甚至有一些怯懦逃避的心理,不仅是因为抑郁症的可怕,更源于我作为心理医生却无法彻底治愈抑郁症的怯,然而终究要面对它,尽管血淋淋。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可以危及我们性命的疾病,而目前抑郁症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仍只是冰山一角,它存在于你的身边某个隐藏的角落。

亚伯拉罕·林肯、温斯顿·丘吉尔、戴安娜王妃、马克·吐温、海子、顾城、三毛……

这些我们听过的中外名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曾饱受抑郁症的折磨,甚至最终抑郁症战胜了一部分人,让自杀为他们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这里首先向大家传达一个勇敢的认知:无论抑郁症多么可怕,我们都需要了解它。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第一步就是睁开双眼。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除了包括抑郁症,还包括恶劣心境、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以及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等多种亚型。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其实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以心境低落、兴趣丧失及精力缺乏为三大核心症状。病程至少两周,而且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伴有认知、生理及行为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活动减少等。

抑郁症如此可怕,那么患有抑郁症的人究竟有多少呢

也许许多人还认为抑郁症仿佛距离自己很远,然而有研究显示,美国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抑郁的比例达25%,也就是说,你在纽约大街上遇到的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可能在一生的某个时间点遭遇抑郁。2013年的荟萃分析资料显示,中国抑郁症的现患病率为1.6%,年患病率为2.3%,终生患病率为3.3%。也就是说,在有近14亿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现在,1000个人中就有大概16个人被抑郁症困扰着。

图1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近年来对抑郁症发病率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患病年龄越来越小,而人们在一生中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令人遗憾的是,抑郁障碍的平均起病年龄是25岁,且从起病到就医接受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已经患了抑郁症,要么自己不知道,要么不愿意接受而一直拖延自己的病情,以致抑郁症长期损害自己的大脑。是的,长久未治的抑郁症会损伤我们的大脑结构。

与这种慢性损害相比,抑郁症带给患者的另外两种伤害才是我最想说的。

第一种,虽然经过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抑郁症状会得到缓解,有的病人甚至可以接近痊愈,但仍有35%的病人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复发。同时,首次发病经治疗缓解后的患者中有50%的人会复发,对于已经有3次抑郁发作的病人,今后的复发风险达到了100%,且有可能需终生服药。就单单复发率高这一点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身体与情绪,使之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同时会使患者及其家人背上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每年吃药的花费会让普通的工薪家庭负担较大,尽管居民医疗保险可以缓解一部分压力。而且,抑郁症的反复发作带来更多的是附加损失,如发作时患者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工作能力,间接导致家庭收入的减少;因抑郁症发作而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费用高昂且大部区地方还未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范畴。种种压力折磨着一个又一个家庭。

在经济负担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德伟在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抑郁症在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约为141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481亿元人民币。在巨大的经济负担下,如果抑郁症再次发作,有些人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花钱治疗,因为抑郁症本身就会让你自责,让你感觉拖累家人,症状上的自我验证得到实现:本来我得了抑郁症就对不起家人了,还要花这么多钱治病,我就更对不起家人了(强化了抑郁症的负性认知——自责、自罪)。

第二种,患有抑郁障碍的人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有一项大于10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证实,抑郁障碍的自杀率为4%~10.6%,也就是说,100个患有抑郁症的人中就有4~10个人有过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的人。有关荟萃分析的研究资料显示,抑郁障碍终生自杀风险率为6%,细思极恐,什么样的人会终其一生都在想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像前面患者留言中提到的,一些抑郁症患者满脑子都在想怎么自杀,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每个住进精神科病房的抑郁症患者,我们都要在问诊的过程中详细地排查,判断患者是否有自杀的风险存在,评估病人自杀或再次自杀的风险,是否需要加强精神科护理。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也是病房中医生及护士的重点关注对象,因为有时就是再严谨的看护与防范也阻挡不了他一心求死的决绝。

图2 抑郁症患者自杀过程

有人说,抑郁症导致的自杀其实是一种反抗,虽然是种错误的方法。我常常会思考这句话,有时结合病人的抑郁体验来看待这句话。那些抑郁症患者尽管接受了治疗,使用了药物,与心理治疗师对话了,也从自己的亲人那里获得了爱,甚至接受过电休克,但他们仍处于抑郁中,最后再也找不到其他选择帮助自己摆脱抑郁,进而按下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选择键。

就像抑郁症患者所言:“抑郁使自己的快感缺失,更多的是心理愉悦的缺失而不是生理愉悦的缺失。抑郁者,可以分出什么食物好吃或者不好吃,热水澡之后也会清爽,做爱也可以高潮,甚至听小品也会大笑,但他们失去的是用‘心’体验其感受的能力,体验不到任何情感。”

结合开篇所讲的活力丧失,愉悦感缺失使得抑郁症患者如行尸走肉一般。抑郁症的症状令人痛苦无奈,它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思维模式。它使我们身体疲乏,使我们感觉无能又无力。它使我们无法社交,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耗尽我们生存的意志与活力。

总结来说,抑郁症不仅会花费我们的金钱,还会要我们的命。

一个情绪问题和一个精神病学诊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也不是每一个抑郁情绪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这一点对于我在书写这些文字时的状态是有一定意义的。因为抑郁是个极易感染的情绪,无论听抑郁的声音,还是书写抑郁的文字,都会间接感染到抑郁的气质,所以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也是低落的。不过,在完成30分钟的山地跑之后,那种大汗淋漓的状态一瞬间让我竟然有了顿悟(是不是说坚持定期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抑郁),其实与抑郁为伍也并不是如此痛苦。所以,可以说我有抑郁情绪,但不能说我得了抑郁症。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呢?

首先,二者在定义上有区别。抑郁情绪是指人们在遇到一些精神压力、挫折或者痛苦事件时所产生的情绪变化。比如,我们会在受到批评时感到难过。而抑郁症是指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理性抑郁障碍。

其次,我们可以从低落情绪有无具体原因来进行区别。抑郁情绪多是正常人在遇到一定生活事件后产生的,往往事出有因;而抑郁症这类病理性的抑郁往往找不到具体原因,或者原因不足以解释抑郁的症状。

再次,低落情绪持续的时间长短、严重程度及变化规律也可以帮助我们将两者区别开来。人的情绪变化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我们遇到事件并出现低落情绪时,往往随着事件的解决,我们的情绪可以平稳下来,我们还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抑郁情绪具有时限性,同时程度也较轻,即使感觉不开心,人们依旧可以继续学习、工作,然后慢慢自我缓解;而抑郁症的低落情绪往往会持续两周以上,甚至半年以上。在患上抑郁症后,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很有可能无法继续学习或工作,甚至会产生自我毁灭的念头,自我缓解的难度也很大。典型的抑郁症有着“晨重暮轻”的情绪变化规律。

最后,从是否伴有生物学症状方面可以进一步区分。抑郁情绪多是单一的情绪表现;而抑郁症作为心理疾病,患者不仅会有低落情绪,往往也伴有明显的生物学症状,如失眠、食欲及性欲下降、体重骤降等。

话到此时,相信你对抑郁症患者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者你本身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无论你是何种身份,我书写这一篇章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帮助大家重新认识抑郁症,了解它,同时预防它(后面的科普小建议会告诉你如何预防抑郁)。第二个就是帮助身患抑郁症的人们,重新认识自己,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走向康复的道路,学习新的思维、感觉、行为方式,重塑自我,改变大脑的抑郁回路。

有许多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专家现在乐于建立理论——一套能够解释他们从病人身上观察到的症状的理论,相反,很少专家专注寻找实用的办法来改善抑郁症。

虽然我并不权威,且临床经验也有不足之处,然而我仍然愿意以一个年轻心理医生的视角来看待抑郁症,通过引用当下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做一点事。所以,对我来说,本书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除告知诸位我所知晓的药物及心理治疗方法外,我会介绍一些在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对抗抑郁的小技巧。希望你可以反复练习,短期可能看不到效果,但不要急,请坚持练习一段时间,毕竟这些练习帮助你建构新的大脑回路是需要时间的。

这里普及一个认知:抑郁的对立面并不是幸福,而是活力。

活力,是感知所有情绪的能力,包括高兴、悲伤、痛苦,抑郁本身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情绪,而是情感的丧失,是将你与世界隔离开来的厚重窗帘。它并不是悲伤或痛苦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疾病,一种需要医生治疗的疾病。治疗就是慢慢取下窗帘的过程——让你遇到好事时可以感觉到快乐,当别人欺负你时同样可以感觉到生气,失望时会难过伤心,与家人在一起时也会感觉舒适自在。

从这一点你可以区分抑郁情绪与我们所诊断的抑郁症并不是一回事。正常人偶尔有抑郁情绪是一种状态的诊断,而抑郁症是一个有“整体”概念的疾病,它影响着你的身体、情感、认知、行为各个方面,而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相比正如流鼻涕与患肺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