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恐惧症:越紧张,越是结结巴巴
口吃恐惧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交恐惧症类型。“口吃恐惧症”最典型的特征是:对说话、交际极度恐惧,竭力逃避说话,逃避交际,掩饰自己的口吃,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在各类社交恐惧症之中,口吃恐惧症是很常见的一种类型。
小林原本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但在经历了惨痛的高考失败后,她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口吃。在人越多的地方,她的口吃就越严重。第二年复读高考,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一所大学的英语系,她原以为这个专业都是女孩子,不会有太多的社交活动,自己的口吃问题不会太过暴露。谁知英语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各类比赛等,这导致小林的口吃进一步加重。每一次登台,她都认为是一次挑战,说话总是结结巴巴,一段用不了30秒的段落,她却需要2分钟才能勉强说完;即使较为顺利地说下来,她也依然没有自信心,会回到宿舍里哭一场。
宿舍的姐妹也帮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大家越热情,小林的口吃情况就越严重;回到家,父母看到她的样子,焦虑地劝导,但依然无济于事。听到陌生人的嘲笑,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在饱尝无数泪水的夜晚,感到自己的世界渐渐崩塌……
口吃分为先天生理型与后天心理型,先天生理型口吃与神经系统有着直接关系,需要从幼年时期就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后天心理型口吃,则是因为心理问题出现口吃现象,它并非生理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如案例中的小林,就是典型的后天心理型口吃。
从小林的经历可以看到,他们往往在成长路上遇到过刻骨铭心的挫折,从而导致对人际交往产生极大的恐惧,如考试的失败、情场的失意、生意的溃败,都有可能让自身遭遇强烈的精神打击,继而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卑微的,所以当面对别人的眼神时,会流露出明显的不自信。口吃越严重,内心的沮丧就会越强烈,认为自己的口吃无法治愈,进而感到前途无望;内心的悲观情绪会进一步加剧口吃的症状,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长期处于精神萎靡的状态,我们自然会在交际场合左右碰壁。一开始是口吃,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久而久之,还会出现缺乏斗志、精神恍惚、意志薄弱、对生活丧失信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口吃不仅关系到社交,更关系到自己的健康。从表面上看,口吃恐惧症是一种行为状态,但实质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腐化人心灵的一剂慢性毒药。如果不能改变口吃恐惧症,还会呈现出性格暴躁的一面,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即使面对其他人的关怀,也会暴跳如雷,认为自己被歧视。
对于后天心理型的口吃恐惧症,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然后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解决内心的困惑。
1.我们要学会“和自己说话”,让自己学会放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读书。我们不妨选择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翻开书本大声朗读,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呼吸:很多患有口吃恐惧症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焦虑而导致呼吸节奏混乱,因此结结巴巴;另一方面,我们大声地朗读也是与自己进行交流的过程,去听自己的声音、气息是否稳定。一开始也许我们感觉过程有些艰辛,但如果能够坚持数周以上,我们就能流利地与自己交流,尽管没有其他人听到,但至少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2.需要进行“幻想训练”:站在镜子前,幻想镜子里是其他人,然后进行交流。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侃侃而谈,分享自己今天的所见所得,告诉自己明天的准备,讲一个笑话……不必刻意设定任何主题,但一定要做到一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的眼睛。每天进行半个小时的训练,也许一开始我们会觉得有些奇怪,但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我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目光后,就会逐渐找回自信心,说出的语言大多都是顺畅流利的。
3.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从最亲近的朋友入手,看着他的眼睛,尽量将语速放慢,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最初,我们必然会有紧张的情绪,但不要畏缩,真正的朋友绝不会嘲笑你,而会向你投来鼓励的目光。能够顺利表达后,开始适当地加入肢体语言,如张开双臂、拍大腿等。很多患有口吃恐惧症的人,在交流时往往身体僵硬、发抖,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但如果我们可以发挥肢体语言的功能,让自己的表述更加活泼、生动,自身的状态就会越来越轻松。当这种训练的时间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我们的口吃恐惧症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