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暴露效应:用坦诚的态度减少对方的戒备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信任和自我暴露开始。何为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受与信念。通俗地讲,就是向他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陈述自己。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暴露可以激起心灵的碰撞,通过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情感、希望或恐惧等来获得对方的认同与好感,并会相应地得到对方程度相似的自我暴露,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小高是一名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他经过朋友推荐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聘电商运营岗位。到达面试地点时,他发现前来应聘此岗位的人非常多,这些人要么有经验,要么是名牌大学毕业,这令他心里发怵,也有些泄气。相比起来,自己显得毫无优势。
轮到他面试了,果然如他所料,面试官对他兴趣一般。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朋友偶尔向他提起过,这位面试他的HR是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经过多年艰苦的打拼,才在城市站稳脚跟。于是,小高在面试即将结束时,趁机“暴露了自己”,他说自己如果应聘不上这个岗位,就要回到贫困的老家。这令HR一愣,随即问起了原因,小高于是将自己贫困的家境,想扎根城市的抱负说了出来,态度真挚,表情带着些许无奈。也许是因为相似的身世让HR心有触动,便又问了小高几个专业方面的问题,小高对答如流,表现得很优秀,最终小高通过了面试,被公司录取了。
这个案例中,小高运用“自我暴露效应”,真诚袒露了自己的秘密,获取了对方的同情与理解,成功得到了自己心仪的岗位。
由此可见,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学会敞开自己,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生活中,人们喜欢同敢于说实话、敢于暴露缺点的人交往,因为这种人通常是坦诚与磊落的。
心理学上认为,自我暴露的层次越高,双方交往的程度也就越深。反过来说,随着信任与接纳程度的提高,双方在交往时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那么,如何来评定自我暴露的层次呢?以下为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关于情趣喜好方面的,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
第二层次,是关于态度方面的,如对新闻热点的看法,对某人、某事的态度或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关于自我意识和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如自己的社会关系情况、自己的情绪、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等。
第四层次,是关于隐私方面的,比如自己的秘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一些态度和想法等。
这是否说明,暴露得越多,越利于人际沟通呢?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自我暴露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它是一门艺术,讲究技巧与尺度。
首先,自我暴露的程度应该与对方暴露的程度一致。太少的自我暴露难以与对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会被看作是难以接近、难以相处的人。同样,过多过早的自我暴露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慌乱或焦虑,造成对方的不安与怀疑,从而破坏双方的关系。比如一个几分钟前刚认识的人开始推心置腹地把秘密告诉对方,势必会把对方吓跑。因此,自我暴露必须以一种舒缓到不能使对方感到惊讶的节奏进行。
其次,自我暴露不代表将内心的想法一股脑地向对方倾诉,而应该先将复杂的思绪厘清,再向对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后,自我暴露也要视对象而定。对于亲密的家人和朋友,可以进行较高层次的暴露;对于普通朋友,做中等程度的暴露;对于泛泛之交,浅层次的自我暴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