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案例选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案例主体

(一)案例背景

“熟人社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他认为中国的熟人社会是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人情社会,有学者认为这种关系网络影响着我国法制建设,是对社会规则的无视(费孝通,1998)。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渗透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区中更是如此。邻里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既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又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动力。当前,我国“熟人社区”构建工作正在基层如火如荼地展开:无锡市委在2016年12月提出打造熟人社区要以“公共文化”为基础,着力打造居民的共同家园,让居民重新享受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打造熟人社区要以“公共文化”为基,2016);重庆市政府在熟人社区构建方面也提出特色路径,目前已开展700余场邻里活动,参与人次达两万之多,已成为“熟人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嘉兴市格林小镇社区将熟人社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以期改变邻里不认识的尴尬局面;厦门市集美区银亭社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变“生人社区”为“熟人社区”等。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将增强居民社区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和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作为不断增强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公共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做到真正的民主集中。同时,应做好社区居民的社会服务和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事项,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北京市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在推进社区治理方面走在前列。2015年8月北京市出台《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社会治理应当朝着系统化、源头化、法制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加强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善于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建设起一支专业的社工和志愿者队伍,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力求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熟人社区”对于社区居民获得更高质量生活有重要意义,且熟人社区构建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实现社会发展和居民幸福生活的迫切需求。

(二)案例描述

S社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于2013年建成入住,共有居民楼11座,辖区内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有两处广场可供居民休闲。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居民更偏爱较大的广场,一方面是因为此广场位于小区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是因为广场中央有一座假山,老人和孩子可以在此处游乐,开发商和社区居委会正在积极完善广场的各项基础设施。据2017年年初的数据显示,S社区共有1456户居民,入住率为60%。由于社区居委会工作繁忙,截至笔者调查,工作人员也未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但社区居委会人员表示入住率肯定较年初有所上升,应上升至70%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居多。由于是新建社区,户籍转入本社区的手续比较复杂,许多社区居民未取得房产证和购房合同,所以户籍人口在本社区的数量较少,流动人口较多。

S社区居委会于2017年年初成立,目前共有工作人员8人,主任、副主任各1人,社工委下派至各社区的社会工作者2人,另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服务站站长和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兼任党支部副书记。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社区的工作开展速度很快。社区居民基本信息档案的登记造册工作已经完成。2017年社区居委会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与居民加强联系,让居民对社区居委会有深刻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居民的熟识程度,让社区变得更加团结和谐。

1.社区问题与需求

(1)关系网络

经过评估后发现,S社区在关系网络方面具体表现为邻里熟识度不高,居民间陌生感较强;且居民职业对邻里熟识度的影响较大;在外工作的居民熟识度较家庭主妇处于更低水平。同时,社区组织尚需进一步发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参与行为较少;居民社区自治意识不强,自治意识的提高需外力推动。

(2)社区信任

S社区的居民间及居民与社区组织间的信任程度均较低,在问卷的五个维度中,绝大多数居民选择中间偏低维度,呈现出社区信任状况的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笔者发现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程度较浅,居民大多选择在社区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交往。从聊天地点不难看出,小区广场和公园是大家的首选,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仍有上升空间。

(3)社区规范

基于以上分析,该社区居民的互助意识较强,但较少付诸实践,互助行为较少。可见,社区规范的建立缺乏契机和动力,这就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思路。S社区居民大多缺乏社区自治意识,但认为应建立一定的社区公约,以此规范居民行为从而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S社区社会资本水平较低,但居民对有助于社区和谐发展的活动呈支持态度,不排斥熟人社区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介入时应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努力为提高社区社会资本存量搭建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出既具备专业理念又让居民满意的活动方案,在促进社区关系网络形成的基础上推动社区规范的形成,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和信任感,为构建熟人社区做出努力。

2.地区发展模式指导下的社区工作目标

本研究以“邻里节”项目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搭建平台,改善社区陌生邻里关系。根据对S社区的问题评估结果,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以地区发展模式作为方案设计的依据,从而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活动促进社区关系网络的形成,激励居民互助,提升幸福指数,营造和谐亲切的社区氛围。

3.直接目标

(1)增强居民之间的熟识度

由于S社区邻里熟识程度较差,所以从公共空间交往入手开展社区活动,计划开展社区消夏晚会类活动。鉴于项目介入时间在7月左右,正值暑假,加之居民招募具有一定难度,故设计一系列家庭亲子活动。一方面可促进家庭乃至社区居民良好沟通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更多居民享受到社区服务,从而有利于增强居民之间的熟识度,促进熟人社区的构建。

(2)建立社区规范

为促进社区规范的建立,笔者从提高居民自治和互助行为入手进行活动设计,主要开展科技手工制作和环保制作类活动,帮助居民在制作中与他人交流,遇到困难时鼓励居民相互帮助。社区组织也是形成规范的良好平台,本研究也将在挖掘和培养社区精英方面进行努力,在项目中设计部分技能提高类活动,从而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能力,为社区组织的建立储备人力资源。

(3)培育社区信任感

社区信任感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居民建立起较好的关系网络和互助规范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更加深入,人与组织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一方面在项目中设计诸如提高居民沟通能力的讲座类活动,以此提高居民交往中行为的可预见性;另一方面在项目即将结束时为居民间的长期交往创造条件,将项目的最后一场活动确定为睦邻卡的发放,为居民提供联系的纽带,以便在项目结束后为社区信任感提升提供良好平台,维持项目介入效果。

4.最终目标

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提高邻里熟识程度、互助水平、自治能力和信任程度,建立居民关系网络和规范,逐步构建熟人社区。

(三)干预过程及效果

此次社会工作介入采用访谈法进行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1.关系网络

在“邻里节”项目介入后,居民的关系网络得到了进一步构建,主要表现在:邻里之间熟识程度有所提升,让居民感到自己已成为社区一分子,归属感有所加强。同时,一系列娱乐类社区组织逐步建立起来,居民可在参与社区组织中继续巩固自己的社区关系网络,从而提升社区社会资本水平。

当然,居民熟识程度是因人而异的,这与居民个人性格有关。在活动过程中一些性格开朗活泼、乐于与人交往的居民,一旦为其提供平台,在自身性格的驱使下他们的社区交往频率自然升高,邻里熟识程度也会快速上升。对于性格沉稳内敛的居民来说,工作者即使提供了平台并给予了推动力,但由于居民的主观原因,其邻里熟识程度上升速度较前者便会明显放缓。且社会组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时过于被动,许多工作并不是主动开展的,而是居委会下发工作计划或是为满足政府需求所开展的,此点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完善的方面。

2.社区规范

S社区居民的互助规范有所建立,居民表示互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已变得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互助过程中也更加熟络,“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已渗透进居民生活。同时,居民的自治行为也越来越全面,包括楼门长、红袖标巡逻队等的建立。不仅搭建了社区居委会与居民的桥梁,更为社区的安全稳定贡献了力量。居民表示自己能够为社区出一份力十分开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熟人社区在此过程中被逐步构建起来。

研究发现,当前社区工作在基层开展服务时存在服务对象数量有限,参与社区活动的总是固定的一些居民,这其中既有居民自身的原因也与社区居委会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关。参与社区活动的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工作繁忙且活动区域广泛。但社区发展也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为此,激发年轻人的社区参与意识是社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3.社区信任

该社区居民对于居委会的信任程度较高,有问题时寻求居委会的帮助是大家共同接受的解决途径。由于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基于笔者对S社区介入时间较短的现实情况,在评估中发现居民间的信任程度没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邻里交往中,大多数居民与邻居的沟通仍停留在公共空间。这与社会工作介入形式单一,且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建立较强的创新意识有关,认为方法不在新管用就行。殊不知,居民的需求在变、社区现状在变。如果多年来开展活动的类型没有跟随居民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社区与居民的距离会逐渐拉大,熟人社区构建也会成为泡影。同时,目前所建立的社区组织中以文化体育类和公益慈善类为主,社区事务类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社区组织发展着力点放在了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中,没有起到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桥梁作用,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

总之,社区工作介入熟人社区构建后,S社区在邻里互助水平、社区自治、社区信任方面都有所提升,许多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社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被充分激发,社区社会资本得到了积累,熟人社区在此过程中被逐步构建。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介入效果的不足和居民对熟人社区构建的期望,为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指明了方向,为之后熟人社区构建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