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藏露─官场进退自如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田千秋圆滑处世度难关
“不偏不倚,是为中庸”,封建官场的中庸之道不仅是明哲保身的护身术,还是留得有用之身发挥才能的做官潜规则。西汉著名的“车丞相”田千秋就深悟中庸玄机,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使上下变通,左右逢源一路顺风,最终因“庸”得福。
历史上著名的“盐田会议”发生在西汉始元六年(西元前八十一年)。当时西汉丞相田千秋受汉昭帝委命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一起聚集当时的民间贤良,讨论民间疾苦。在这次会议上,来自社会下层的贤良之士与代表中央政府的桑弘羊及其助手们就汉王朝内外政策进行了激烈辩论。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田千秋,俨然一个袖手旁观的局外人,全然不为双方的激烈争论所动,除了一两句无关痛痒的简短发问外,竟然再也没说什么话。到了汉宣帝时,大臣桓宽将此会议的文件加以整理,写成《盐铁论》一书。在书中,他对田千秋的表现十分不满,在书中公开批评田千秋:这个人坐著像周公旦、吕公望那样的位置,却在会议上像尊石佛一样,不发一言。最后走的时候,还显得从容不迫,简直白吃了国家“公粮”。
然而事实上,田千秋并非无能的平庸之辈。汉武帝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巫蛊事件”,最后连太子都走上自杀绝路。次年九月,田千秋为太子申冤,促使武帝悔悟。田千秋上书,虽然假托“高庙神灵”之名,但在当时他敢于冒“父子之间人所难言”的风险上书,也足以说明其过人之处。为此,武帝任命他为大鸿胪。征和四年(西元前八九年)三月,田千秋又建议武帝罢退装神弄鬼的方士,也是颇有见识的兴利除弊之举。六月,武帝以田千秋为丞相,下“轮台诏”悔过,“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田千秋对此心领神会,针对当时治狱、诛罚甚多,吏民恐惧的时弊,“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这种执行政事既安慰皇帝又宽缓天下的做法,更显示了田千秋的精明老练。《汉书》赞其“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确实是非常公允之语。
不过,昭帝即位后,田千秋却自觉的开始做“好好先生”。武帝临终之际,将国事托付给霍光、金日䃅、上官桀等人,田千秋虽然与他们“并受遗诏,辅道少主”,但由于霍光以大将军之任领尚书事,代表皇帝独揽朝政大权,又与皇帝至亲,而作为百官之长的丞相田千秋,却被排除在权力核心外。田千秋对自己实际地位的变化十分敏感,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至身败名裂,他便只求在其位,不求谋其政,采取了与世无争、明哲保身的做官处世哲学。尤其在霍光与上官桀分裂,两派斗争相持不下之时,他更是小心谨慎,遇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对双方都采取了不即不离的态度,力图避免招来猜疑,陷入是非纷争,以求在两派的空隙中生存。霍光为了战胜政敌,曾极力拉拢田千秋,表面上对他十分恭敬。据《汉书》记载,“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群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他唯恐一言不慎,祸从口出。平日处理政务,也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素无所守持”。盐铁会议是在霍光的授意之下召开的,来自郡国的贤良之士得到了霍光的支持。田千秋深知这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虽然勉为其难地出席并主持了会议,但不愿得罪任何一方,于是便采取沉默的战术,不作明确表态。正是由于田千秋以圆滑的庸人哲学来处理政事,他不仅没有卷入当时两派争斗的漩涡,反而成为争斗双方共同接受、争相拉拢的人物。霍光见田千秋甘于庸碌,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便“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其时,田千秋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霍光使昭帝下令,特许田千秋可以破例“乘小车入宫殿中”,田千秋由此而得了个“车丞相”的雅号。上官桀等人被诛灭后,田千秋的地位曾一度发生动摇,但最终由于他的圆滑而度过难关,体面地老死于丞相之任,可谓“因庸得福”。
潜规则解读
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是古代诸多贤士型忠臣的为官之道,他们之所以选择以“庸”示人,糊涂为官,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与权奸周旋的勇气,而是他们深刻体认到了单凭自己一人之力在险恶的形势下如果强要出头,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既然时不我予那又何必费心费力,只要不做昧心的事,保全性命以待时机又何尝不可。即使时机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再到来,那么就这么韬光养晦下去,保住有用之身,在暗中帮助有志之士,造福民间,将人生的重心抽离与权奸的争斗,也不失为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