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长远─提前筑墙保平安
杯酒释兵权,稳定数百年
─宋太祖赵匡胤的集权之道
作为文人,恨不生在宋朝;作为饮士,庆幸没有生在宋朝。酒局的故事至今流传,千年之后的人们还在回味那场精彩的杯酒释兵权。
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结束长久的藩镇割据局面并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杯酒释兵权”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
唐末,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专权,拥兵而上抗命朝廷,朝廷对节度使的叛服无常束手无策,导致“国擅于将”的局面。唐代宗以后,又出现了节度使由士卒拥立的情况,而且愈演愈烈,又形成了“将擅于兵”的局面。赵匡胤就是用这种伎俩,乘后周主幼国疑之机,以军卒拥戴的形式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宋朝的。
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与风气下,担心麾下军卒重施故技,哪天也演一出黄袍加身自立政权的戏码,便成了宋太祖赵匡胤夜不成寐的一块心病。赵匡胤即位后,在诛灭了李筠、李重进叛乱后不久,即召谋臣赵普问计。赵匡胤说: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鬬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话还没说完,赵匡胤就已心领神会,连忙打断赵普的话,说:“卿勿复言,吾已喻矣。”唯恐被身边的人泄漏出去。
不久,宋太祖即开始动手收夺那些有拥戴之功的旧部的兵权。一日,宋太祖藉晚朝的机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饮酒。三巡以后,宋太祖屏退左右之人,对这些故人说:“我没有你们的鼎力相助,也当不了皇帝,我会永远感念你们的恩德。可是做天子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石守信等人不明就里,忙问为什么。赵匡胤便接著说:“这不难知道,试问在座诸位,有谁不愿意做天子?”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有谁沾上了谋反的边,被诛灭九族那是跑不了的。石守信等人听了赵匡胤这番话,大惊失色,连忙向赵匡胤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怀有野心,想做天子?”
赵匡胤说:“你们说得不对。你们虽然没有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难道不会贪图富贵吗?一旦你们也被黄袍加身,你们虽然不愿意做皇帝,但这可能吗?你们难道已经忘了我是怎样被你们拥戴当皇帝的吗?”
石守信等人这才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皇帝是在担心他们拥兵自重。他们连忙向赵匡胤叩头,并哭著说:“我们很愚笨,没有考虑到这些事,请陛下可怜我们,为我们指条活路吧。”赵匡胤见他的一席话已经震慑住了石守信等人,便真心地劝他们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飞逝而过,所好者也无非富贵,不过想多积钱财,娱乐自己,遗福子孙。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出外当个地方官,再多买些良田美宅,多置些歌妓美女,日夜宴饮,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一来,君臣相安,两无犯忌,该是多好的事啊!”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见赵匡胤把话说得如此明白,绝无转圜的余地,且赵匡胤当时在禁军中的地位还不可动摇,就都只好在第二天上表称病,乞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见大喜,立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了兵权,赵匡胤还没完全放下心。他知道,地方的节度使权力还十分庞大,唐朝藩镇割据最终灭国,就是个教训。西元九六九年,王彦超等几个老节度使进京朝见皇上,赵匡胤又在酒席之间对他们说:“你们是国家的元老重臣,长久在外,担负的责任很重,公务太繁忙了,我实在对不起你们,无法优待你们这些老臣。”
有了石守信等人的前车之鉴,王彦超又哪能不懂赵匡胤的意思,于是连忙说:“我本就没什么功劳,却受到陛下恩宠。现在年纪大了,该回家养老了,请陛下恩准。”有两个节度使不识时务,还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赵匡胤冷冷地回答他们:“从前那些事,还提它干什么?”第二天,赵匡胤客客气气地把王彦超送回家养老,而那两个夸功的,被罢免了节度使。赵匡胤找了两个闲散的官职让他们当,留在京城居住,实际上被严严地看管住了。
至此,赵匡胤收回兵权的计划成功,宋王朝也自此开启了“尊儒隆文”的序幕。
潜规则解读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真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范例,或者说是负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相上下。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与荒漠的草原民族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国家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
所有后果,都可以说是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它的负面作用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