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挑战人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身教的关键在于家长先切身体验,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验

到这里,你应该对身教的威力有所感觉了。模仿成年人,尤其是跟自己关系亲密的抚养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仅会主动观察抚养者的行为举止,还会观察抚养者的行为举止导致了哪些结果,并判断这些结果与抚养者的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孩子觉得抚养者的行为与其导致的结果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时,他就会模仿这种行为,因为必然联系就意味着意义感。

然而,你可能要问了:孩子模仿家长的简单动作没问题,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但如果是抽象的道德品质,比如尊重他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呢?实际上,这就涉及身教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让孩子模仿复杂而抽象的道德品质,需要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能拥有切身的体验。而让孩子切身体验的前提,是家长自己先体验。

举个例子,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呢?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跟孩子强调“要尊重他人”“尊重是美德”,等等,这种理性说教一般情况下效果会很差,不信的话,你不妨这样试试。

首先,要跟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尊重的前提是彼此人格上的平等。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尤其被强调要服从权威,以致很多人从小到大在家里就没有真正感受过平等的关系。许多孩子尊重长辈,是出于对权威者的恐惧,也就是害怕如果自己的行为举止显得没礼貌,就会被父母或者其他权威者责罚,于是他们在长辈等权威者面前做出尊重的样子,而这里面有很多成分是对权威的恐惧。家长们可以扪心自问,在要求孩子尊重长辈的时候,是真心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还是在享受对孩子的“绝对统治权”?现在时代改变了,家长们必须重设目标,建立平等人格基础上的尊重,不掺杂恐惧和疏离成分的尊重。如果家长的教育掺杂了控制的欲望,就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

其次,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就要先尊重孩子。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现在的孩子和过去相比,受家长控制和影响的程度更大,在人生的每个大小决定上,几乎都能看到家长“不能放开的手”,孩子缺少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家长习惯包揽一切,忽略了如何甄别哪些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情应该给孩子时间学习怎么做决定,哪些事情应该放手。我曾经听上海蒲公英儿童图书馆、绿种子童园创始人讲过一个她创办幼儿园的故事。她的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正是大名鼎鼎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也就是给孩子爱与自由,并且每时每刻都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在这家幼儿园里,孩子们做任何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会被老师所接纳与尊重。一次,有一位老师到这家幼儿园教英语绘本,她用很夸张的语气和姿势调动气氛,结果孩子们不为所动,都冷静地看着她,她被孩子们看得紧张不已。她说,其他幼儿园的孩子们不是这样的,会和她互动,她说什么孩子们就会做什么,而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一样。事后,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们对老师们说,他们觉得那位教英语的老师就像一只猴子。蒙台梭利教育法会破坏抚养者们的自恋感,完全打破大人们的幻想。许多家长总是抱有这样的执念:“我懂得多,你懂什么?所以我要指导你,管教你,约束你,总之,你得听我的。”如果孩子连自己做选择的权利都没有,那么他就不可能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

再次,要理解孩子。得不到理解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尊重意味着在意别人的感受,并愿意给予积极、正面的对待。要在意别人的感受,需要对别人的感受有同理心。同理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重点在于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当一个孩子总是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丝毫不懂得什么是尊重的时候,如果家长说“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要任意插嘴”,或者“再插嘴,再不尊重别人,就要挨罚了”,那么家长也并不是真正尊重孩子。

总之,孩子们学习像尊重他人这样的抽象的道德品质时,绝不会从家长的言辞说教中学会,而是要真正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意识到尊重他人的意义,并在现实场景中一遍遍有意无意地练习,才能真正学会尊重他人。这其中,家长的身教就非常重要,而身教的关键,就是家长们自己先切身体验,再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家长能够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被尊重了,那么孩子也会模仿家长的,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