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热爱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代序:一部独特的生命史和心灵史

为了更好融入年轻人的世界,在十四岁儿子的指点下,我关注了B站,并且成为这个神奇网站的忠粉,对《凉子访谈录》的了解,正是源于我刷B站的巧遇。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嘉宾,是和凉子聊天的北京小伙,他说的都是家里的事情,讲的都是日常百姓每天都要遭遇的家长里短,流露的是常人都有的喜怒哀乐。小伙子淡定、自持,依然拥有年轻人宝贵的血性,这种风格让我立即喜欢上了《凉子访谈录》,对其充满了好感。它极为自然,它几乎不依赖狗血剧情和戏剧化变故刻意去追逐流量,这正是我一直认同的非虚构作品品格的内在精髓。对我而言,B站像一个神奇的部落,聚合着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与奋斗,也接纳着无数年轻人的吐息和心酸。《凉子访谈录》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姿态,给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讲出自己故事的出口。在短短一年内,这档节目因其质朴真诚、毫不雕饰、自然本真的风格,在全网获得了数百万粉丝的喜爱。这是互联网的奇迹,也是年轻人渴望被看见、期待被倾听的情感诉求在互联网时代的一次聚集和呈现。

尽管代际阻隔并不能成为彼此隔膜的直接理由,但因为智能化、信息化和互联网的落地所带来的技术革新,我深深意识到前辈要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仅仅依赖个体的成长经验,已远远不够。两者要达成更多的沟通,获得更多的彼此体恤和包容。前者必须主动去了解后者的“当下世界”,接受信息化无孔不入所带来的挑战,甚至融入某种“手足无措”的真实环境,要调整视角、彻底打开,以接纳更多新鲜的东西,实现和年轻人共处真正意义上的同一片时空。如果囿于社会发展的线性观念,那些在时代红利中安然站稳的前辈,特别容易对此导致的盲区视而不见。相比前辈普遍承受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极端贫瘠的物质记忆,现在的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身体上的煎熬,和父辈比起来,并没有少半点儿。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灵的挣扎和磨难,夹杂在网络时代的喧嚣泡沫中,伴随极度原子化、反差极大的现实,往往找不到排解途径,以致不少孤独的个体,在无声中日渐蜷缩起年轻的身体,封闭心灵的大门。这些暗处的青春叙事,需要被更多地敞开,需要更多人耐心地倾听和理解,而不是给这个群体轻易贴上简单的标签。

——这是我一直警惕的地方,也是我碰上《凉子访谈录》,感觉特别欣喜和惊讶的地方。当我听到如此多的年轻人依赖新媒体的便捷,获得一条表达自我的通道后,我终于理解,为何具有非虚构作品品质的视频节目,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众多网友的认同。

作为《凉子访谈录》运营成功后的副产品,眼前这本《依然热爱生活》依然保留了视频的精神和气质,平实质朴的故事,流淌的是年轻人对自我成长的思考和回望。正如书名《依然热爱生活》所言,这本书尽管呈现了年轻人在当下迫于各种原因的挑战,但更多年轻人还是在现实的激励下走向了新生,按下了人生的重启键。

如果你有幸碰到这本书,你将会遇见爱打抱不平、保留了英雄气质的苑铎;将会遇见尽力摆脱原生家庭阴影,并在爱的滋养下找回自我的晓静;将会遇见爬出生活泥泞,在他人帮助下自救成功的路遥;将会遇见顺风顺水中长大的十七岁少年,如何跌入人生谷底继而爬起,实现痛苦蜕变的秦望;将会遇见信守承诺,接纳父辈留下的债务,持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杨乐;将会遇见在舞台上光鲜无比,却要承受无数失败,最终因为坚持而发光的杜兜;将会遇见高考失利,在衡水中学的锻造中获得新机会的小乔……这种感觉就如同在阅读中,随处就可以遇见身边的年轻人。是的,放在地铁的人流中,他们都极为普通,但若将眼光聚焦到个体,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独有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光彩和力量。他们在弹幕中相遇,或者擦肩而过,却能在共同的叙事中,感受到息息相通的默契。

这是一部独特的生命史和心灵史,在共同的倾听和看见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必将更容易达成。

黄灯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