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供不应求
听到熊初墨的吩咐之后,老管家从袖筒里拿出一吊钱,交给了卖报纸的小童。
熊初墨有钱,作为楚国财富的继承人之人,他的钱八辈子也花不完。
别说是买报纸了,就是赏别人一吊钱,那也是经常有的事情。
买了报纸之后,熊初墨回到书房中细细的观看。
纵然他作为楚国的贵族,可以说是什么样子的荣华富贵都享受过。
但是,当看到报纸之后,熊初墨实在是太震惊了。
揭秘沙丘宫之变。
当看到报纸头条上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之后,熊初墨立刻震惊了。
熊初墨:“?????”
卧槽!
好家伙!
这报纸是谁办的,他是真敢写啊!
何止是敢写,居然还敢这么大张旗鼓的售卖。
奶奶的,这真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
要知道,这可是封建皇朝啊!
在这个时代,皇权那是大于一切的。
而沙丘宫之变,正是涉及一场皇权之变的事情。
但凡是人,都知道,涉及皇权的事情很危险。
但是,这个人居然敢把这些内容大张旗鼓的写出来,当真是个勇士。
不过,熊初墨不得不承认,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懂得如何吸引眼球的。
其实,作为楚国的贵族,再加上熊初墨为人不错,和不少之前楚国的官员交好。
沙丘宫之变的一些内幕,熊初墨是知道一些的。
但是,当看了这篇文章之后,熊初墨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一幕。
那就是,写这个报纸的人,居然比他知道的还多。
这片文章当中,虽然加了一些艺术渲染的写法,但是,其中的内容多是真实的。
而且,这些内容比他知道的更加的详细,且深厚。
能够如此详细的知道,沙丘宫之变的经过,那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沙丘宫之变的亲身经历者。
而经历了沙丘宫之变的那些人,那都是跟随始皇巡游的重臣。
“等等!”熊初墨一拍大腿,好像响起了什么。
前些日子,他去拜访楚国的那些旧臣,去讨要纸张的时候,好像听人说起过。
对,他听这些楚国的旧臣说过,说御史大夫王绾辞官了,现在在帮着太子殿下打理一个什么生意。
那个生意,好像就叫报馆。
当时,熊初墨一心想要搞些纸张,再加上并不知道报馆是什么,所以,他就没有在意。
现在,在见到报纸之后,熊初墨这才想到了这件事。
如果这么说的话,这个报馆是由王绾打理的话,那么写这篇文章的,那就是王绾了。
如果是王绾写的这篇文章的话,那一切就能够解释的通了。
王绾可是给始皇写过封禅祭文的人,这个人的文笔那是不用多说的。
再加上,王绾也是随着始皇巡游的大臣之一,他是沙丘宫之变的亲身经历者。
如此重重,联合在一起之后,那就说得过去了。
“这个王绾,还真敢写!”熊初墨看的津津有味,自言自语道。
不过,很快熊初墨又想到了什么。
王绾是在帮太子打理报馆,纸张也是太子发明的。
王绾写这篇文章,一定是经过太子允许的。
不,甚至可能,这篇文章就是太子让他写的。
那么,太子主动揭秘沙丘宫之变的目的是什么?
不可否认,太子在沙丘宫之变取得了胜利,成功的执掌了大权。
造反的胡亥,赵高已经坠崖而亡了。
不过,这个时候,熊初墨有点疑惑了。
太子主动揭秘沙丘宫之变干嘛?
按理说,太子虽然在沙丘宫之变中获得了胜利,但是,却应该规避这个事情才对啊!
主动提起,而且是以这种方式来提起,这是什么意思?
要知道,但凡是个读书人,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够猜想到,胡亥死的不正常。
然而,熊初墨没有想到的是。
这份报纸不止是面对读书人的,还会面对天下百姓。
百姓们虽然不识字,但是,会有说书先生来读。当一些百姓听说上头的内容之后,百姓们就会口口相传。
读书人想的多,读书人会举一反三,读书人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百姓没有啊!
百姓不识字,更不懂得思考,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这篇文章表面上浅显的意思,就是称赞,歌颂扶苏的。
报纸的目的,是用来掌控天下舆论的。
百姓们,看到的只是表面,而让百姓们看到表面就够了。
熊初墨虽然很厉害,但是,并没有看穿其中的本质。
看完头条之后,熊初墨继续看着下面的内容。
作为读书人,比较吸引他的,就是一些时政,军事方面的内容。不过,既然已经买了,这奇闻杂谈,花边新闻自然也看了看。
最后,他还看到了那条广告。
三日之后,新秦书局开业。
广告标题的下面,是对书籍的介绍。
看到这条广告之后,熊初墨的呼吸急促起来。
书籍,纸制的书籍。
没想到,居然有人用珍惜的纸做了书籍出来。
如果有这种书籍的话,那些竹简书就全该丢进茅房里去。
买!
一定要买!
三日之后,一定要早早的去买。
熊初墨在心中暗自下了决定,书籍对他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傍晚时分。
报馆。
报纸的销售可以说是出奇的火爆啊!
早上刚开始售卖的时候,那还是看热闹的人多,买的人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被这种新奇的售卖方式所吸引。
随着有人买了报纸之后,一个接着一个的买了起来。
尤其是这些读书人,都是呼朋唤友,你买一份,我也买两份的。
有些人,甚至准备把报纸都给收藏起来,留作纪念。
起初印的这一万份报纸,到下午的时候,就已经卖完了。
这一开始,是这些报童整个咸阳城的溜达,吆喝着卖报纸。
但是,到了后来,由于买报纸的人多了,而卖报纸的人少了。
这形势就变化了,这些后来的人,想要买报纸,但是,报童手里的报纸都卖的差不多了。
很多报童包里,已经一份报纸都没有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变成这些读书人,满咸阳城的围堵报童,只为了从他们手里买上一份报纸。